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產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游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發展門戶網> 本網獨家>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科技創新高地未來10年的發展路徑和舉措

2024-11-08 15:06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我國2013年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治理體系的優化與創新貢獻了新穎視角與多元路徑??萍紕撔屡c合作作為國際合作的重要驅動力,不僅促進了民心與理念的深度交融,還顯著推動了產業、教育等多維度的廣泛合作。為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科技協作與交流,我國于2017年5月正式推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豐富多樣的合作模式,如科技人文互動、聯合實驗室建設、科技園區協同、技術轉移服務等,與共建國家共同開展深層次、多維度的科技合作,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科技合作網絡。

2023年11月6日,習近平主席向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致賀信,指出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并強調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萍紕撔屡c合作能發揮基礎性、前瞻性和引領性作用,是支撐服務“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互聯互通、深化科技開放合作的橋梁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4月視察廣東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廣東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七M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形成高端科創人才聚集效應”。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坐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孕育了濃厚的創新文化環境,展現出多元化的產業結構特點。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合作的前沿陣地與展示窗口。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科技創新合作日益緊密且多元;通過國際技術轉移、國際高端人才引進、教育合作、產業合作等多種方式,建立了廣泛而深入的國際科技合作網絡,為共建全球創新網絡、促進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能。

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中的進展

自“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啟動以來,我國與參與國家秉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深化了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如今,合作已涵蓋共建“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構建多元化合作平臺、設立產業轉移基地,以及促進人才交流的多個方面。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成功與84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共同資助了1118項聯合研究項目,推動了53家聯合實驗室的建設。其中,通過“一帶一路”國際科技組織合作平臺,我國實施了152個項目,為全球培養了超過12萬名科技人才,極大地促進了科技資源的共享與能力的共同提升。

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中亮點顯著。已獲批5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分別是“中國-烏克蘭材料連接與先進制造”“中國-斯里蘭卡熱帶海洋環境”“中國-東盟海水養殖技術”“中國-新西蘭生物醫藥與健康”“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聯合實驗室數量在全國各區域中名列前茅。以聯合實驗室為抓手,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帶一路”科技創新領域積極發揮引領與輻射效應,強化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推動中國標準、技術和裝備走向世界,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的整體實力。   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地市還建立了一批“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平臺,如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中國-東盟水土保持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這些平臺為“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廣東省政府也大力支持各類創新主體與共建國家開展合作項目,有效地推動了科研成果的技術轉移轉化。目前,已有160余項合作項目得到支持,包括與新西蘭奧克蘭大學重點圍繞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的合作,與巴基斯坦在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等領域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卓越中心等。2023年6月,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以下簡稱“中拉技術中心”)在東莞正式啟動運營。該中心系科學技術部唯一授權設立專注于推動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技術交流的跨國技術轉移機構。該中心聚焦于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等重點國家,構建國際技術轉移網絡,通過企業對接、技術交流會議、專業培訓及先進技術示范項目等多元化手段,加速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為粵港澳大灣區深化與這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科技協作開辟了新路徑,注入了新活力。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校正積極挖掘自身潛力,持續創新教育模式,致力于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并通過多樣化的國際交流項目,為“一帶一路”倡議輸送專業人才,構建起中國與參與國家間溝通的堅實橋梁。例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憑借其深厚的國際合作根基與多語種教育資源,針對性地增設了國家急需的外語專業及跨學科課程,目前已覆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關鍵語種中的大部分(占比高達87%);同時,該校還不斷拓展雙向留學項目,提升留學層次,積極構建科研國際合作網絡,深化合作平臺與項目的廣度與深度。

在多元化合作動力的協同作用下,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倡議的融合進程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以香港為例,據最新統計,截至2022年底,已有168家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且持續以年均超過15%的速度增長,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同時,在跨境貿易領域,香港的人民幣跨境2022年結算總額已攀升至9.3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率高達18%,凸顯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地位與活力。此外,香港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直接投資也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從2017年的700億美元提升至2021年的1200億美元。這一顯著增長不僅增強了香港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聯系,更為香港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大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未來的合作與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優勢與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優勢

產業高速與多元化發展?;浉郯拇鬄硡^以其活躍的實體經濟、龐大的消費市場需求、豐富的人力資源儲備,以及領先的開放程度,為區域的高質量發展構筑了穩固的基礎。自2023年起,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已跨越14萬億元大關,經濟規模比肩全球第十大經濟體,其發展速度、規模與增長潛力均在全球四大灣區中高居前列。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始終堅守實體經濟為核心,以制造業為主導,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構建起一個多元化且實力雄厚的產業集群,涵蓋新能源、超高清視頻顯示、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以及石油化工、集成電路等傳統優勢產業,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力和競爭力。

