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產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游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發展門戶網> 本網獨家>

推動國家資助科研項目成果開源開放的國際經驗借鑒及思考

2024-03-08 09:42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數字經濟時代是挑戰和機遇并存的變革時代,基于開源模式在信息技術領域實現顛覆式創新和跨越式發展,對我國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開源社區則是現代信息化基礎軟件開發與演進的重要渠道,開源生態是構建與融合各方面數據、創新資源綜合化體系目標的關鍵途徑,在推動軟硬件信息化產業生態建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引起決策部門的深入關注。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部分,提出“支持數字技術開源社區等創新聯合體發展,完善開源知識產權和法律體系,鼓勵企業開放軟件源代碼、硬件設計和應用服務”。這是“開源”首次被寫入國家戰略規劃。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確提出,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整體框架,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

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討推動國家財政資助的科技項目成果開源開放對推動數字公共產品體系構建的意義價值、具體舉措和思考建議。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配合國家有關開源生態發展促進政策落地,也有利于數字技術尤其是底層軟硬件技術創新加速迭代優化,從源頭上豐富創新性與探索性科技成果,最大程度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與創新動力。

國家資助科研項目科技成果開源開放的意義與價值

“開源創新”是一種通過開放媒介和資源共享來實現知識創造和知識產品生產的人類經濟社會領域協作活動,其創新產出通常基于大規模、分布式、群智化的人類協作參與。在開源創新活動背后,以開源軟件、開放數據、開放人工智能模型、開放標準和開放內容為代表的數字公共產品的質量,以及開源創新活動的開放性(以下簡稱“開源開放”)對國家科技創新發展與進步至關重要,如:對提升國家科技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對構建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科學中心,以及吸引全球高端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發展和語言變遷,“開源”一詞被應用到科技、經濟等各行各業,同時也被賦予新的時代含義。開源的核心要義是平等、自由、協作、開放、共享、創新。

從開源發展的歷史沿革上看,開源軟件從最初美歐科學共同體之間自發的源代碼學習與分享;基于開源軟件的開源產業規模及創新生態發展到如今,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軟件開源創新的發展歷程,本質上就是價值創造與經濟利益之間博弈的歷史。數字經濟時代,軟件已成為像學術論文、科技報告、專利和標準一樣的知識產品的重要學術成果的表現形式,已成為涉及所有軟件可定義領域的科技成果的重要形式。軟件成果開源開放已經成為開放科學的典型實踐和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源開放形式促進多種可能的技術創新組合,從而構筑技術堆棧,培育高質量和前沿性的獨角獸企業,以便提供更多技術產品服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開源創新成為數字時代全球數字公共產品供給的關鍵來源

開源創新產品的數字公共產品地位已經成為全球共識。2020年6月,聯合國發布“數字合作路線圖”報告,首次公開強調“數字公共產品必須采用開源形式,這是通過互聯網增進人類福祉的關鍵”;該報告提供了第一個被公眾廣泛接受的數字公共產品的范圍與規定:“開源軟件、開放數據、開放人工智能模型、開放標準和開放內容,遵守隱私和其他適用的國際和國內法律、標準和最佳實踐,不對他人造成損害。”全球范圍內對將開源技術作為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服務的觀點成為共識,得到來自私營部門、政府和民間社會的20多個主要經濟體的認可。開源開放作為科技創新重要的協作模式,已成為推動全球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數字公共產品的典型生產供給方式。開源創新能夠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潛力,尤其在推動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和芯片等底層基礎軟硬件協同研發應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開源創新也可以推進科研和數據開放共享,實現集思廣益,促進研究的匯聚與激發。

