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瑋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8月15日,全世界應該銘記,日本更應該銘記的日子。71年前的今天,日本天皇裕仁通過“玉音放送”,即通過無線電廣播親自宣讀《大東亞戰爭終結之詔書》(簡稱《終戰詔書》 )的方式,宣布接受《美英中三國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8月15日因此成為日本戰敗日。
“歷史昭示我們,戰爭是人類智慧的失敗,和平是反思災難痛苦的結晶,人類只有正視歷史,才能面向未來。”安倍在反復表示要“奪回強大日本”時,首先應汲取作為人類智慧的失敗”的戰爭的教訓。但是,安倍再度執政后的表現,顯然乏善可陳。
2013年8月15日,安倍在出席“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并發表講話時,打破多年傳統,不是像往屆首相那樣承認“對亞洲受害國造成了嚴重傷害并表示反省”,而是大談日本對世界的“貢獻”。
2014年8月15日,安倍在發表紀念“終戰”的講話時,不僅沒有表示“反省”和“對亞洲受害國造成了嚴重傷害”,并發誓“不戰”,而是突出了“御靈”,即含蓄表達了他對供奉在靖國神社的“英靈”的崇敬。
2015年8月14日,安倍在發表“安倍談話”時,雖然吐出了輿論關注的四個關鍵詞:殖民統治、侵略、深刻反省、由衷歉意,但其表述不僅斷續,而且間接,顯示出既不敢冒大不韙公然否定“村山談話”,又試圖“擺脫謝罪外交”的矛盾姿態。
毋庸置疑,安倍雖然一再表示“重視日中關系”,但其所言所行,卻處處表現出自相矛盾。2013年10月25日,安倍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宣稱:“復興后的日本將在亞洲更具領導地位,并將在亞洲制衡中國”,這是“重視日中關系”的言論?2014年1月1日,安倍發表的《新年獻詞》強調:“奪回強大日本的戰斗才剛剛開始”,將突破戰后秩序的“野望”畢顯無余,同樣無益于中日關系的改善。
值得關注的是,2013年安倍重新執政后,“中國威脅論”成為《日本防衛白皮書》的“主旋律”。2016年的日本防衛白皮書,更是增添了新的“樂章”:鼓噪南海問題。據日本《現代周刊》爆料,6月2日,安倍和日本各媒體負責人在東京一家高級中餐館“赤阪飯店”召開“懇親會”。席間安倍表示,“安保法制是以南海的中國為對手的。”不管安倍是酒后“失言”還是吐“真言”,其欲以“強化美日同盟”為旗號繼續貫徹“獨立強軍”路線,改變戰后秩序的意圖,畢顯無遺。幾天后,6月8日,在安倍的煽動下,七國集團(G7)峰會在德國巴伐利亞發表聯合聲明,稱:“強烈反對包括大規模填海造島等意圖改變現狀的任何片面舉措”,目標明顯指向中國。安倍為何這么做?日本共同社評論道,“中國成為安倍G7議程的首要任務”,即通過渲染“中國威脅”,為制定新安保法、突破專守防衛政策造勢。
2015年7月15日和9月19日,日本眾參兩院先后通過了由《武力攻擊事態法》、《自衛隊法》、《周邊事態法》等10個法案匯總而成的《和平安全法制完善法案》,以及新制定的《國際和平支持法案》構成的“新安保法”。“新安保法”的核心是解禁集體自衛權,即改變專守防衛政策,使和平憲法的支柱“第九條”名存實亡。對此,中國外長王毅明確表示,“日本的軍事防衛政策發生了很大的調整和變化,自然會引起很多國家特別是周邊鄰國的擔心。”
2013年即安倍再度執政后,日本防衛預算四年連續攀升,2016年更是突破了5萬億日元。這么做到目的,安倍在競選時早已說得非常明確:“復興強大的日本”。“強大的日本”當然包括強大的軍事實力,但須知迄今仍被《聯合國憲章》第53條、第77條、第107條定為“敵國”軍事力量的不斷增強,不僅直接威脅中國國家安全,而且破壞東海乃至亞太局勢的穩定和戰后秩序。
日本著名現代史家濱林正夫、木村英亮、佐佐木隆爾等認為,作為日本侵華起點的九一八事變,也是二戰的真正起點。因為,這一事變突破了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為標志的一戰后國際秩序,使日本成為遠東戰爭策源地,也使日本成為戰敗國。這一歷史教訓日本必須汲取,否則將再嘗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