|
薛寶生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今年的10月9日,巧逢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到來,又巧逢星期天的登門,可謂順之又順,喜之又喜,好之又好。亦可謂有時間為自己的爸爸媽媽,為所有的老年人過一個屬于自己的快樂節日。重陽節,雖說還沒有法定假,但如此的巧合,可以讓子女們利用雙休日回家看看,獻上一顆赤城的敬老心,也可以讓我們的社會涌動起敬老潮,而很愜意。
敬老心,敬老潮,見證了中華民族敬老傳統美德和敬老優良家風,在神州大地傳承、發揚,在人們心靈里生輝、閃耀。我們知道,農歷九月初九,是兩個“九”疊加,“二九”相重的日子,其含義不只是相加,更有相乘的意味。被人們稱之為“重九”的這個好日子,隨著中國節日文化的嬗變,作為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也從背后一步一步地走到臺前,引起了世世代代人們的關注。
重陽節自古有之,淵源流長。據資料介紹,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說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確定為民間節日。此后,歷朝歷代都在過這個節日,并延續到了今天。其習俗,也呈現出多元化傾向。而容納了中華民族敬老優良基因的各種重陽節習俗,也越來越清楚完整地詮釋了重陽節的內涵外延,其深刻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還在凸顯,重陽節所產生的節日文化影響,不可小視。
比如:在漢代中葉以后,形成的儒家陰陽觀,就有六陰九陽之說。古人認為,“九”,是陽數。因此,重九,亦被人們習慣地稱之為“重陽”。而在民間,農歷九月初九則有登高之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甚至還有稱重陽節為茱萸節、菊花節、老年人節的。可見,重陽節在我國所有的傳統節日當中,有著自己相對獨立、特點突出、作用特殊、難以取代的節日味道和節日氣氛。
盡管對重陽節的定名多種多樣,但人們在理解重陽節本來就有的核心精神和具體意義上,卻大同小異,可謂基本一致。比如:我們中國人往往將數字諧音化,然后取其義予以理解和使用。這樣做,倒也充滿了吉祥和樂趣,顯然釋放出了良好心愿、美好祝愿和節日文化的正能量。你看,農歷九月初九,兩個“九”并列在一起,人們就有了無限的遐想,并在其諧音“久久”兩個“久”上大作親情、愛情、友情“三情”文章,于是賦予重陽節新意。
這就是九九重陽,久久敬老。敬老,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需要長久。而在這一天,更需要祭祖先,集中開展好敬老活動。根據習俗,我們在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到來時,家里的老年人一般會在孩子們的陪伴下,去登高,或賞菊、喝菊花酒,或插茱萸,或品嘗蛋糕,或吃美食。這些活動項目的開展,無疑會濃厚敬老氛圍,老年人的最愛,孩子們的最孝,將升華中華民族敬老傳統美德和敬老優良家風。
其實,有滋有味地過好九九重陽節,不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延續,更有與時俱進的內容豐富和提升。比如: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一些地方就把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節,確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到了1989年,我國政府則將農歷九月初九確定為老人節、敬老節。隨后,這個傳統節日又有升級,成為我國專門為老年人設立的一個法定節日。
1996年8月29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根據2009年8月27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關于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第一次修正,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修訂,根據2015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等六部法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的,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這意味著,經過幾千年的演化,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終于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依法過好九九重陽節,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也是家庭和社會的義務。實現重陽節法制化,實乃共和國順民心、合民意的重要舉動,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敬老的高度重視,對億萬老年人的親切關懷,展示出全黨全國關愛老年人的實際行動持續落地。敬老,無疑成為一種溫柔而又有力的法治行動。當然,敬老,也需要法治保駕護航。
人們都說,最美莫過于夕陽紅。不過,人到了老年時,可謂難題不少。隨著年齡的增大,體質的下降,生活質量雖然不低,但生命質量卻不高。疾病的折磨,災害的打擊,煩心的襲擾,缺錢的壓力,不孝的傷感,等等,都讓很多的老年人吃不消。尤其是一些家庭缺乏應有的敬老感情,薄待、冷待、虐待老年人現象的存在,更讓老年人寒心。如此之為,都是人心不容、法律不容,更是有違九九重陽節本意的惡舉。一個民族,如果喪失敬老,將會變成一個沒有人性、沒有文化、沒有道德和法治底線的民族,極其愚蠢。
又到重陽節,再談敬老日。在敬老上,習近平總書記早已作出光輝榜樣。3年前,也就是2013年10月18日出版的《人民日報》,曾刊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母親齊心,為紀念老革命家習仲勛同志100周年誕辰所作的《憶仲勛》一文。文中回憶2001年10月15日,家人在為習仲勛老人舉辦88歲壽宴時,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因公務繁忙難以脫身,于是抱愧給父親寫了一封拜壽信。
習近平在信中深情地寫道:“自我呱呱落地以來,已隨父母相伴48年,對父母的認知也和對父母的感情一樣,久而彌深”,“從父親這里繼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質很多”。在新華社曾經發表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記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一文中,也透露出一個細節:盡管公務繁忙,每當有時間一起吃飯后,習近平都會拉著母親的手散步,陪她聊天。
日理萬機的習近平,以一顆純正的孝心去敬老,帶出了發揚中華民族敬老傳統美德的社會清風,也帶出了久久敬老的優良家風。作為我們百姓之家,沒有理由不去敬老。敬老,這個話題永遠不能淡化,因為中華民族的骨子里就有敬老基因。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九九重陽必將再重陽,敬老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