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當前處于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分岔路的一邊是無限的爭吵、相互質疑,令網絡恐怖主義、網絡犯罪、網絡攻擊等風險繼續滋長;另一邊則是同仇敵愾,讓網絡安全合作成為推進全球治理合作的突破口。中國當前所處的角色、地位十分特殊,將成為國際合作中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如何選擇站位、主張和態度影響深遠。
過去8年來,網絡空間領域的國際博弈日趨激烈,這一“第五空間”不再是無主之地。主要大國紛紛制定并公布了針對網絡安全的國家戰略,強調在網絡空間的存在和布局,阻止網絡安全風險對現實社會帶來威脅。制定相關法律制度、規范市場運行和建立網絡部隊成為各國的共同選擇。然而,網絡空間天然的跨國互聯屬性使得一國法律、政策、戰略有很強的外溢性,容易對他國造成不可預料的影響,而這成為了各國造成猜忌、沖突的主要原因。
這種各國在網絡空間的競爭由美國一系列政策和戰略引發。美國在網絡空間中有很強的“公主病”,自認為可以獨立解決任何問題和挑戰,將其他國家都視為“壞人”。然而,正是美國推出“互聯網自由”、“互聯網國際戰略”、國防部“網絡空間行動戰略”等措施,促使各國認識到美國正在尋求網絡空間的絕對霸權,并將這種優勢向現實世界轉化。斯諾登事件更是把美國在網絡空間上的“單邊主義”、“表里不一”表現得淋漓盡致,美國的盟國發現自己同樣成為美國網絡監控的目標。在這一事件后,美國以自身價值觀、利益觀為準繩的國際網絡空間合作倡議基本宣告失敗,國際社會需要另一條路徑。
斯諾登事件后,國際網絡安全合作陷入低潮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意見分歧明顯,矛盾難以調和,一些長期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被無限期拖延。網絡安全合作的缺失讓網絡風險快速增長,一些黑客組織、恐怖分子在網絡空間中極為活躍,其技術手段不斷進步,帶來的破壞力也顯著增強。如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一樣面臨著網絡恐怖主義、網絡攻擊的嚴峻形勢,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再度凸顯。
中國率先意識到這種變化。2015年,中美之間達成了歷史性的網絡安全合作成果,扭轉了兩國之前在該領域相互指責、相互敵視的過往趨勢,給國際社會樹立了榜樣。中國用實際行動表明,各國在網絡空間上的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網絡空間不應被政治化、軍事化。這些基本道理其實在若干年前是網絡空間的基本準則,如今卻少有人提及。重新提醒國際社會想起網絡空間的“初心”是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歷史角色。
(作者:李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