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產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游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發展門戶網> 本網獨家>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2024-11-11 16:15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為例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部署、整體謀劃,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下簡稱“港科大(廣州)”)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天然交匯點,在教育改革、科技創新、人才引育“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方面做出了以下探索:建設世界首所融合學科大學,推動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范式改革;支持發展尖端科技,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和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重視引育創新人才,全面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貢獻。

教育改革:探索建設世界首所融合學科大學,推動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范式改革

在國家推動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契機下,港科大(廣州)順應大灣區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響應全球高等教育發展融合學科的前沿探索,基于香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港科大”)過去30余年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勇擔使命、率先突破,系統性重構學科體系,矢志建設以“融合”和“創新”為特色的世界首所融合學科大學,為未來高等教育發展探索新路。

創設“樞紐—學域”的學術架構,靈活容納融合學科

“樞紐—學域”學術架構。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單一學科的縱深發展已無法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復雜問題,學科交叉融合成為大勢所趨。在這一背景下,港科大(廣州)借助港科大30多年來以傳統學科為主導、發展基礎學科的扎實學術根基,創設了支撐融合學科發展的“樞紐(Hub)—學域(Thrust)”的學術架構,打破了傳統“院—系”學術框架的束縛,這在世界范圍內是一項創新舉措。其中,“樞紐”可以理解為學校的跨學科平臺,其設置相對固定,旨在促進不同學科間的融合發展;“學域”則是聚焦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重大挑戰的領域,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動態調整,培養國家所需的融合學科人才。二者不僅是名稱上的創新,更體現了多學科匯聚的理念,從思維慣性上打破傳統的單一學科思維,以更好回應時代和人類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切實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促進新興學科和前沿學科發展。目前,港科大(廣州)設立了功能、信息、系統、社會四大學術樞紐。其中,功能樞紐以“硬科學”為主,下設先進材料、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微電子、可持續能源與環境4個學域;信息樞紐以“軟科學”為主,下設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分析、計算媒體與藝術、物聯網4個學域;以“硬科學”與“軟科學”為基礎,建立了集成知識與技術的平臺——系統樞紐,下設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智能交通、機器人與自主系統、智能制造4個學域;為體現研究型大學對社會的影響力,社會樞紐應運而生,下設金融科技、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城市治理與設計、碳中和與氣候變化4個學域。功能樞紐與信息樞紐環環相扣,為系統樞紐提供基礎,為社會樞紐提供支援。各樞紐、學域間打破邊界,互聯互通,根據國家戰略和人類社會發展需要,動態組合,全方位融合,深度合作。

前瞻性布局融合學科專業。港科大(廣州)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前沿科技發展為引領、以大灣區產學研優勢為基礎,前瞻性布局了本碩博3個層次的融合學科專業,以培養國家急需關鍵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同時,學校建立了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融合學科設置調整機制,符合國家重大戰略和人類社會發展需求的新興學科、前沿學科將適時取代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學科專業,以保障學校所開設融合學科專業的與時俱進與前瞻性。截至目前,學校已開設4個本科專業,各學域均開設有研究型碩博專業。辦學初期,學校本科專業將逐年增設,同時將結合社會產業發展需要,陸續開設與工業界結合更緊密的授課型碩士專業,提供至少一學期在產業界、研究機關的實習機會,不斷滿足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期待與需求。10年內,學校辦學總規模將達到10 000人,其中本科4 000人,研究生6 000人。

堅持“港科大一體,雙?;パa”的辦學框架,促進兩校深度融合

在創校之初,港科大與港科大(廣州)就確立了“港科大一體,雙?;パa”的辦學框架,旨在通過兩校的錯位、協同和融合發展,最大限度地整合兩校優勢資源,創造“1+1>2”的聚力效應,實現“港科大2.0”跨越式發展的愿景。港科大與港科大(廣州)在法人獨立、財務獨立的辦學框架下,學術標準保持一致。兩校堅持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相互支撐、深度融合,在學術、行政和知識轉移方面增效互補,共立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前沿。

