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嘀嘀嘀!”一陣刺耳的電腦警報聲在廣州軍區某集團軍自動化站機房內響起。
“啟動追蹤程序……”站長褚祖高一聲令下,噼噼啪啪的鍵盤敲擊聲讓整個機房的氣氛頓時凝重起來。一道道追蹤指令,穿越光纜網線,瞬時遍布集團軍所屬部隊30多個網絡終端的1300多個網點。
1分52秒,目標被鎖定,染毒文件被證實為某團局域網上的一份文檔。
“信息世界里每天都暗藏殺機,一刻也不能放松。”翻開該自動化站的值班日志,筆者看到,僅6月份以來,他們就破解電腦病毒160多次。“這些病毒大多是無意感染的,具有較強的潛伏性和攻擊性。”褚站長告訴筆者。為了杜絕竊密、泄密的發生,集團軍首先從軟件上建立“防線”。他們將內含300多種電腦病毒及其變種的數據庫與網絡監控軟件捆綁融合成一套“電子眼系統”,有了這雙“眼睛”,可對所屬部隊各網絡終端實施監控,一旦遭到病毒、惡意代碼的“攻擊”可立即報警,并在最短時間內進行追蹤和“反擊”。
此外,他們為所有辦公電腦和移動存儲介質安裝了一套“智能識別軟件”,使所有涉密資料僅限于在辦公電腦、移動存儲介質和集團軍內部局域網中“流通”。筆者掏出隨身帶的U盤在一臺辦公電腦上試了試,一插入USB接口,電腦便傳來“不兼容”的“嘟嘟”報警聲。
“這個接口怎么比一般接口要窄啊?”在機要處,一臺電腦的USB接口把筆者的U盤生生“擋”在了外面。機要處武勇處長介紹:“這是我們為一定秘級的微機和移動存儲介質專門設計的,只有相同尺寸的數據接口才能連接使用。”目前,該集團軍所屬各單位機要部門的電腦和移動存儲介質都已使用這種接口,一些重要崗位還更換了具備“指紋開機”、“聲控開機”、“人臉識別”等功能的電腦。
為防止激光、無線電波泄密,該集團軍從2004年起,為所屬部隊的每臺辦公電腦配發了電腦信號干擾器,并陸續為所有辦公樓安裝了信號屏蔽器、光波干擾機,使“保密網”不斷向無形空間拓展。(張科進 羅輯 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