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原標題:八閩千姿:一個中國傳統村落的古風畬韻
中新社寧德12月22日電 題:一個中國傳統村落的古風畬韻
作者 呂巧琴 葉茂
明清古民居、宋代古官道、明代古村道、古溪道、四方井……古韻十足的青瓦、石墻、石道,與青山、竹影交相輝映,如畫般呈現一個藏身于海拔350多米山坳中的“中國傳統村落”——上水畬族村。
福建霞浦縣崇儒畬族鄉的上水村,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目前較為少見的純畬族村民聚居村寨,全村165戶720多人。近日,中新社記者走進古老畬村,感受了其濃厚的古風、畬韻。
漫步村中,只見村寨依山沿溪而建,干凈的山石村道,曲徑通幽,時而傳來遠處的犬吠;座座古民居保存完整,裊裊炊煙徐徐升騰;穿村而過的溪澗潺潺流淌,三兩孩童沿溪邊石道蹦蹦跳跳,逗鵝嬉戲,撒下一串串稚嫩的歡聲笑語。
村寨傳統民居中,石屋寨風格十分獨特,石村道,石圍墻,灰瓦屋頂,木板隔間,穿斗式結構,懸山頂或歇山頂,是傳統畬族村寨石文化的典型代表。
據霞浦縣文體局文化博物館館長吳春明考證,上水村約有古民居60座,建于明崇禎年間,清光緒年間重修擴建2座,具有歷史保護價值。
在一座清代古民居內,穿著畬族傳統服飾、58歲的藍壽其正坐在廳堂編織畬族花斗笠,一根根細長的竹絲在他手中靈活來回穿插。“編一個這樣的斗笠,通常要花上5到6天的時間,我也是剛學兩三年。”藍壽其指著墻上編好的花斗笠說。
具有民族特色的畬族花斗笠,從材料破竹到染色噴漆需40道工序,以做工精細、設計考究、美觀大方而聞名,是畬族姑娘出嫁時的嫁妝;畬族婦女外出趕集或走親訪友時,也常帶上花斗笠。
斗笠上方的云頭、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種美麗花紋,引人注目。藍壽其告訴記者,畬族花斗笠是祖先傳下來的技藝,至今已有數百年,不能外傳。
“閩東就我們這里會做這種花斗笠,可是懂得編的也不多了,村里一名80歲的老師傅,如今已臥病在床。”藍壽其說,他和村里幾個人都是老師傅后來收的徒弟,今后他也打算教些徒弟,將這個畬族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在上水村,除了畬族花斗笠,這里仍保留著許多傳統的畬族民俗文化,有“二月二、三月三”畬族歌會、三月三做“烏米飯”、清明節吃“春菊糍”、四月八包“菅時粽”、九月九打“糍粑”等,還有畬族服飾、刺繡等手工技藝。
近年來,上水村致力于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按“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畬族古民居進行“原汁原味”的修復,力圖呈現一個典型的原生態畬族村寨原貌。目前,《上水村村莊規劃》、《上水村民族特色村寨、生態博物館景觀概念規劃》已完成,畬族斗笠制作技藝、畬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也列入了“寧德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9月,上水村獲評“中國傳統村落”,為這個特色生態畬寨帶來了發展的新機遇。
一個集花斗笠加工、畬族服飾陳列館、對歌臺等于一體的畬族文化展示館,將于明年3月開建。畬族民間業余表演隊在計劃籌辦當中,立足畬族飲食特點的畬族特色大餐正在開發,大面積種植果樹增加收入、打造觀光菜園項目等一系列規劃均正有條不紊展開。(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