開源創新正在成為信息技術領域進行大規模協作的重要實踐。其對于新的軟硬件開發方法、科學論文傳播途徑和數據獲取方式產生影響,并改變信息技術產業格局和科學出版模式。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開源已成為前沿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重要支撐,并對整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開源技術已支撐90%以上基于互聯網分發的信息技術產品,推動了一大批小而精的創新型企業發展壯大。到2020年,95%以上的主流信息技術(IT)企業和組織直接或間接地在其關鍵解決方案中使用開源軟件和開源技術,開源已經成為數字時代最重要的技術支撐之一。

開源開放是共享科技成果、推進科創協同的重要模式

開源開放是實現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的重要模式。開源軟件源代碼的擁有者通過開源許可證賦予被許可人對軟件進行使用、修改和傳播的自由。相比閉源軟件,開源軟件孕育出眾包、開放式創新、用戶創新、創新公地等全新創新范式,在技術進步和商業發展中均取得巨大成就。在開源開放過程中,科技巨頭積極參與、開源社區多樣性并存,軟件開源創新由此進入面向人機物融合環境的群智融合發展階段。開源開放通過群智共享,在使用中實現技術迭代升級和優勝劣汰,使得優秀成果不斷推出和復用,讓包括創新企業在內的全社會都能享受國家財政資金投入產生的國家科技成果,促進國民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開源開放有助于推進科研創新水平突破。開放科學是未來的前沿趨勢;伴隨著數字技術快速發展衍生的新型學科,開放科學的實踐促進了科學發展與技術進步。學者發現,公共部門在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知識應和公眾共同享有。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綜合193個成員國意見形成的《開放科學建議書》是未來科研的重要發展方向。如此多國家共同參與完成《開放科學建議書》,也說明世界各國對開放科學的重視。同時,整個開放科學建設離不開各個模塊的協同推進,包括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開源軟件、開放數據、開放政策、開放論文、開放社區、開放參與等。通過包括開源軟件在內的協同建設,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開源開放是財政資金開源節流的戰略杠桿。從財政資金的角度來看,采取開源開放路徑有助于減少科技項目重復投入困境,優化財政資金分配,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從而取得更高質量和更高效率的成果,同時也能促進經濟的增長。例如,2021年歐盟《開源軟件和硬件對經濟影響的研究》報告指出,開源技術為歐洲經濟貢獻了650億—950億歐元。開源可推進頂尖科技成果或創新不斷迭代優化,有利于形成共創、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創新環境。對于國家財政資助的科技項目成果采取開源開放形式,在機制上可保障財政支出透明使用,從而提高公共財政效率。

開源開放是促進國際合作、參與國際治理的重要方式

開源開放是我國融入國際創新網絡的重要路徑。隨著開源生態要素的逐步完備,鼓勵優質開源軟硬件項目“走出去”、吸引國際頂尖開源項目“引進來”,開源將成為我國融入全球創新生態的重要方式。2023年11月,我國在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上發布了《國際科技合作倡議》,旨在倡導踐行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合作理念,堅持“科學無國界、惠及全人類”,攜手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聯合國于2023年5月發布《我們的共同議程》政策簡報“全球數字契約——為所有人創造開放、自由、安全的數字未來”,提出了全球數字公共產品的具體目標包括發展和管理數字技術,使其能夠促進可持續發展、賦能人類、預測并有效解決風險,確保數字合作具有包容性,使所有利益相關方能夠作出有意義的貢獻。

開源開放是我國乃至全球各國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新方法。SDGs旨在2015—2030年期間匯聚全球能力解決各國共同面臨的社會、經濟和環境3個方面發展問題,以推動可持續發展。其中,開源技術已經成為聯合國推動實現SDGs的重要方法,其提出了構建“開放源碼適用技術”(OSAT)中央數據庫的決議,并整合建立了以“2030 Connect”為代表的一系列開放支撐平臺,匯聚了以數字公共產品聯盟(DPGA)和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CASEarth)等諸多聯合國系統內外的知名合作方。開源成為我國參與國際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世界主要國家地區支持政府財政資助項目成果開源開放的政策舉措

