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1,東經103.3)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震中龍頭山鎮距魯甸縣西南23千米。地震目前已造成381人死亡,3人失蹤,1801人受傷。
6.5級地震屬于中度地震(5-7級),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但此次地震損害之重出乎意料,也讓人震驚。相關部門在地震發生后當即分析了此次地震的4個特點:震級較大,是云南省2000年來第一次6.5級以上地震;震源淺,震源深度只有12千米,屬淺源地震;災區人口密集,達265人每平方千米;災區房屋抗震性能差。
盡管災區房屋抗震性能差被排在4個因素之末,實質上卻是造成此次地震重大傷亡首要原因,而且也再次證明多年來中外抗御地震的一個鐵的規律,房屋堅強和抗震,是減輕地震災害的最重要原因。這一點已無需贅言。因為,在地震尚不能預報而只能預警的今天,根據地震的破壞特點、地震頻發地區的地質構造,以及材料和建筑力學等因素,建造能抗御較高地震烈度的房屋是保護生命和財產的第一選擇。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要做到建造抗震房屋卻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遭遇地震的魯甸地區的房屋就是一個明證。震中地區的龍頭山鎮的房子主要是土坯房和磚混房,但土坯房居多,土坯房又是最不抗震的房屋,地震后造成眾多的人員傷亡也不足為奇。到達龍頭山鎮的消防隊員看到的是,當地大都是土坯和混磚房,而且90%的土坯房和磚混房都已經倒塌,許多村民被埋。
但是,有點令人奇怪的是,為何在魯甸這個地震頻發地區改建和建造抗震房屋會如此之難,以致今天當地居民還普遍居住在土坯房中。同時,魯甸此次地震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在地震頻發的中國其他地區改建和建造抗震房屋。
云南土地面積僅占中國國土的4%,卻承受全國破壞性地震平均量的20% ,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區約占全省土地面積的84%。根據地質專業調查和資料分析,云南有8個地震帶,其中小江地震帶(北起巧家、東川,向南直到個舊一帶,南北長500千米,東西寬70-80千米)是縱貫云南全省的最強地震帶。在小江這條斷裂帶上,至少已有6次7級以上、最高達到8級的地震。不幸的是,魯甸就位于最強地震帶小江地震帶。
在最近15年,魯甸地區發生三次5級以上地震,前兩次分別是2003年11月26日發生5.0級地震,2人受傷,無人死亡;2004年8月10日發生5.6級地震,4人死亡,142人重傷,452人輕傷。
魯甸頻繁發生地震常常會造成雪上加霜的后果,因為地處滇東北烏蒙山區的昭通市魯甸縣是國家重點扶持貧困區縣,大部分居民居住的都是土坯房。在2004年魯甸發生地震后,中國地震局與當地政府就達成共識,應建立起長效的地震救援應急機制,加強房屋的抗震設防能力,盡量把震災損失降到最低。
提出這個共識后,政府部門也在采取措施,提高新建房的抗震標準和改建舊住房,但是,此次魯甸地震的后果再次說明,建設抗震房屋并非易事,至少是建造抗震房屋的步子并不快,沒有走在地震之前。2011年,云南省規定新建建筑物的抗震設防烈度將達到8度。而且,云南省在2012年對頻受地震破壞的昭通市下達了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任務97797戶(其中拆除重建89797戶,修繕加固8000戶),補助資金95354.31萬元。截止2013年7月1日,已開工95554戶,開工率為97.71%,已竣工80136(其中修繕加固8000戶已全部竣工)戶,竣工率為81.94%。
按理講,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的實施應當為昭通市魯甸縣的公眾起到保護作用,但實事并非如此。這也意味著,昭通市的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完成得不夠好。昭通市的《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建設專報 2013第4期》通報了2012年昭通市農村危房改造建設情況,在昭通的11個縣區中,無論是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開工還是竣工情況,魯甸縣都排名最末,分為只達到87.82%和49.85%。這可能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何此次魯甸地震會造成如此大的危害。
另一方面,可能昭通市的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惠及的居民也并不多,故而很多居民還住在土坯房中,由此造成重大傷亡。因此,救災之后的當務之急是要擴大農村和城市的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的范圍,以堅固的房屋來應對地震,從而有效地保護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
(文章來源:觀點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