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云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繼微信3月開始收取提現手續費后,支付寶剛剛發布公告表示,因綜合經營成本上升,自2016年10月12日起,支付寶將對個人用戶超出免費額度的提現收取0.1%的服務費,個人用戶每人累計享有2萬元基礎免費提現額度。余額寶資金轉出,包括轉出到本人銀行卡和轉出到支付寶余額將繼續免費。(9月12日《每日經濟新聞》)
支付寶提現將收費,無疑是今天最大的“薪聞”之一,是上頭條的節奏。“免費午餐”越來越少,其實,從微信收取提現手續費之后,支付寶步其后塵只是時間的問題。至于收費理由只需“復制+粘貼”微信的就OK了。不過,支付寶有別于微信,它有螞蟻系列、芝麻信用等附加值與附加功能。“上帝為你關上一道門,一定會打開一扇窗”,在告別免費時代的同時,螞蟻積分又可以用于兌換免費提現額度,這恰恰是“信用經濟”的價值。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間進行一場持久的博弈。起初是一場典型的“零和博弈”,一度,銀行抱團抗擊互聯網金融,試圖消滅之而后快。相煎何太急?雖不是“同根生”,但互聯網金融是時代的產物,是現代金融的“衍生品”,完全可以成為金融改革的“鯰魚”,成為傳統金融與時俱進的動力。互聯網金融的風起云涌,一方面挑戰銀行在金融業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也在醫治銀行業詬病。時代的潮流是阻止不了的,傳統銀行業必須順應。
“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執行理事長馬蔚華曾講過,今天,互聯網金融發展起來了,它所服務的就是過去傳統銀行忽略的弱勢群體。這就是普惠金融。傳統銀行沒有別的出路,只能擁抱互聯網時代,轉換自己的思維方式,否則就會變成恐龍。傳統銀行業是不甘心成為“21世紀快要滅亡的恐龍”,平心而論,傳統銀行業步入改革創“薪”之旅,尤其是收取手續費方面正在“做減法”。
收費不可怕,就怕收費頑固不化。銀行都在改變了,為何像微信、支付寶等互聯網金融卻在手續費上“做加法”?前面很長一段時間里,互聯網金融的“免費”發揮著鯰魚效應,逼迫傳統銀行“適應”互聯網金融的規則。可如今,互聯網金融也邁入“收費時代”,是在倒退,還是在“錢進”?是在改變銀行,還是“被銀行改變”?一旦結束“免費”,自己的優勢失去,會不會在與傳統銀行博弈中處于劣勢?我們要清楚,免費是互聯網金融的最大優勢,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