開源創新成果是國家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與表現形式。同時,開源是國家科技創新影響力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和手段,有利于促進國際科技合作,并有助于匯聚全球頂級的智慧。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非常重視開源創新與開放科學的發展,本部分梳理美國、歐盟、英國、法國及印度等國家和地區通過頂層設計、戰略布局、體制機制、機構設置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開源開放。

加強頂層戰略設計推動科技成果開放共享

美國是開源頂層戰略設計的積極推動者。2023年2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發布“啟用開源生態系統之路”(POSE)項目。該項目旨在利用開源開發的力量,為具有國家和社會重要性問題創造新的技術解決方案。2019年,美國國會通過《開放政府數據法案》《信息自由法》《陽光下的政府法》和《聯邦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政策》等一系列法規和政策。這些法規和政策旨在確保政府信息的公開,并將開放的政府數據視為聯邦政府、合作伙伴和公眾的重要戰略資產進行管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則于2018年推出“開源和代碼再利用政策”以提升政府對開源軟件的使用。這些法規和政策使美國政府在政府數據開放方面的邁出歷史性步伐,原因是法規和政策假設所有政府信息都應默認為開放數據,機器可讀、且可自由重復使用,使其在“改善政府運作、服務公民生活”上為公共和私營部門帶來可觀回報。隨著開源軟件在美國國家安全方面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特別是2021年12月Log4j2漏洞爆發引發的安全問題,2022年9月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合作提出《保護開源軟件法案》以加強開源軟件保護;該法案首次將開源軟件認定為公共數字基礎設施,要求美國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向聯邦機構發布有關安全使用開源軟件的指南。

歐盟將開源軟件作為數字公共產品推廣應用。2020年11月發布的《開源軟件戰略(2020—2023年)》提出,建立世界一流的公共服務,鼓勵更多地使用開源軟件來進行構建,鼓勵共享和重復使用軟件、應用程序,以及數據、信息和知識,以期通過共享源代碼來為知識社會作出貢獻;在此基礎上,形成《有助于企業、創新者和公眾利益的軟件》報告,進一步推動開源軟件作為數字公共產品的推廣應用發展。

法國將數據寫入政府法案。法國政府于2016年頒布《數字共和國法案》,該法案要求開放公共研究數據,將開放政府數據上升到國家法律層面;根據該法案,政府信息應以機器可讀的格式,并在不損害隱私或安全的前提下,默認向公眾開放。

英國推動開源開放和數據交互性標準。英國于2017年發布《開放并使用開源代碼指南》。該指南認為需要公開代碼,并使用開源技術來提高透明度、靈活性和問責制。在2019年出臺《數字服務標準》中要求政府部門選擇合適的許可證開源所有新的代碼。英國政府還牽頭成立了“數字化五國”(Digital 5)政府間協調機制,意在促進開放標準、開放源碼、開放市場及開放政府。2022年1月,發布《英國開放政府國家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建立衛生健康數據的交互性標準,鼓勵政府與開源社區進行合作開發,解決衛生健康數據不清晰、不透明的問題。

印度基于軟件外包服務優勢打造開源產業生態。2015年提出“數字印度計劃”,努力在印度政府組織實施的所有電子政務系統中采用開源軟件,作為與閉源軟件相比的首選方案。該計劃呼吁開源開發者、技術企業家和印度初創企業提交可實施的開源產品創新,以及可能應用于衛生、教育、農業、城市治理等領域的政府技術。“數字印度計劃”的愿景是在全球范圍內擴展和采用印度開源平臺,實現全球包容性增長。印度政府宣布,其政府的所有軟件服務和應用都將強制采用開源軟件。印度許多初創技術公司也都是使用自由軟件或開源軟件建立起來。