科技創新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24年1月,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7.6萬余家,連續8年位居全國首位;尤為顯著的是,這些高新技術企業的90%集中在粵港澳大灣區。其中,深圳市作為“領頭羊”,匯聚了最密集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緊隨其后的是廣州、佛山和東莞等城市,這些城市共同構建了一個以“廣深港”與“廣珠澳”為“雙引擎”的科技創新走廊。該走廊不僅強化了區域間的科技創新合作,還進一步推動了廣東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的科技進步與產業升級。2020—2023年,“廣州—深圳—香港”科技創新走廊在連續4年的全球創新指數評估中,穩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選的第2名。此外,粵港澳大灣區集聚了華為、騰訊、中興、比亞迪、大疆等全球知名高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這些民營的高科技企業在政策的支持下持續激發創新活力。根據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粵港澳大灣區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速布局,如中國散裂中子源、先進阿秒激光設施、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等相繼建成。同時,“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總部落戶廣州,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粵港澳應用數學中心等項目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些都促進了區域內高水平科技合作的不斷深化與成熟。

科教融合發展日益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內匯聚了眾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擁有世界一流高校的香港陸續在灣區內設立辦學機構和研究院,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從而自主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科研人才。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內創新型龍頭企業(如騰訊、華為、比亞迪、廣汽等)集聚,大力推動了校企間的產學研合作?;浉郯拇鬄硡^通過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渠道投入為輔的機制,加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出臺各項扶持性和特惠性政策、人才獎勵計劃,不斷完善人才軟硬環境?;浉郯娜卣e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就業通”“社保通”“人才通”“治理通”工程,不斷拓展港澳居民及其他境外人士的就業創業空間,成功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面臨的挑戰

創新要素流動不暢。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智力流、運算流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的支撐。受“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等因素的影響,各類創新要素在灣區內部未能夠完全打通,導致粵港澳三地科技創新領域合作仍存在堵點。以資金流為例,受制于跨境限制,科技基金大多數局限于本地運作,融資和投資的渠道較為狹窄,無法滿足灣區日益多元化的科技發展需求,未能充分發揮創新基金對灣區科技產業的支撐作用。

產業發展同質化?;浉郯拇鬄硡^內城市眾多,產業類型豐富多樣。盡管如此,地方政府在產業發展定位及產業功能的區域聯動與協調方面仍有待加強,這導致了城市間在產業經濟功能上出現了同質化的問題。例如,目前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均布局了電子信息產業?;浉郯拇鬄硡^目前產業發展協調機制的不健全[6],帶來了市場飽和、利潤率下降、科技創新能力受限,以及承受外部沖擊的韌性不足等問題。

人才供需矛盾凸顯。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高度發達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十分強勁,但同時也面臨高端復合型人才的供需矛盾和分布失衡的問題?;浉郯拇鬄硡^的先進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制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人才供給嚴重不足,而金融、房地產等行業則存在供過于求的現象。據《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急需緊缺人才目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最大,但供給端財務、文秘類型人才較多。廣州、深圳、香港歷來都是人才高度集中的城市,集中了粵港澳大灣區近八成的人才,且有著激烈的競爭,其他城市則存在人才缺口?!?020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灣區人才流動趨勢白皮書》指出,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對碩士層次人才的需求高達29%,但供給僅能滿足其中的19%,存在10%的供需缺口。同樣,在博士及博士后層次,需求占比為2%,而供給僅為需求的一半(1%),存在明顯的人才短缺情況。此外,報告還強調,當前區域內人口的教育水平與科技創新及產業升級所需的高素質人才需求之間尚存顯著差距,尤其是高端科技人才的短缺問題較為突出。

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建設科技創新高地未來10年的發展路徑和舉措

夯實平臺,開展務實合作

鑒于當前國際環境的日益復雜化,粵港澳大灣區深化科技領域的合作與資源共享顯得尤為必要。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應強化政府在科技合作中的引領、規劃與協調作用,鼓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更好地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這旨在構建一個“跨界融合、多元共治、全面覆蓋”的開放型科技合作生態系統,通過“官產學研民”的立體合作模式,共同應對發展難題,強化“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基礎,進一步推動共同愿景的實現。

為凝聚多邊力量,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共同體,助力“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和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的實現,探索完善全球治理探索新方案。以“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為載體,共建國家之間的科學機構開展了大量且卓有成效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目前,ANSO的成員單位已達78家,覆蓋55個國家和地區;ANSO正努力推動區域間的科技水平協調發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外交大局,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等方面作出貢獻。2021年12月,由ANSO發起,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大灣區科學論壇成功舉辦,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發展指明了方向。大灣區科學論壇的發起,是“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有機結合的重要實踐,有效促進了區域合作創新與發展,區域資源互補、協同合作明顯加強。

做好戰略銜接,開創海內外聯動發展的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應積極融合“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球創新網絡,著力打造成“一帶一路”門戶樞紐,利用自身獨特的地緣和科技優勢,發揮好引領和帶動作用。2024年適逢新中國成立75周年,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粵港澳三地應開展更緊密的合作,充分發揮三地的協同創新作用:充分利用香港國際金融市場的優勢及澳門與葡語系國家的密切聯系,以港澳作為“引進來”重要平臺,營造自由高效的創新環境,吸引科技巨頭、企業布局研發中心;深化粵港澳的科技協同創新,重點圍繞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共建大科學裝置、發起大科學計劃,提升源頭創新能力;加快推動成果產業化,組織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編制科技成果分類清單,推動三地的科研與產業需求有效對接。

