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題:【大家談】G20將如何升華貿易投資機制)
全球經濟仍面臨金融危機留下的陰影,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經濟下行壓力仍在持續,全球貿易停滯已達18個月,貿易保護主義的蔓延已經開始拖累全球經濟。G20成員國占全球GDP的90%,貿易的80%,人口的2/3,并且是全球主要經濟、金融機制的重要參與者、制定者,因此G20如何升華貿易投資機制,在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尤其要意識到貿易保護主義對全球增長的威脅,讓貿易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顯得尤為重要。
貿易投資作為經濟增長重要動力成為全球的共識。7月10 閉幕的G20貿易部長會議發布的G20 歷史上首份貿易部長聲明稱,將努力降低全球貿易成本15個百分點。G20 在24日的財長和央行行長會上發布公報指出, G20 將采取進一步行動重振全球貿易和提升投資。8月10日,2016年G20 工商界活動(B20)向G20杭州峰會遞交政策建議報告,“為實現強勁的國際貿易與投資,建議強化多邊貿易體制作用并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加快批準并落實貿易便利化協定,支持世界電子貿易平臺(eWTP)倡議以促進電子商務發展,促進中小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改善全球投資政策環境?!边@充分體現貿易投資作為經濟增長重要動力的全球一致看法。
中國作為2016年G20主席國,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顯著成就。在中國的推動和協調下,G20成員在重振貿易投資、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全球投資決策指導性原則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致力于通過不斷擴大貿易和投資來推動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發展。中國認可全球化的發展理念,尊重現有的全球體制,也遵守現有的全球貿易投資的規則。當全球規則體系中出現的新的規則如TPP,中國持開放和包容態度,推動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發展。
中國為升華貿易投資機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公共產品。中國作為2016年G20峰會的輪值主席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G20中的地位和作用備受關注。中國倡導的各項議題得到與會代表的積極響應。在7月10日剛剛結束的2016年二十國集團(G20)貿易部長會議取得了重要成果,包括批準了首份《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和《G20全球貿易增長戰略》等“三份文件”,并達成加強多邊貿易體制和綜合施策、幫助發展中國家和中小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的兩項重要共識。共識。
2016年G20貿易部長會議實現了G20貿易部長會議機制化,還發表了歷史上首份G20貿易部長會議聲明,成果還包括第一次發布了全球貿易指數,第一次為全球貿易增長達成了戰略性文件。此次貿易部長會議明確建立了貿易投資工作組,批準由中方倡議的起草的工作組工作職責,確立了G20貿易投資工作組的合作范圍和議事日程,定期向貿易部長和協調人報告工作進展,這將為G20更好發揮全球經濟治理作用,促進全球貿易投資增長提供穩定的機制保障??梢哉f,這相當于G20為升華貿易投資機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公共產品,中國努力提升貿易投資機制的成果有目共睹。
全球貿易增長放緩情況下,中國為全球貿易的增長提供堅定支撐。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和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聯合公布的數據,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貿易額環比下降1.1%,同比下降幅度達到1.0%。出口方面,第一季度北美地區、歐洲以及多數亞洲國家出口均出現下降,僅有中美洲和南美洲國家出口額增長3.7%,非洲和中東等地區出口額增長4.2%。進口方面,北美地區、亞洲國家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國家進口額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只有歐洲地區得益于歐元區的消費需求,進口小幅增長,達到0.6%。2016年一季度,中國進出口總值52144.3億元,同比下降5.9%。其中出口30123.1億元,下降4.2%;進口22021.2億元,下降8.2%;貿易順差81.1.9億元,增長8.5%。在全球貿易整體低迷的情況下,中國上半年貿易狀況雖然也有所下降,但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仍然是表現最好的,為全球貿易的增長提供了堅定支撐。
國際資金流動不暢時,中國成為對外投資的全球重要力量之一。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和傳統基金會的中國全球投資追蹤(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數據庫,在2016年前六個月當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近900億美元,超過2013年前其他年頭的全年,同比增長39%。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猛增主要是由私營企業所推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接受國是美國,今年上半年,中國對美投資額度就達到350億美元,同比幾乎翻了一番。
G20杭州峰會將繼續致力于不斷升華貿易投資機制。習近平主席在《關于中國舉辦2016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的致辭》中強調,將“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列為峰會重要議題之一。中國努力推動G20繼續在WTO框架下,繼續推動多哈回合剩余議題的談判,積極對新議題進行探討和磋商。G20杭州峰會將通過不斷升華貿易投資機制,創造一個公平包容、更具可持續性的貿易投資環境,這將有助于實現全球經濟長期穩定增長。
(作者:楊凡欣,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產業研究部國際合作項目主管;姜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