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產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游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發展門戶網> 本網獨家>

國際大科學計劃災害風險綜合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

2023-11-30 15:52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04年,印度洋海嘯災害帶來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損失,讓全球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綜合減災的重要作用?;诖?,2008年10月,原國際科學聯盟理事會(ICSU)第29屆全體大會宣布與原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ISSC)共同發起一項為期10年的國際大科學計劃——災害風險綜合研究(IRDR)計劃。2009年初,IRDR計劃由ICSU、ISSC和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UNISDR)共同發起,并向全球發起承辦IRDR國際項目辦公室(IRDR IPO)的邀請。為了支持全球減災事業的發展,提高我國綜合防災減災的研究水平,經國務院批準,在外交部等部門的指導下,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中國科學院向ICSU遞交了由我國承辦IRDR IPO的申請。經過激烈競爭,IRDR計劃發起方最終一致同意由我國承辦IRDR IPO。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安排、中國科學院支持,IRDR IPO設在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現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成為ICSU系統在亞洲地區設立的首個國際大科學計劃。

經過10多年的運行,IRDR計劃完成了4個科學項目,建立了13個國家委員會和1個拉美地區委員會,成立了18個國際卓越中心,設立了1項由40個國家人員參加的青年科學家計劃,IRDR計劃發展為有廣泛國際影響的國際大科學計劃,IRDR IPO成為國際上最權威的科技減災組織之一。實踐表明,中國在2009年支持運行IRDR計劃并承辦IRDR IPO的決策是前瞻的,體現了我國政府和科技界對重大國際公共事業的關切和支持。

IRDR計劃全球進展

IRDR計劃由不同的平臺或分支機構組成,包括由發起方組建的并能夠代表發起方的IRDR科學委員會、IRDR專題工作組、IRDR國家委員會和地區委員會、IRDR國際卓越中心,還有國際計劃和組織的伙伴關系、IRDR青年科學家計劃與一些合作項目等。10多年來,各國科學家共同推進IRDR計劃,增進全球共識,倡導科學方法,探討科學應對風險之策,圍繞IRDR計劃科學目標,為推進災害風險綜合研究作出卓越貢獻。

IRDR科學委員會。主要職責是定義、發展和確立IRDR計劃的優先事項,引導IRDR計劃的規劃、預算和執行,建立項目活動的監察機制,代表發起方宣傳和發布研究成果。10多年來,已有來自21個國家的41位知名科學家參與該委員會。

IRDR專題工作組。目的是服務IRDR計劃研究目標和跨學科的研究主題,創造出新解決思路以應對現今災害風險研究的不足。目前,共成立了6個專題工作組,包括: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評價工作組(AIRDR)、災害損失數據工作組(DATA)、災害風險取證研究工作組(FORIN)、決策及反應工作組(RIA)、氣候變化與災害工作組(DRR-CCA-SDGs)、仙臺框架國別綜合報告工作組(NSR)。專題工作組及相關合作伙伴已發表了40余份專題報告,包括科技減災專刊和減災國際政策簡報等。

IRDR國家委員會和地區委員會。主要支持IRDR計劃研究工作的開展,并幫助建立或進一步發展本國減災方案和國際框架內活動之間的關鍵聯系。IRDR計劃已在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哥倫比亞、法國、德國、日本、新西蘭、印度尼西亞、韓國、尼泊爾、伊朗、美國共設立了13個國家委員會,建立了1個拉美地區委員會。IRDR國家委員會和地區委員會依托本國和本地區的科研機構和政策決策機構,幫助研發了一系列跨學科研究方法以減少災害風險,并發揮了聯絡國內相關學科科學聯合會和協會的職能。