成立專門機構執行優化開源開放運行機制

美國在成立專門機構運行開源開放機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為促進資助項目科研結果的利用及轉化,美國政府部門要求受資助的研究項目在規定時間內公開其科研成果和研究過程中的相關支撐數據等信息,這一規定由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TSP)負責執行落實。受OTSP發布的《增加聯邦資助的科研成果的獲取》備忘錄引導,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于2015年2月發布的《促進科研結果開放獲取的計劃》(NOAA Plan for Increasing Public Access to Research Results)明確指出,由納稅人資金資助的出版物和環境數據要及時向公眾公開;對于由受限期刊發表的科研文章,要求不超過12個月的封禁期后即向公眾免費開放。美國政府還對計劃中資助項目的適用范圍進行了規定。

歐洲在開源運行方面提出標準和合作機制。例如,歐盟于2018年在《開源軟硬件對歐盟經濟技術獨立性、競爭力和創新的影響》報告中,呼吁建立歐盟的開源軟件辦公室,通過形成官方的管理機構,與數字基礎設施的市場化管理機制形成補充,作為統籌力量全面服務數字基礎設施發展需求,但尚未具體落實。英國內閣辦公廳中央數字和數據辦公室(CDDO)負責領導數字、數據與技術相關工作,為英國政府的數字化轉型創造更好的條件。英國還成立政府數字服務局(GDS),由其制定和實施政府數字服務的技術標準,包括開源相關政策、數字服務標準、開放標準原則和技術實踐守則,同時也代表英國政府協調和規范Linux基金會、萬維網(WWW)聯盟和統一編碼(Unicode)聯盟等開源社區。

多部門專門設立國家開放科學的行動計劃

美國通過“開放科學年”計劃推進開源科學工具落地推廣。2023年,美國啟動“開放科學年”紀念活動。這是一項跨聯邦政府的多機構倡議,旨在通過各種活動參與開放科學,促進采用開放、公平和安全的科學。其中,涉及的開源活動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開源科學計劃”(Open Source Science Initiative)、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聯合預報系統”(Unified Forecast System)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面向開放科學的軟件工具”(Software Tools for Open Science)等。通過開源工作與政府部門其他開放科學活動相結合,能夠使開源工作更加落地和具體化。

歐洲主要國家積極推進國家開放科學戰略。例如,法國政府于2021年7月發布《國家開放科學計劃(2022—2024年)》。根據該計劃,政府使用公共資金支持的研究數據、算法和源代碼應采用開放許可方式傳播和共享。該計劃建立在法國2018年發布的第一個國家計劃基礎上,其范圍擴展到與研究相關源代碼,并首次將開源作為需要得到認可和支持的科學研究關鍵組成部分,以確保法國公共研究中所產生的源代碼和軟件可得到開發、維護和應用。荷蘭政府于2022年啟動NPOS(國家開放科學計劃)項目,其設定的到2030年4個遠景目標分別是:加強知識共同體(包括研究機構、政府部門、企業)之間的合作,包括研究機構、政府部門、企業;公開、有效、透明地進行科研活動(如質量保障、交流、評估);促進開放學術交流社區建設,消除獲取和重用科研成果障礙,可持續獲取和受益于知識;知識創作成果(如數據和軟件)都以FAIR方式——可發現(Findable)、可訪問(Accessible)、可互操作(Interoperable)和可重用(Reusable)等進行共享服務。這4個目標也明確地將開源開放科研成果與其他計劃結合起來,有力地促進其共享和利用服務。

我國推進政府資助科技項目成果開源開放面臨的挑戰

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在開源生態建設方面起步較晚,通過社會渠道進行開源創新產出數字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和多樣性相對不足。因此,我國需要通過推動政府資助項目科研成果開源開放,促進科技成果被全社會充分利用和有效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目前,我國開源生態建設主要由行業領先企業推進,例如,華為鴻蒙操作系統生態和阿里云原生平臺生態等,學術界和企業界聯動開源有待進一步增強。與海外科技巨頭和開源基金會等主要開源參與主體相比,國內一些科技企業在數字經濟開源生態構建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仍然存在一定不足。為了推動行業開源生態建設,政府和相關行政部門應當成為推動行業開源生態建設、鼓勵多方融合創新、避免技術壟斷封閉、營造市場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重要推動者。與行業標準制定類似,政府可以制定和執行相關政策,提供支持和資源,促進不同企業、開源社區和創新者之間合作與協調,推動數字經濟生態的健康發展。然而,我國在推進政府資助科技項目成果開源開放方面仍面臨嚴峻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開源核心技術的主動創新能力相對不足