創新發展,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

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首要驅動力,正驅動著科技與制度的革新發展,促進創新資源的匯聚與科技合作的深化,將能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及全球發展孕育新動能。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強化第三方市場合作機制已成為連接國家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實際發展需求的重要橋梁。在此背景下,一系列尖端科研設施如中國散裂中子源、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鵬城云腦”網絡智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和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等,紛紛被納入國際合作網絡。通過這一網絡機制,各國能夠更加精準地對接彼此的發展需要,實現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

在創新持續引領發展的背景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科技與現代金融、實體經濟及生產要素的融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融合不僅加速推動了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浪潮,為產業發展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還促使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勁的新動力。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內大型展會,如“廣交會”“高交會”等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了合作與交流的廣闊舞臺,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最新科技實力,有效支撐起“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發展,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繁榮與共贏。

促進綠色發展,共筑美麗清潔新世界

綠色發展的目標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條件,是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必然要求。綠色是生命的底色,將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理念融入科技高地建設、“一帶一路”建設的各個方面,深化在清潔能源、水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的交流合作,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展在綠色基建、能源、交通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利用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外貿“新三樣”的出口優勢,建設光伏產業和儲能產業的對話交流機制,進一步推動經濟、產業面向綠色低碳轉型。

挖掘數字經濟潛力,催生新質生產力

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新契機,積極采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加速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數字基建、智慧城市、遠程醫療教育、物聯網、區塊鏈與貿易融合等關鍵領域的合作。針對條件成熟的國家,推進新基建合作項目,依托5G通信基站、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強勁創新力、產業鏈及對經濟的顯著拉動作用,共筑起數字合作新框架;同時,深化電子商務與數字貿易發展,通過多元化政策與技術手段縮小數字差距。加強跨境數據流動合作,構建數據互聯互通的數字樞紐,以數字技術賦能“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共謀新篇章。

推動人才交流,增強全方位保障

創新人才的合作與交流是科技合作的核心抓手,也是促進國家和地區之間相互了解與信任的關鍵?;浉郯拇鬄硡^應利用區內部分高校自身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緊密連接的優勢,加大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力度,構建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培育一批能夠深耕共建國家并具有深厚人脈資源網絡的復合型人才。鼓勵創新人才的跨界交流與合作,招引集聚全球科技領軍人才、華人留學生等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持,吸引人才到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鼓勵與共建國家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創新人才交流活動,推動聯合培育創新人才,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輻射能力。

提升“軟聯通”水平,深化拓展多邊合作

加快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創新高地,積極探索規則機制的銜接,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的各自優勢;提升“軟聯通”的水平;在規則、制度和管理等開放方面走在前列,為“一帶一路”建設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在構建灣區一體化市場體系的過程中,應確保與“一帶一路”緊密相關的生產要素——資金、人才、信息及物資能夠高效流通。這要求在深化內地與港澳的合作框架下,鼓勵港澳在金融、教育、航運、物流、建筑及工程專業等領域實施專項開放政策。同時,應穩步且深入地推動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規則與標準體系,加強粵港澳在科技領域的人才培養合作、資格及標準互認合作,以促進標準信息互換,從而有效減少資金、人才、貨物、服務流動中的隱形障礙。通過深化并拓展多邊合作機制,創新資源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實現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加速形成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助力資金、人才、信息、物資的流動持續為科技創新注入新鮮活力與強大動能。

未來展望

當前,全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加速期,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迅猛推進。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的深入實施為粵港澳大灣區提升國際競爭力、拓寬國際合作領域創造了有利條件。面對氣候變化、能源危機等全球性挑戰,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同探索創新發展道路成為時代必然選擇。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交流合作,促進創新要素的順暢對接與共享,是提升雙方科技攻關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關鍵舉措。這不僅有助于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也是確保合作之路穩健前行的必由之路。通過共同努力,各國能夠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交匯點,不僅承載著深厚的傳統制造業底蘊,還見證著新興戰略性產業的蓬勃興起。這里匯聚了眾多科技創新型企業,研發創新能力持續躍升,已孕育出多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下對外開放的重要力量。

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應緊抓時代機遇,充分釋放自身在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及貿易投資等領域的獨特優勢,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浉郯拇鬄硡^不僅要注重整合全球范圍內的創新資源,還要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的新領域,以提升其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與競爭力。通過構建跨越國界的科技創新網絡,粵港澳大灣區致力于成為國際科技創新的高地,促進科技成果的國際化交流與應用,共同推動世界科技創新格局的深刻變革,為全球科學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白春禮,中國科學院?!吨袊茖W院院刊》供稿)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