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初以來,關于美軍航母戰斗群即將進入黃海演習的消息,牽動著中、美、韓多方神經。近日,來自美韓軍方的消息,美軍“華盛頓”號航母將不再進入黃海,轉而參加在日本海展開的演習活動。數十年來,美軍的航母始終像幽靈一樣游蕩在中國周邊。“華盛頓”號不是第一艘,也決不是最后一艘抵近中國近海的美軍航空母艦。當下一次美軍航母真的到來,中國該如何應對?這對于中美雙方而言都顯得尤為重要。
航空母艦歷來被美國視作軍事、外交和戰略威懾能力的象征。對中國而言,不時出現在周邊海域的美軍航空母艦,則大多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上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美軍的航母曾多次成為對華軍事威懾的主角。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美關系的不斷改善,盡管在黃海、東海、南海海域甚至臺灣海峽仍不時出現“小鷹”號、“里根”號、“林肯” 號、“約翰-斯坦尼斯”號以及“華盛頓”號等航母的身影,但美軍航母對中國沿海的抵近行動明顯減少、威懾意味也有所降低。但是,航空母艦在中美兩國、兩軍關系的發展變化中仍然起到了特殊的“風向標”作用。美軍航母戰斗群與中國沿海的距離、中國是否允許美軍航母停靠香港,都能折射出中美兩個大國的戰略意圖與博弈結果。
此次各方對美軍“華盛頓”號航母是否進入黃海的關注,其實質已經遠遠超越了演習的范疇。實際上,長期以來,美軍航母戰斗群幾乎每年都會在黃海海域出現,或是在朝鮮半島附近與韓國進行年度演習,或是進行戰備巡航,區別在于距離中國領海的遠近。而本次“華盛頓”號航母最終決定不來黃海,既有其演習日程繁忙的因素,也有中國政府發出罕見連續聲明的原因。對美軍航母演習明確提出反對態度,這在中美兩國關系史上并不多見。
透過“黃海演習事件”的表象,其背后卻是中美正在形成的“航母困局”,即隨著中國海洋權益的持續拓展和海軍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中國迫切需要構筑一條可靠的海上“安全弧”保護沿海發達經濟帶,打造航母“禁區”成為軍事上的首選;而美國仍然試圖維持冷戰以來的對華“封鎖圈”,航母戰斗群是美軍施加軍事壓力的不二選擇。從戰略層面看,中美海上“安全弧”與“封鎖圈”的碰撞幾乎不可避免,中美“航母與反航母”的博弈無疑也將愈演愈烈。
所謂上兵伐謀,破解“航母困局”上策,首選“文攻”,首先要明確中國近海的核心利益區(如被稱為“京津門戶”、“蘇魯腹地”、“安全軟肋”的黃海腹地),將美軍航母的出現提升至中美兩國關系的戰略層面,對美施加政治與外交壓力,迫其放棄。
而當單純“文攻”無效,就需要采取中策,即“文攻武備”,在通過政治外交手段對美施壓的同時,作好軍事應對的準備,如沿海重要戰略設施的反偵察準備,加強對美航母跟蹤監視,在關鍵海域開展針對性演習等。
如果美軍航母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強行抵近中國沿海,對中國的主權安全構成重大威脅,中國在加強監控的同時,應適時實施戰略反威懾:一方面,戰略導彈核潛艇進入大洋預設陣地,陸基遠程導彈提升戰備等級;另一方面,對美軍航母戰斗群保持足夠的軍事壓力,通過威懾航母,最終達到對美反威懾的戰略目的。(海韜 特約軍事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