我國在開源核心技術的主動創新能力相對不足,具體體現在原創性開源技術儲備不足、國際開源標準體系介入程度不高,以及對開源規則的運用不夠熟練等方面。我國對開源軟硬件的底層關鍵共性技術的原創度較低,尤其是操作系統、工業軟件、底層芯片等被視為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公共產品的基礎軟硬件技術上。這導致我國整體上對基于開源生態的關鍵技術、數據等的國際標準制定參與不足,對涉及技術創新源頭的各類開源社區不同參與規則理解不深;進而,導致與全球開源社區融合較為困難——我國仍然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源的“明星”項目,這不利于我國未來從全球開源創新網絡邊緣節點走向更核心的創新網絡位置。

開源生態多方深度協同局面尚未形成

在開源創新生態領域,企業、政府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協同模式尚未形成有機互動局面。國內高校院所、產業機構、大企業和創業企業尚未找到適用于成果轉化的開源開放模式。目前,我國正在通過參與開源創新模式逐步構建起較為健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體系。但是,與國際開源創新形成的社會-企業-政府三元協同模式相比,我國開源領域、開源項目和開源社區相對比較碎片化,缺乏“明星”項目和重大需求牽引,難以匯聚開源生態力量,不利于打造開源開放社區,也對我國市場主體參與全球開源開放創新網絡建設不利。此外,政府部門或國有科技企業參與開源還存在一定的制度風險,如國有企業源代碼捐贈涉及國有資產流失風險。

開源創新社會文化氛圍尚不明晰

我國尚未形成崇尚開源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社會力量缺乏對開源治理活動的持續性資金投入和人才注入。從微觀來看,既有研究表明中國開源創新參與者的社群文化體現出復雜和矛盾的一面。在開源社區中,開源參與者既分享合作,又互相競爭,體現出一種“競爭式互助合作”的面貌;與此同時,在涉及開源項目管理和項目領導者職能發揮問題時,中國開源社群既表現出平等民主的各種努力又具有較強“個人崇拜”特征,顯示出與國際開源文化“從下而上”“分散式協作民主”“去中心化”等有所不同的“中心化”“集中式”的特點。這種“中心化”導致一定程度地“獨裁”,但這種“獨裁”常常是由現實情況所決定而不得不為之。中國本土開源開放參與者的貢獻少、使用多,且缺乏主體意識,習慣于領導中心制,這樣更能保證項目的效率和進度。但是,從創新發展規律上看,僅依靠中心化無法實現群智匯聚和多主體協同。

開源類國家財政資助成果管理尚不完善

目前,我國尚缺乏對開源類資助成果匯繳的管理規范。針對開放獲取文獻資源的管理,我國在2014年就相繼發布《中國科學院關于公共資助科研項目發表的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受資助項目科研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針對科學數據,我國在2018年出臺《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相關部門也出臺了相應的部門政策。但是,目前對于開源軟件類科技成果并沒有統一管理辦法,這也直接影響了這些成果的分級分類、匯繳管理和開放共享。另外,國家資助科研成果很多都是前沿探索性的,專業性強、應用面窄;這些成果一旦沒有匯繳和規范管理,對于國家整個科技工作的布局和可持續性發展會造成很大困難。