港科大(廣州)設立以來,在此框架下開展了一系列高??鐓^域合作辦學的探索與實踐。堅持互補的學術框架和錯位發展的學位課程。在“紅鳥跨校園學習計劃”的安排下,兩校通過“科目共享(course sharing)”和“學分互換互認(credit transfer)”等機制,支持學生跨校選修課程及交流訪問,促進基礎學科與融合學科互動共長;堅持大型研究設施各有定位。兩校中央實驗室及大型研究設施不重復購置,互相開放共享,協同搭建世界一流的實驗平臺;鼓勵學術教師跨校園聯聘。探索設立聯合學術任命(joint appointment)和跨校聯屬教師(cross-campus faculty affiliate)的創新機制,促進兩校師資共享與合作;支持兩校教師開展聯合教學、聯合指導研究生和聯合科研攻關等。2023年10月,兩校共同設立了“20-20聯合研究專項”,支持兩??蒲腥藛T在交叉融合學科、前沿領域研究開展深入合作,聯合承擔國家重點重大技術課題,推動科研成果在粵港澳大灣區轉化應用;倡導兩校不同院系、學術樞紐、學域和部門間的互聯互通。通過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合作,促進兩校實現深度融合。

創新管理體制與校園空間布局,打造支持融合學科發展的環境

粵港融合的治理體系。學校融合了內地與香港管理體制的優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理事會是學校的最高管治和決策機構,理事由辦學雙方及廣東省人民政府或廣東省教育廳委派,負責決策和部署學校發展方向及重大事項。按照學校章程規定,學校設立了理事會、教務委員會和校務委員會,其中理事會下設財務委員會和審計委員會,以全面規劃、管理和監督學校各項學術和行政事項。同時,港科大與港科大(廣州)建立了兩校學術、行政聯動協商機制,包括教務委員會、校長辦公會和院長辦公會的跨校園聯系機制,共同促進大學治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為學校融合學科的可持續發展與行穩致遠提供制度保障。

開放聯通的空間布局?!案黝I域緊密相連”和“靈活開放”是港科大(廣州)校園設計的核心理念之一,學校核心區的教學科研設施均通過連廊相接,步行5分鐘之內可連接任意兩點,為融合學科的碰撞提供了空間保障。同時,學校各領域教師的辦公室和學生宿舍均實行隨機分布,以創造更多機會讓不同領域的師生碰撞靈感,激發更多有價值的融合學科研究項目。

科技創新:發展尖端科技,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和中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當前,前沿和顛覆性技術迭代持續加速,全球科技競爭不斷加劇,各國越來越重視前沿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以搶占未來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搶抓未來產業發展主動權。在此背景下,核心技術領域“卡脖子”的問題頻繁發生,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興產業及實現“從0到1”原創性突破的需求更加迫切。科技創新作為研究型大學的重要使命之一,港科大(廣州)充分認識到科研創新與科技突破的緊迫性,從加強科研創新、搭建科研平臺、提高知識轉移等方面加大科研投入與保障,致力于發展尖端科技和開展科研攻關,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和中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加強原始創新,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學校全體科研人員以加強原始創新、引領性科研攻關為使命和目標。學校推動自由探索與有組織科研“兩條腿走路”,既倡導獨立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文化,給予教師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間,又在國際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等關鍵領域,重視和推動有組織科研,使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形成團隊共同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學校不為追求排名而對教師下達任何硬性科研指標,在職稱晉升中,堅持破“四唯”,不看重教師發表論文的數量,而是看重教師在學術方面的前瞻性和影響力,旨在激發原始創新、自主創新,真正實現“科學有高度、應用有前景、社會有影響”。除此之外,學校還根據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與趨勢前瞻性布局了低空經濟、碳中和、海洋工程等重點研究領域,并在第一時間搭建平臺、組建團隊,為新興領域的創新突破研究貢獻融合學科力量。以低空經濟領域為例,2024年3月,低空經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積極打造這一“新增長引擎”。2024年4月,學校便啟動和成立低空經濟研究院,并迅速組建了7個方向的專家團隊,匯聚了一批敢于“突破邊界”的頂尖科研人才,為低空經濟的技術突破、行業標準制定和生態系統搭建等提供全方位科研支撐。