IRDR國際卓越中心。為IRDR計劃提供區域研究平臺,不同的國際卓越中心都基于地區特色開展工作,著重面向相關地域的貢獻,并作為研究實體來激勵對IRDR計劃的參與,推動區域內科學活動開展。IRDR計劃共設有18個國際卓越中心,包括:臺北國際卓越中心(ICoE-Taipei),脆弱性和恢復力指標國際卓越中心(ICoE-VaRM),社區恢復力國際卓越中心(ICoE-CR),風險與安全認知國際卓越中心(ICoE-UR&S),風險教育與學習國際卓越中心(ICoE-REaL),抗災房屋、建筑物和公共基礎設施國際卓越中心(ICoE-DRHBPI),風險解釋與行動國際卓越中心(ICoE-RIA),關鍵基礎設施和戰略規劃國際卓越中心(ICoE-CI&SP),牛津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災難與醫療人道主義應急合作國際卓越中心(ICoE-CCOUC),災害風險和極端氣候國際卓越中心(ICoE-SEADPRI-UKM),國家地震技術國際卓越中心(ICoE-NSET),綜合減災空間決策支持國際卓越中心(ICoE-SDS IDRR),轉變發展和災害風險國際卓越中心(ICoE-TDDR),災害風險科學綜合研究國際卓越中心(ICoE-IRDRS),彈性社區和居住地國際卓越中心(ICoE-RCS),災害和極端氣候國際卓越中心(ICoE-DCE),極端天氣氣候與健康風險互聯和治理國際卓越中心(ICoE-RIG-WECEIPHE)和協同減少災害風險、氣候變化應對可持續發展國際卓越中心(ICoE-Coherence)。

IRDR青年科學家計劃。旨在促進青年專業人員的能力建設,并鼓勵開展基于需求的創新研究,從而加強科學政策和科學實踐之間的聯系。IRDR青年科學家計劃從2016年發起,目前已有163位青年研究人員加入。IRDR計劃通過IRDR科學委員會、IRDR國家委員會和IRDR國際卓越中心為各國青年科學家們提供專業支持和培訓機會,包括主辦各類技術培訓班等。

IRDR計劃科學目標

IRDR計劃旨在聯合各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經濟、衛生和工程技術專家,從區域到全球尺度開展減災能力建設和個案綜合研究,進行災害風險評估和數據管理,研究災害風險下的決策機制,共同應對自然和人類活動引發的災害挑戰。主要研究目標包括3個方面:①對致災因子、災害暴露程度、承災體脆弱性和災害風險的科學評估;②研究有效的決策機制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災害風險;③運用科學技術手段減輕災害風險和損失。

研究刻畫災害風險特征

災害風險取證研究方法的提出。采用災害的自然與社會根源研究。FORIN提出了4種研究方法,包括縱向回顧性分析(RLA)、災害情景構建(FDSB)、比較案例分析和整合分析,推動了對災害的自然與社會根源認知研究的發展。FORIN的觀點和方法假定災害是由系統性成因及其引發的廣泛并不斷擴大的結果聯系在一起的,可以被看作是災害研究的一種“流行病學”研究方法。

不同國家和區域致災因子、承災體脆弱性、災害風險的刻畫。2010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立IRDR工作協調委員會(以下簡稱“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對震區地質災害進行了10余年的持續跟蹤研究,首次將地質災害研究與社會學研究結合,深入剖析了地質災害在不同階段(應急、災后重建與恢復階段)對社會、經濟與災區人民的災后恢復力的影響,形成了強震區潛在地質災害識別與風險防控的基本原則。IRDR新西蘭國家委員會在發展災后重建評價指標研究方面,提出了坎特伯雷幸福指數及調查結果,為國際災后重建知識庫作出了重要貢獻。ICoE-VaRM提出了社會脆弱性指數(SoVI?)和社區基線恢復指數(BRIC),提供了基于經驗的衡量方法,用于比較災害的不同影響,研究了面對當下和未來的災害風險時,社區和個人在充分準備、應對、恢復和增強韌性等方面的能力差異。

多災種的早期預警系統風險解譯與行動的應用。RIA優先設立的旗艦項目之一就是為易受多重災害影響的國家提供以災害影響為基礎的早期預警系統。IRDR計劃與世界氣象組織(WMO)、國際科學理事會(ISC)聯合新西蘭環境與工程咨詢公司的Tonkin and Taylor International計劃,并基于端到端的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合作發起了1項減災指導方針。該方針由10個基本要素組成,共同構成1個單一的、連接緊密的和穩健的預警系統。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研發項目已經在來自加勒比地區、非洲地區、東南亞地區和太平洋地區的25個國家成功應用,搭建或改善了它們的早期預警系統。

理解復雜和變化的風險背景下的決策

聯結科學研究、實踐與決策分析。IRDR法國國家委員會一直在實施基于風險方法的國土資源管理方案,這些方案通常是“以致災因子為中心”,即依據現象(如地震、洪水、地殼運動、爆炸等)的威脅,刻畫分析暴露區域并確定其脆弱性。ICoE-Taipei重點加強了亞太地區的減災能力建設,促進協同研究并構建1個高效開放的平臺,將科學家、工程師、政府工作人員、實踐者與利益攸關方連接起來,攜手落實《2015—2023年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以下簡稱“《仙臺框架》”)優先事項。

