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敬偉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亞太再平衡戰略還能維持多久?奧巴馬遭遇他“最后時刻”的系統性尷尬。
國內大選,民主黨的希拉里連遭“滑鐵盧”——從“獻金門”到“郵件門”再到“9.11”身體不適。他雖然不喜歡這位黨內老對手,但是如果特朗普上臺,他任內經略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可能流產。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也可能被叫停。若無這兩項遺產,奧巴馬時代苦心經營的、維持美國亞太領導地位的戰略也就徹底失敗了。
國際上,歐洲的烏克蘭危機讓美國陷入不是“冷戰”勝似“冷戰”的困局,敘利亞危機更加深了美俄的結構性矛盾。中東反恐,美國領導力減弱。美伊(朗)關系修好,卻開罪了沙特、以色列等傳統中東盟友。土耳其未遂軍事政變后,美土關系也開始生變交惡...美國傳統的戰略利益區域,奧巴馬搞得一團糟。
重返亞洲,一直到剛閉幕的老撾東亞系列峰會前,美國借力亞洲諸國制衡中國的戰略似乎都很成功。東北亞,美日韓政治軍事同盟加強,中日釣魚島之爭和中日韓歷史之爭,凸顯美國在東北亞的裁判角色。東南亞10國,尤其菲越兩國,和中國的南海島嶼爭端也前所未有的激烈。
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成功”,一方面源于中國鄰國對中國戰略力量提升的不安,另一方面基于對美國的戰略信任。但是,國際關系歸根結底是利益關系,如果中國鄰國對中國不再忌憚或猜忌減少,美國失去公信力,亞太局勢也就發生了變化甚至逆轉。
現實是,后奧巴馬時代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面臨變數,TPP也遭遇兩黨候選人的集體反對。雖然奧巴馬在老撾東亞系列峰會上強調美國會繼續亞太再平衡戰略,但是與會各國已經對其失去信心。尤其是TPP的不確定性,讓亞太國家大失所望。奧巴馬時代的美國亞太敘事,高潮漸去而現人走茶涼,正可謂誰也擋不住時代大勢。奧巴馬的理想主義面臨著現實主義的悲涼,他的歷史寫滿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宿命悲哀。
東亞系列峰會,東盟不提南海仲裁,反而和中國達成一系列共識。應該說,經過中美和相關國家的博弈,亞洲鄰國也許并未消弭中國式焦慮,但面對美國政治更迭和經濟戰略的不確定性,他們開始理性面對中國,開始重構對華建設性關系。
更重要的是,菲律賓親美政權倒臺,杜特爾特政府對美不感冒,他雖然充滿個性,但并不愚蠢,尤其不愿意和中國繼續對抗下去。杜特爾特的最新立場是,他宣布不再參加激怒中國的南海聯合海上巡邏,并強調要將美國趕出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此外,泰國也準備耗資10億美元從中國購買3艘艦艇。被美國寄予厚望的緬甸民主政府的實際領導人昂山素季則對中國進行了東盟之外的首訪,力求恢復吳登盛時代冷淡的中緬關系。
東南亞國家正在中美兩強之間進行新的戰略調整和平衡。如果說奧巴馬時代形成了一個聯合對付中國的朋友圈,現在東南亞國家正在嘗試和美國保持距離,并緩解對華緊張關系。也許這才是真正的亞太再平衡,亞太國家在中美之間不是選邊站,而是和中美兩強都維持相對良好的關系。客觀言,這符合亞太國家的利益,也有助于構筑中美新型大國關系。
當然,亞太地區,美國戰略影響力依然獨一無二。無論是奧巴馬時代還是特朗普或希拉里當政,中國都無法取代美國在亞太區域的領導力和影響力。尤其是日本作為美國的鐵桿盟友,還會繼續鼓勵甚至攛掇美國,在西太平地區制衡中國。朝鮮核危機的存在,更強化了東北亞的日韓兩國對美國的依賴。
肯定的是,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并未達到預期目的,TPP象征的美國制定區域經貿規則的努力也遭遇挑戰。
亞太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戰略都面臨著新一輪的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