搭建科研平臺,高水平打造一批共享共用的實驗室

作為研究型大學,實驗室建設是學??蒲泄ぷ鞯幕?,也是辦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現有實驗室面積約8萬平方米,設有中央實驗室、主題實驗室、聯合實驗室和教學實驗室。目前,學校已建立15個中央實驗室、25個主題實驗室、10個校企聯合實驗室和一系列教學工作坊,獲批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1個,廣州市重點實驗室11個,已初步在芯片、元宇宙、人工智能、新材料、物聯網、生物科學等領域打造一批高水平實驗室,部分實驗室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全校所有實驗室都堅持共享共用的原則,大型設備與港科大不重復購置。其中,中央實驗室作為學校研究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學校安排專人進行管理,其分配不受教師職務、身份和地位的影響,以完全開放的形式運行,供兩校師生共享共用,并同時向其他高校與業界開放,為學校在大灣區乃至全球加強產學研合作提供有益支持。

重視知識轉移,高質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港科大擁有良好的科創傳統,培育出眾多獨角獸企業,成功孵化了一批如大疆創新、云洲智能等高科技企業,科研成果轉化率高達30%。港科大(廣州)也傳承了創新的傳統,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核心戰略,秉持“產、學、研、用、投”的創新知識轉移理念,將傳統的R&D(研發)知識轉移模式擴展至R&BD(研發與商業拓展)模式,建立融合尖端教育、研究和知識轉移的生態系統,支持師生開展有價值的研究,不計回報地鼓勵知識轉移。同時,學校專注于推動科技創新創業落地、行業戰略合作與產業升級、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營,以及企業創新培育與深度賦能,為學校的知識轉移業務提供全面支持與服務,推動學校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

目前,學校打造的“INNOTECH創科嘉年華”“INNOPITCH路演推介會”“INNOVIEW創智分享會”等系列創科活動,已逐漸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品牌盛會。其中,“INNOTECH創科嘉年華”至今已舉辦2屆,集中展示了港科大(廣州)、港科大及校友在科技創新與產學研合作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成為立足灣區、輻射全國乃至海外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交流的重要平臺。正式設立以來,學校已與阿里云、粵芯半導體、深圳灣實驗室等90余家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與10家龍頭企業成立了校企聯合實驗室,申請專利128項,授權專利16件,登記軟件著作權7件;多位教授、碩博士生聯合港科大師生共同推動成立多個初創公司,校內創業孵化項目100余項,注冊企業40余家,90%注冊在大灣區。同時,學校與廣州產投集團共同設立10億元環港科大(廣州)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還牽手一批直投基金合作伙伴,總基金規模達到24億元。

人才培養:引育創新人才,全面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和助力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傳統教育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制約了學生的發展潛力與無限可能。作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港科大(廣州)核心使命是培養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和領軍人才。創校以來,學校堅持緊跟科技與產業變革趨勢,推進教育體系改革,改變師生的傳統教育和學習理念,探索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創新潛能,以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求。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

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挑戰,不斷打破國際技術壟斷,全面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港科大(廣州)根據融合學科特點,探索實施了一系列“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人才培養舉措,旨在培養擁有主動學習、即時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具備系統思維、融通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夠應對復雜的全球挑戰性問題的科技創新和領軍人才。

