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巖峰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所長
巴西女總統羅塞夫“不出意料”地被參議院彈劾下臺,臨時總統特梅爾順利“轉正”,這一上一下,不僅標志著執政14年的左翼政黨——勞工黨失去政權,而且意味著巴西由此進入“特梅爾時代”。彈劾成功看上去為困擾巴西政壇一年多的亂局畫上句號,但是眾所周知,巴西亂局是政治惡斗、經濟衰退、社會對立三重危機相互作用的產物,僅靠彈劾難以徹底解決,特梅爾政府面臨巨大挑戰。
政壇惡斗難消
一年多來,特別是今年以來,巴西政壇圍繞羅塞夫彈劾案展開激烈斗爭。逐漸形成以勞工黨和巴西共產黨等左翼政黨組成的“保羅塞夫陣營”和以國會最大政黨民主運動黨和最大反對黨巴西社會民主黨為核心的“倒羅塞夫陣營”,兩大陣營展開針鋒相對斗爭,主要政治人物被迫“站隊劃線”,政治兩極化持續加劇,兩派支持者動輒街頭運動,甚至奧運籌備都大受影響。
這種政治對立,并沒有因彈劾結束和消停,就在彈劾結果公布后,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羅市中心再次出現大規模示威游行。羅塞夫第一時間,在前總統盧拉、勞工黨主席法爾康及大批支持者的簇擁下,發表激烈講話,一是堅決否認任何有罪指控,指出這是對“無辜者的政治迫害”和“對民主體制的議會政變”;二是將繼續展開司法戰,通過一切方式推翻國會彈劾決議。近日,勞工黨已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訴,要求重新啟動彈劾;三是號召支持者發動“不懈抗爭”,自己更是要做“最堅定的反對派”。相反,特梅爾陣營,是涵蓋“左、中、右”各種政治力量,利益訴求各異,唯一目標是推翻勞工黨政府,當目標實現后,各派分歧逐漸明顯。尤其面對今年十月市政選舉和2018年總統大選,新執政聯盟裂痕可能進一步加大,甚至重新分化組合。正如《華爾街日報》在彈劾后發表的評論稱,“羅塞夫的下臺不僅遠未結束巴西長達數月的政治危機,還給巴西新領導人留下一個經濟崩潰、選民憤怒且分裂的復雜局面”。
經濟復蘇跡象微弱
如果說政治惡斗難消只是巴亂局的“手足之癬”,經濟持續衰退才是真正“心腹之患”。巴西政治分析師普遍認為,真正推翻羅塞夫政權的不是反對黨的“大聯合”、也不是把羅塞夫送上被告席的“財政造假案”,而是經濟形勢惡化,是民眾特別是新興中產階層對物價上漲的不滿、對失去工作的擔憂、對重新返貧的恐懼。
從2015年羅塞夫二任執政以來,巴西經濟一路下滑,經濟連續六個季度衰退,出口、消費、投資“三駕馬車”相繼失速,標普、穆迪、惠譽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相繼巴西評級至“垃圾級”,巴西從“金磚明星”逐步衰落至“衰敗典型”。在這種頹勢下,特梅爾上臺依然面臨經濟巨大挑戰。困擾歷屆巴西政府的“高福利、高稅收、高利率、高通脹”四高病癥(又被成為“巴西成本”),短期內看不到解決的曙光,經濟復蘇依然依賴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復蘇和國內消費者信心恢復,不確定性極大。
盡管近期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經濟數字出現輕微向好跡象,國際投資者信心和國內消費信心均恢復到兩年來的最高,出口盈余達到十年來最高,貸款違約指數、股匯市表現均出現積極復蘇信號,但經濟學家仍然不敢確定這是短期波動,還是真正觸底反彈。特梅爾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經濟改革方案,包括限制政府開支上限、修改社會福利體系、勞工法律、優化行政管理、壓縮公務員隊伍、推行大規模私有化和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目標都是解決傳統“四高”頑疾。但是巴西政治體制是總統制+碎片化多黨制的相互制衡體制,政府任何改革措施,甚至修改預算中各個領域的分配比例,都必須獲得國會同意,甚至需修改憲法,而特梅爾政府的新執政聯盟對改革方案分歧巨大。9月開始,新政府的改革方案將相繼遞交國會,順利通過的難度極大。如果巴西經濟體制沒有根本性改革,經濟重新增長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一有風吹草動,特梅爾政府很可能重蹈羅塞夫的覆轍。
拉美“領頭羊”地位難保
盧拉和羅塞夫執政時期,巴西是當之無愧的地區領袖,在巴西的協調下,涵蓋南美12國的南美洲國家聯盟、包括整個拉美33國的拉美-加勒比共同體相繼成立,巴西還牽頭組織了南美-阿拉伯國家峰會、南美-非洲峰會,帶動拉美整體崛起,同時還干預委內瑞拉-哥倫比亞邊境爭端、調停委內瑞拉、巴拉圭內部爭端。域內國家、域外大國均將巴西視為拉美“利益代言人”。
但是,自彈劾風波開始,加之巴西經濟惡化,施政重點逐漸從外轉內,國際參與程度逐漸降低。特別是特梅爾臨時政府5月執政以來,相繼關閉在非洲小國使館,將外交重點從南南合作和地區一體化轉向倚重美歐的“務實、多元、平衡”外交。新政府與左翼國家如委內瑞拉關系急劇惡化,對南方共同市場和南美國家聯盟的關注也持續下降。彈劾案通過之后,委內瑞拉、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紛紛予以譴責,并表示將召回大使、冷凍關系以示抗議。彈劾案導致的巴西與“兄弟國家”關系緊張以及拉美可能出現的分裂,可能使巴西地區“領頭羊”地位不再。
彈劾容易,收拾彈劾后亂局很難,特梅爾政府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