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異地考、異地錄”或將成現實
針對“異地高考”相關政策,教育部日前會同國家發改委、公安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研究制訂了《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
權威人士分析,將根據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產業結構布局、城市資源承載能力和進城務工人員及其隨遷子女有關情況,因地制宜確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具體條件,制定具體辦法。
記者從京滬教育部門了解到,異地高考一旦“開閘”,將實現“異地考、異地錄”,但這一改革可能是漸進式的,各地將以不同方式進行調節,例如參考家長在務工城市工作及生活情況等。
根據“因地制宜”原則,山東、福建等地已公布的標準,以“學生高中段完整的學習經歷”為條件。上海正在醞釀的方案,在原則上擬參考隨遷子女家長即進城務工人員的情況而定,例如家長在上海有固定的工作崗位,交納了社會保險等。
一些參與制訂政策的京滬專家分析,參照目前我國一些大城市居住證申領的“積分制”。異地高考門檻也很可能與隨遷子女家長的“積分”掛鉤,此外,高職、專科、本科,分梯度推進招生錄取的可能性也很大。
也有業內人士擔憂,各地方案推行后,一些大城市有可能通過某些限制條件將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擋在門外。
楊東平認為,異地高考是一個“知易行難”的問題,理論和實際一定存在落差,這一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于海認為,異地高考的制度設計是以戶籍改革與發展為依托的,可能會要求進城務工人員滿足一定條件。從長遠看,解決這一難題,通過“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考改革,形成面向廣大隨遷子女的、更加多元化的社會流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