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敬偉察哈爾學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最新數據表明,美國8月份的就業崗位增長幅度弱于預期,9月份加息可能性幾乎沒有了。就在杭州G20峰會前,耶倫對于加息預期給出了年內最明確的說法。8月26日,耶倫強調,近幾個月加息的可能性增強。當時,市場預測年內最早的加息將在9月份。
8月份不那么樂觀的就業數據,加上美國經濟增長速度也低于預期,美聯儲怕是要將"謹慎"加息進行到底了。
美聯儲年內議息會議還有3次——9月、11月和12月。9月份加息預期減少,11月份將選出美國新一屆總統,為了避免政治對市場的沖擊,加息可能性也不大。故而,美聯儲加息最大可能是在12月份。美聯儲首次加息,也是選擇在去年年底。
美聯儲的內部紛爭與加息預期的不確定性,癥結不在美聯儲——鴿派也好,鷹派也罷,他們只是按照數字講話的技術主義官僚。美國貨幣政策的調整,關鍵是美國經濟表現。從二季度的美國經濟成績單看,美國經濟2016年二季度增長1.2%。這一數字遠低于外界2.6%的預期。這已經是美國連續三個季度的低增長,難怪IMF會調低美國經濟增長預期。美國第二季度,除了就業崗位和個人收入增加帶來的個人消費增長(4.2%),其他如商業投資、企業庫存量、政府開資等都乏善可陳。這讓市場擔憂美國經濟是否重現陷入衰退。糟糕的是,相比二季度就業崗位的好看數據,8月份非農就業人口的數量僅增加15.1萬人,低于預期18萬。失業率也未如市場預期降至4.8%,而是維持在4.9%。
美國經濟表現不如預期,美聯儲不會為了加息而加息。何況,除了美國外,全球主要經濟都參加了貨幣寬松政策的大合唱。美聯儲加息的外部因素更為復雜,如果說在此之前美聯儲主要考慮中國和英國(脫歐),年內加息則要綜合平衡全球因素。在日本、歐洲、澳洲乃至英國都在實施貨幣寬松政策的時候,維穩應是美聯儲的務實之選。
杭州G20峰會,為全球市場開出了綜合施治的藥方——結構性改革。危機周期由美國始,歐洲、日本繼之,全球市場隨后陷落。美日歐發達市場推出的救經濟藥方,要么是印鈔票,要么是“直升機撒錢”,或者是大幅度財政赤字跟進。但從美國復蘇乏力、日本和歐洲難以擺脫通縮的市場尷尬看,單純的貨幣和財政政策解決不了問題。雖然結構性改革是全球共識,但是真正啟動結構性改革的,只要中國在負重前行。
中國的結構性改革:一是承認中國經濟進入了中高速增長新常態,而且是“L型”。這很不容易,兩年時間才讓全球市場從中國“不行了”重新恢復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二是對現有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施以傷筋動骨的外科手術,進行“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改革。中國的結構性改革還是進行時,雖然初有成果。
日本的“安倍經濟學”改革動靜也很大,“安倍經濟學”以通脹去通縮,而且是要祛除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市場長期積累的沉疴,除了用藥過猛就是急躁冒進,效果難達預期。歐洲的問題是很難協調成員國立場。雖然歐洲主權債務后有了相對集中的約束力財政公約,歐洲央行的政策協調能力依然很差。加之歐盟成員國經濟治理差異很大,歐盟很難實施結構性改革。
美國經濟治理體制機制完善,似乎可用通過貨幣或財政政策的調整解決問題。現實是,那是建立在美元信用和美國超級大國的國家信用之上。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濫用,讓美國經濟先行復蘇,嚴重消耗了美元和美國信用。現在,美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地位和作用,已今非昔比。美聯儲首次加息引發的從中國到新興市場再到全球市場的傳導,警示美聯儲不可任性加息。
美聯儲加息的搖擺不定,突顯美國也要實施結構性改革。除了經濟治理,更多的還有思維上的轉型,即使用新經濟周期的變化,配合全球市場建立更公平、合理的全球經濟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