支持《仙臺框架》的科技路線圖。IRDR計劃對《仙臺框架》路線圖的執行進行了研討,提出了路線圖的實施、監測機制、與國家平臺的聯系和宣傳信息4個關鍵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1個行動與產出矩陣。該產出矩陣在考慮2017年《東京聲明》的建議和缺口分析的基礎上,合并重組了原先的路線圖行動項目,提出了新的行動項目,最終完成了科技路線圖修訂。2019年,IRDR計劃與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UNDRR)、ISC共同組織了“實施《仙臺框架》科學和政策論壇”,發布了修訂后的全球科學和技術路線圖,并由科學與技術團體以及與其有著緊密合作關系的其他利益攸關方實施。

災害定義和分類。2014年,DATA編制了災害分類和術語表,該術語表提供了災害事件分類指南和統一術語,適用于災害損失數據庫的建立與運營。盡管該技術文件未被作為完整的災害清單和災害定義標準,但它詳細說明了災損數據庫中使用的分類方案和災害定義。2019年,IRDR計劃對災害清單的當前版本進行了5個關鍵問題的審查,確定了災害清單的目的、明確了災害清單的納入標準、思考了災害清單的系統性構建、審核了災害清單的國家差異。2020年,《仙臺災害定義和分類審查技術報告》公開發布。

通過基于科學認識的行動來降低風險和控制損失

區域和國家層面的政策建議。IRDR計劃為決策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相關科學依據和建議,以加強科學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例如,2015年第三屆聯合國世界減災大會之后,IRDR計劃發布了與《仙臺框架》實施和監測相關的關鍵問題科技政策簡報;2017年全球減災平臺大會上,IRDR計劃發布了5份科技政策簡報;2019年全球減災平臺大會期間,IRDR計劃新增發布2份簡報。同時,IRDR計劃發布了IRDR工作報告系列,明確指出了IRDR計劃實施對《仙臺框架》《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巴黎協定》等國際議程的貢獻,并對減災政策提出詳細建議。此外,2016年與2018年,IRDR計劃與UNDRR亞太科技咨詢顧問組(AP-STAG)審查減災科技發展狀況,建議采取14項優先改進行動,并形成《亞洲減災科技狀況和科技行動:亞洲減少災害風險的角度》報告;2017年,IRDR計劃與“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DBAR)減災工作組共同編寫并發布了《加強可持續發展和減少災害風險的科學能力:區域研究戰略》報告。

研制與共享減災數據。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充分利用了氣象衛星、資源衛星、海洋衛星、環境與減災衛星和高分辨率衛星等各種地球觀測數據集,開發了有效的災害快速響應方法、模型和技術,研制形成一系列的災害數據產品。同時,結合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CASEarth),重點對“一帶一路”國家開展減災研究,為缺乏災害統計數據的“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并共享災害數據產品。

主辦與積極參加國際重大減災科學與政策會議。2011年、2014年和2021年,IRDR計劃舉辦了3屆高級別國際科學大會,會議討論了實施綜合災害風險研究、組織間合作與政策及與全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互動等方面所面臨的挑戰。IRDR計劃作為聯合國2017年、2019年和2022年全球減災論壇(GPDRR)科技平臺的重要召集方,為區域政府間減災合作提供了科技建議,制定了“仙臺減災框架執行全球科技路線圖(2016)”,推動了《仙臺框架》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協同,特別是將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與《巴黎協定》進行了協同。IRDR計劃引領了全球減災科學體系及方法論發展。

IRDR計劃中國進展

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的任務有4項:充分協調和利用我國在減災防災科研領域的資源,為IRDR計劃實施提供有力科技支撐;研究制定我國參與IRDR計劃的方針、策略和規劃;組織協調國內各單位和中國科學家參與IRDR計劃相關科研活動;充分利用IRDR計劃切實提高我國減災防災的科研水平,并圍繞“一帶一路”災害風險綜合研究,做好災害風險綜合研究科學智庫建設。