以學生為中心:實行大類培養、貫通式培養和書院制[5]。為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的發展方向,港科大(廣州)在本科和碩士階段均實行大類培養和貫通式培養相結合的模式。其中,本科生入學前2年不分專業,通過2年本科通識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與學術啟蒙,在充分了解各專業及自己興趣的基礎上,于大二結束時可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專業,學校對各專業不設名額限制。研究生入學前6個月也不分專業,6個月結束后可根據個人志向選擇合適的專業。除此之外,學校還提供多種學習模式,以本博直讀、本碩連讀、碩博連讀的貫通式培養模式,輔以導師制為核心的書院制融合環境,全方位培育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人才。

以問題為導向:探索建立項目引導式碩士生培養項目?!凹t鳥碩士項目”是港科大(廣州)踐行和推廣學科融合“樞紐理念”而推出的未來領軍人才培養項目,邁出了學校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道路上的關鍵一步。該碩士班堅持以項目為引導,重點圍繞醫療健康、可持續生活、智能工業化3個未來人類可能遇到重大挑戰的領域,以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組成的項目小組為單位,以現實問題為導向,開展項目研究活動,重點培養學生實踐操作、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與解決問題等能力,以應對多變的社會挑戰和技術難關,為人類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以解放思想為核心:推行人工智能與教育相結合(AI for education)的創新實踐。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勢不可擋之勢席卷全球,港科大(廣州)堅持推行人工智能與教育相結合(AI for education)的創新實踐。一方面堅持轉變教師角色,鼓勵教師更多地充當學生的“教練”,幫助學生多方位獲取和理解知識;另一方面堅持解放學生思想,鼓勵創新思維。為實現這一目標,港科大(廣州)是國內首家在校內全面啟用GPT服務的大學。同時,學校為教師開設了融合學科和新型教學方法的培訓課程,為學生專門開設了《融合學科研究方法》和《融合學科設計思維》兩門必修課,以解放思想,釋放創新活力[7]。

以設立本科生科研項目為特色,鼓勵本科生盡早參與科研。港科大(廣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設立校級層面的本科生科研項目,將對科研人才的培養前置至本科一年級,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和創新潛能,培養具有前瞻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科技創新人才,著力打造培育科學家的搖籃。學校本科生科研項目首創“五個一”:一位教授,教授全程指導學生開展科研訓練項目;一位本科生,本科一年級學生與教授“1+1”組隊;一個課題,一項由教授與學生共同制定的研究課題;一個實驗室,進入一個實驗室,接觸先進科研儀器設備;一項成果,在項目完成后通過海報或樣品,展示科研實踐成果。

全球延攬人才,助力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港科大(廣州)充分利用與港科大共享品牌的全球知名度,發揮內地與港澳交流的橋梁紐帶作用,采用全球招聘方式延攬國內外頂尖人才,初步建立了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截至目前,現有學術人員300余人,其中,長聘制學術人員240余人,100%擁有博士學位,98%擁有境外教育背景或工作經歷,超過20%獲國家級人才項目,15%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學校啟動實施了青年博士“啟航”、優秀博士“續航”、科技菁英“領航”等系列人才計劃項目,并組織申報各級各類人才項目總計逾500項,近140人已入選國家、省區市各類人才,各級各類人才項目的申報及入選成績均位列省市前茅,國家級人才入選人數已占學術人員近1/4。5年內,預計學術人員將達到500人,港科大(廣州)正逐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重要支撐平臺。

結語

作為粵港合作的標桿項目,港科大(廣州)始終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發展定位,堅持“辦教育、興科技、育人才”一體化發展,致力于發展融合學科特色,通過教育改革、科研創新與知識轉移,培養面向未來的高端創新人才,服務于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和人類社會長遠發展。面對未來,港科大(廣州)將把握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發展變革的大勢,立足學科發展實際,遵循學術研究和科學發展規律,主動迎接、應對融合學科發展的挑戰,在競爭中把握機遇,推動學校在科技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和核心關鍵性突破,搶占世界科技發展的制高點,解決“卡脖子”的關鍵核心問題,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為國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貢獻力量。

(作者:倪明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