促進我國科技項目成果開源開放的思路與建議

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統籌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立項管理工作的通知》,自2022年起,科學技術部部分重大項目立項要求標明“推動將攻關成果或部分組件、功能模塊開源,開源代碼量不低于項目總代碼量的25%”。為更大范圍擴充科技成果開源開放的來源,建議國家相關部門進一步明確涉及軟件代碼類國有資產進行公益捐贈的政策和流程,從制度上保障科技成果開源開放的市場推廣與產業應用,節約國家財政資金投入,提升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

從實際調研工作來看,目前我國對國家科技項目成果相關的開源開放還沒有形成制度性約束。基于此提出4個方面的建議。

建立政府機構源碼共享庫和共享運維平臺。加強頂層設計。對內整合指導全國資源,對外多方協同,積極參與和貢獻在SDGs的全球治理工作中。在科研領域,共同參與開放科學的總體建設,夯實我國未來智能的數字科研基礎設施。鼓勵和引導國家資助項目軟件類研發工作依托發源于中國的開源平臺進行組織,推動獨立功能服務模塊的源代碼開源共享。打造專業開源機構和源碼共享庫,在科技項目研發過程中廣泛吸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讓項目承擔方在研發過程中就享受到開源帶來的好處。出臺軟件代碼類國有資產進行公益捐贈的政策和流程。從制度上保障國有開發或科技成果開源開放。從多方入手,推動社會各方積極擁抱開源,構建共享運維網絡,發揮各方優勢,促進底層技術與服務模塊耦合發展,共同推動開源創新生態建設。

搭建國家開源開放的科技成果運營平臺。大力支持開源模式探索。加強開源生態內在機理、理論方法和技術原理研究,建議科技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開源辦公室,規范使用開源技術,積極參與和貢獻開源社區。構建開源軟件生態的核心資產庫。推動政府、大型科技企業、中小創業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等多方參與開源建設,建議以中國科學院為牽頭單位,聯合相關方共同創建科技成果共享的開源開放平臺。建立公共開源支撐平臺。促進構建適合中國軟件開發者群體特點和協作習慣的開源工具和社區機制。支持建立多個中文開源社區。為開源生態建設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加強開源軟件人才培養。鼓勵廣大科研人員積極參與開源活動,打破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界限,建立產學研用協作的開源實踐平臺,激活科技成果的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轉化。積極加強國際合作。融入全球數字公共產品的聯合建設和推廣中,使更多中國數字化成果得到認可和推廣。

將開源創新貢獻納入國家科技評價體系。構建新的開源技術人才評價和獎勵體系。協同業務相關方,共建開源創新交流社區和“生態系統”,逐漸形成需求穩定、市場成熟、評價完善、人才完備、協同靈活良好開源局面。豐富科技成果認定評價內涵,將重要開源軟件、開源硬件等納入代表性科技成果認定范疇。將開源開放作為國家科技項目驗收的重要參考標準之一。科學技術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通力協作,在國家財政資助科技項目立項指南中或招標文件明確要求,促進技術架構和技術文檔的開放,并提倡關鍵基礎性算法的開放透明;對于軟件類成果,要求在不危害國家安全前提下,開源代碼比例應達到一定程度,如不少于20%;對于硬件設備和試驗環境需要設計機制,對全社會開放使用。建立長效的跟蹤機制。對開源的科技項目代碼成果進行持續跟蹤,通過“回頭看”等方式考核實際效果,避免流于形式。推動國家財政資助科技項目軟硬件成果權屬向數字公共產品方向發展,推進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從制度層面消除科研人員對開源開放的成果歸屬顧慮,特別是可明確規定涉及基礎軟件等底層技術的研發成果權屬歸全社會所有。同時,從基礎設施層面鼓勵科研成果在國內開源平臺進行托管和演進,避免國家財政資助項目的成果流失。將對開源生態的投入與貢獻納入科技評價考核體系中。將代碼貢獻、算法服務、編碼測試、教育科普、技術培訓、案例推廣等如論文、專利一樣的評價指標納入國家未來的創新能力評價指數。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及央企國企加大開源投入力度,大力促進軟件硬件開源產業的發展。