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由我國自然和人文等多學科背景的40位專家構成,設立了6個工作組,包括:地震與地質災害風險綜合研究工作組、水旱災害風險綜合研究工作組、風暴潮災害風險綜合研究工作組、氣候變化的災害風險綜合研究應對工作組、城鎮災害風險綜合研究工作組、中國災害風險綜合研究的評估工作組。此外,2020年,IRDR計劃在復旦大學設立了極端天氣氣候與健康風險互聯和治理國際卓越中心,關注減災綜合研究,特別是與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天氣/氣候)、空氣污染和公共健康相關的風險關聯性。

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的工作推動了中國災害風險綜合研究水平的進步,分為3個階段:形成中國災害風險綜合研究的平臺及網絡;中國災害風險綜合研究成果走向“一帶一路”國家;中國災害風險綜合研究支撐《仙臺框架》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推進災害風險綜合研究

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圍繞IRDR計劃研究目標,研究了新的減災方法來解決當前災害風險研究的不足,組織了災害風險綜合研究國際會議等一系列減災領域代表性國際會議、專家研討會,形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響力的成果,包括發布了《2011年災害風險綜合研究北京宣言》,聯合推動了聯合國實施“2015—2030年仙臺減少災害風險框架的科學技術路線圖”,作為貢獻者參與了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的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全球評估報告》。

通過IRDR計劃的國際網絡,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組織我國專家學者聯合撰寫了聯合國《全球空間減災國家戰略白皮書》《發展中國家空間減災研究概況與發展建議報告》《“一帶一路”減災研究戰略報告》《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災害風險及應對策略》等一系列減災研究報告,針對減災問題提供科學建議。例如,《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災害風險及應對策略》分析了新形勢下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災害風險問題,剖析了地震與地質災害、水旱災害、風暴災害、氣候變化相關災害對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影響,提出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災害風險及對策和建議。

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利用中國科技減災方法和技術,為全球重大自然災害應對提供了系列信息支撐。例如,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里氏8.1級地震,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在地震發生后快速組織專家對地震影響進行研判,準確檢測出32處高位隱蔽滑坡,并將減災分析信息提供國際山地綜合開發中心(ICIMOD)等位于尼泊爾的機構,減災實效顯著,得到尼泊爾外交部等政府機構的高度評價。

建立“一帶一路”災害風險綜合研究國際網絡

針對“一帶一路”減災研究工作,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聯合IRDR IPO,牽頭建立了由13個國家專家組成的“一帶一路”減災國際工作組。目前,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已同蒙古國、巴基斯坦、泰國、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吉爾吉斯、尼泊爾、斯里蘭卡等13個“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研究和應用示范,并通過干旱、洪災、地震等空間減災數據庫建設,基于中蒙旱情系統、中泰洪水系統等為代表的核心系統聯合研發,實現了“可落地”的減災合作,推動了“一帶一路”災害風險綜合研究的發展。

例如,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同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學聯合建設了DBAR—白沙瓦國際卓越中心,逐步形成了“協同獲取數據—共同設計研究—聯合建設平臺”的災害風險綜合研究新合作模式。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與印度尼西亞遙感協會針對雅加達地面沉降對城市發展造成的災害風險開展合作研究,共同建立了雅加達海岸地區地形、地貌、環境、防洪基礎設施等災害基礎數據庫,研發了亞太地區海岸洪水風險氣候變化響應系統等。同時,在中國科學院支持下,啟動了“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風險與綜合減災國際研究計劃項目(SiDRR),其已成為IRDR計劃的旗艦項目,并通過舉辦系列“一帶一路”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大會,搭建國際協同減災新平臺。

推動科技減災能力建設

針對“一帶一路”國家減災問題,圍繞地球大數據在減輕災害風險研究中的技術方法與模型等,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開展了系列減災實踐國際應用培訓。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同IRDR IPO、DBAR、國際數據委員會(CODATA)等聯合舉辦了9期發展中國家空間減災培訓,共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200余位青年人才參加減災培訓。通過這一系列培訓,推廣了我國在減災領域所提出的關鍵技術與方法,提高了我國研發的減災可持續發展指標監測和評估方法體系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率。

為增強我國減災從業者對綜合減災、風險防范的知識和理解,IRDR中國國家委員會依托國內研究機構,開展了特大地震風險評估、危險區損失預評估等技術培訓和專題講座。同時,結合全國防災減災日等活動,開展了災害風險綜合研究的公共宣傳,為增強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綜合減災能力等提供知識傳播。

