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安徽省蕭縣扶貧辦最近在網上公布300名貧困生信息,不僅包括學生的,還將學生父母的姓名、銀行卡號甚至是手機號碼一同曬了出來。(9月14日《新安晚報》)
我們需要打造透明慈善、透明的社會捐助,實現這一目標,公開資金流向,公開救助方式,公開受助人的某些關鍵信息,是一個重要選項。但“公開”并非一項粗糙的工作。
比如面對貧困生這樣一個生活困頓而心理敏感的人群,尤其要注意其心理感受,切實保護好其自尊心和人格尊嚴。更多時候,貧困是一種暫時的生活狀態,是一種人生的苦澀。救助機構可以選擇更為隱蔽、更為周全、更具人性化的方法限定范圍進行公示,通過社會公益組織、專門的慈善機構等,調查核實貧困生的有關信息,而不能把受助者毫無遮掩地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那種動不動就讓貧困生上臺宣講、在眾目睽睽之下發放“救濟紅包”的做法,更是不可取。
研究發現,貧困生面對的主要心理壓力來自四個方面:回報父母高期望造成的焦慮感、經濟條件差帶來的自卑感、不敢戀愛以及對未來就業困惑造成的抑郁感。這些壓力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排解,終將積聚成更大傷害。2009年11月,上海海事大學貧困女研究生楊元元自殺事件曾引起轟動,這一事件給整個社會敲響的警鐘就是要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健康。
過度“晾曬”貧困生,只能加劇其權利貧瘠、精神貧瘠。公開的陽光能夠殺毒,但也會誤傷貧困生那一顆顆柔軟而敏感的心。愛心,同樣需要以更加充滿愛、更加人性化的方式進行表達。(張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