促進國家科技項目成果開源開放的推廣應用。通過多種方式促進科技項目成果開源應用推廣,建設社區“生態系統”。 加快研究開源知識產權認定法律法規。為有效處理開源軟件著作權歸屬和代碼知識產權等法律問題提供判例。嘗試以政府采購的方式引導開源開放方案的市場化規模化轉化。從推動國家科研項目成果開源開放著手,帶動和引領全社會對開源開放活動的人財物投入,促進開源開放在政產學研用協作中發揮更大角色,推動數字公共產品的高質量供給。加強對開源技術、開源理念和開源文化的教育和宣傳工作。加強開源案例研究推廣,形成具有國際示范性和影響力的案例,為國際治理和SDGs實踐提供中國解決方案。提倡將開放性和公益性的研發項目成果開源。逐步形成基于社會性共識的制度性規則,從而提高整個社會對開源的認識。通過促進國家資助科技成果開源開放,逐步吸引創新企業等市場主體參與使用和轉化開源成果,以更好地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服務。這將有益于推動科技成果從研究階段轉向商業市場階段,并達到市場成熟度,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順暢連接和深度融合,使國家財政資金發揮更大引領帶動作用。

結語及展望

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軟件產品和服務為代表的開源協作成果逐漸成為人類在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開展的大規模協作實踐范例,其中產生的巨大知識增量不僅孕育出新的軟件產品、軟件產業協作模式,改善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也孕育了開源文化、社群自治機制、群智協作網絡、開放式創新范式和創新公地理論等。開源創新文化產生的影響遠超出軟件領域,延伸到數字經濟與科技治理等方面。自21世紀初的互聯網革命以來,開源創新逐漸成為全球國家主體、各類市場主體及個人在復雜性高、不確定性強的科技創新前沿領域構建持續創新能力的新路徑。以國家資助科研項目為引領,對提升我國科技研發的透明性和資金來源,構建有競爭力的科學中心,吸引全球高水平人才、培育前沿科技企業具有戰略性意義;以開源開放涌現的點狀成果,通過集成創新和技術組合從而構筑技術堆棧,對轉化為不同的技術產品和產業支撐有重要作用。開源創新不僅是我國解決核心關鍵技術受限的有效途徑,而且也是我國在新一輪科技競爭中實現引領的可能途徑。因此,對于軟硬件開源創新的范式建構,需要高度關注、客觀研判和理性決策。

開源開放創新生態建設任重道遠,要加快塑造我國開源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隨著國內開源組織如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和中國計算機學會開源發展委員會等相繼成立,Open Harmony等國內開源項目快速壯大,開源芯片“一生一芯”計劃、開源軟件供應鏈“點亮計劃”等活動持續開展,以及中國開源軟件推進聯盟、中國開源云聯盟、中國RISC-V生態聯盟等多元化發展,探索學術共同體開源開放發展的新模式,這些都為推進開源創新生態建設提供了較好組織保障和工作基礎。為了進一步推動開源創新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在戰略布局上加強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形成系統性的國家布局和規劃,支撐數字中國建設,有必要從頂層設計上推動國家財政資助的科技成果開源開放,最大程度激發社會創新活力,從而進一步夯實數字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渠道。

致謝感謝中國計算機學會開源發展委員會王懷民院士的支持與建議;感謝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潘教峰的指導,以及劉海波和劉應杰的建議;感謝中國計算機學會開源發展委員會開源戰略工作組劉旭東、周明輝、郭晧、張國鋒、劉澎、曾晉、譚中意等的討論與建議。

(作者:隆云滔,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王哲,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許哲平,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王濤,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包云崗,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武延軍,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朱其罡,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顧榮,計算機軟件新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責任編輯:殷曉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