IRDR二期計劃

過去10年,全球災害風險綜合研究取得大量成果和進展,但由于不同信息的持有者、政策制定者和實踐者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許多成果仍沒有得到很好利用。學科內部和學科之間、知識生產者和潛在的知識使用者之間,仍然存在著孤立和嚴重脫節的情況,降低了災害風險綜合研究的影響力及其幫助應對減輕貧困、減少脆弱性和各種形式的災害風險等宏觀社會挑戰的能力。

根據減災領域專家的多輪協商,IRDR計劃牽頭制定了《支持基于風險依據的可持續發展和行星健康的全球科學研究框架》(以下簡稱“新框架”)。中國科學家作為核心組、專家顧問組和特別咨詢組成員深度參與,為新框架的構思和內容制定作出了重要貢獻。新框架旨在推動減災知識、政策和實踐的關聯,培養創新思維,并鼓勵在共識的減災優先事項領域進行更多的研究投入。同時,新框架幫助連接所有知識持有者,包括科學家、資助者、私營部門、決策者和跨學科、跨部門的從業人員,鼓勵突破傳統獨立研究的新型伙伴關系,找到應對當今全球災害挑戰的新方法。為了開放地推動減災理念的發展,新議程倡導網絡和實踐社區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開放科學”的方法推動減災知識的共享。

IRDR二期計劃的使命定位是動員科學力量以減少所有類型的災害風險,同時通過將風險科學與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同SDGs相結合,建立受災體韌性并減少脆弱性。IRDR二期計劃旨在通過促進對災害風險的更好理解和在決策中有效利用風險科學,致力建設一個包容、安全和可持續的世界。IRDR二期計劃圍繞新框架所提出的9個全球減災研究優先事項展開,將關注于不同的災害風險成因、場景環境、風險互聯和規模,從區域到全球,從農村到密集的城市等面臨的災害風險問題(圖1)。

了解風險的產生和持續原因,應對系統性、級聯性和復雜性風險。迅速演變的全球風險格局要求更好地理解復雜且系統性的風險與人類和地球相互依存關系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得部分災害的惡化不斷加劇脆弱性,而科學應對此類問題是實現SDGs并降低風險的關鍵。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系統性、級聯性和復雜性風險及人類誘發的災害,了解災害風險的成因,探究全球壓力和地區影響力之間的平衡點。

解決不平等、不公正、邊緣化和脆弱性問題。如何解決多種形式的全球不平等是IRDR計劃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因為其加劇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許多社區的邊緣化和脆弱性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地方、全球等不同尺度,通過科學的識別被邊緣化的群體,研究新的社會和經濟體系,來解決不平等、不公正和日益增加的災害脆弱性。

采用變革性治理和行動以降低風險。由于《仙臺框架》《巴黎協定》及SDGs等主要全球性協議之間存在內容的交叉和相互依存性,導致任一協議的實現都需要依賴其他協議的實施。因此,需要對主要的全球性協議落實采用一致性的治理和行動,發展系統性風險治理方案,避免重復研究和錯失跨學科研究的機會,從科學和知識的層面對各個協定的落實作出更大貢獻。

理解關于災害新思維的含義。ISC和UNDRR共同發布的《仙臺災害定義和分類審查技術報告》借鑒了《仙臺框架》,在減輕災害風險背景下重新定義了災害。災害定義從洪水、干旱、風暴、火災等傳統災害,擴展到大多數生物、技術和一些社會災害,及適應氣候變化和SDGs明確避免或糾正的大多數風險。這使得如地方和本土知識等科學以外的知識和經驗來源變得更加重要。

利用技術、創新、數據和知識降低風險。人工智能、數字化和分析能力領域的技術發展迅速,移動設備和社交媒體的廣泛采用,可能為減輕災害風險和災害管理的各個方面提供新手段。然而,技術的誤用或意外后果也可能產生新的風險和系統漏洞。因此,應該明確這些手段在減輕災害風險方面的作用,避免新手段帶來的潛在風險,同時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如何利用數字化、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社交媒體、人與新技術之間的交互以降低風險。

支持利用區域和國家的科學和知識協助制定政策和行動。不同地區存在不同的災害、風險和受災體脆弱性的組合情況,與不同組合情況相關的相互依賴關系與能力、治理結構和趨勢也不盡相同。它們對SDGs等全球性協議的落實,解決人口、經濟、生計、政府和人類安全等方面的問題,也有不同的方法和優先事項。因此,需要在不同國家和地方背景下,明確當前的關鍵區域問題和優先事項,研究如何將實質性全球研究與國家和地方背景相結合,以推動具有包容性的降低風險解決模式,減少未來可能出現的脆弱性和風險。

“公正轉型”至可持續發展狀態?!肮D型”的概念源于人們的擔憂,即隨著經濟體為應對氣候危機而脫碳,一些行業的從業人員將失去生計等現實問題。因此,需要確保公平和公正的轉型到一個可持續的、風險較小的世界。實現“公正轉型”愿景的過程應該是公平的,不應讓人們或社區付出健康、環境、工作或經濟資產的代價。

通過優化測量指標以推動進步。風險構成的指標眾多,但也存在很多不足。開發能夠激勵積極變革的指標或測量工具是當前面臨的挑戰之一。因此,尤其需要了解災害的系統性、災害發生的復雜風險與受災體生存風險,明確需要測量什么,設計測量指標來激勵風險相關知識的提高,以實現風險降低與技術發展,并評估在實現風險降低和發展目標方面的進展。

促進多方利益相關者合作以解決風險挑戰。減少災害風險和風險科學領域的研究結果和其他知識中有很多有用的、可操作的且與所討論的政策或實踐問題相關的內容,但尚未被使用。因此,有必要推動多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交流,使所有知識來源合法化和主流化。與此同時,風險的跨學科性質需要反映在知識的開發、組織、交流和應用方式中,以更好解決風險挑戰。

ISC在《2022—2024行動計劃》關于系統風險和全球應急重大行動中,已經指定由IRDR計劃牽頭落實新框架。IRDR計劃初始發起各方已同意中國繼續主辦IRDR IPO,為IRDR二期計劃發展提供了機構、政策和資源保障。

進一步發展思考

從IRDR計劃10余年來的工作可以看出,ISC和UNDRR通過IRDR計劃的執行,激勵了各國減災相關研究團體的參與,在減災領域產生了具有普遍影響的科學成果,推動了風險科學這一綜合學科的發展。同時,IRDR計劃加強了科學和政策的互聯,推動了“科學—政策—公民社會”在減少災害風險方面的交流與互動。IRDR計劃通過IRDR國家委員會、IRDR國際卓越中心和IRDR青年科學家網絡機制等聯動,帶動了不同國家在減災機構能力方面的建設和發展,并在區域、國家和社區層面的一系列災害風險領域中將科學成果轉化為行動實踐。應當特別指出,就致力科學服務國際治理而言,2008年,IRDR計劃所代表的科學使命和提出的重大研究目標,與聯合國2015年制定的《仙臺框架》的優先事項和目標高度一致,體現了科學界的戰略前瞻能力和國際社會的認同。

新框架超越了IRDR計劃在2008年科學計劃中的初始研究目標,但就科學本質而言,二者仍然是一致的,即了解災害風險的性質和特征及科學如何促進必要的政策變革,仍然是科學界所面對的基本挑戰。全球變化特別是氣候變化、區域沖突等帶來的發展不確定性相互交織,使得全球風險格局呈現空前復雜的局面。IRDR計劃自發起以來的進展僅僅是科技減災漫長征程的起步,其使命需要持續進行,以響應人類社會包容、安全、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需求和愿景。

IRDR計劃形成了1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災害風險綜合科學研究平臺,10年的運行在國際上形成重大影響,成為國際上最權威的科技減災計劃之一。我國政府在2009年支持運行IRDR計劃并承辦IRDR IPO的決策是前瞻的,也體現了中國科技界對重大國際公共事業的關切和具體的貢獻與支持。

ISC和UNDRR與中國達成“新十年”IRDR二期計劃的合作協議,表明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對與中國共同推動重要國際合作議程的意愿,是對中國科學界開展災害風險綜合研究水平的認可,也是對中國承辦大型國際科學計劃綜合能力的肯定。

IRDR計劃是人類發展的需求,是各國政府和科技界共同關注的重大方向。IRDR計劃基本使命及科學價值在當前國內外發展環境下依然具有重大理論探索與實踐空間,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總體要求的重要抓手之一。IRDR計劃的進一步運行實施對體現中國大國責任和能力,助力中國引領的新型國際合作,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將會發揮重要積極作用。

期待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領導下,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有關政府部門、科技界支持下,共同運行“新十年”IRDR二期計劃的實施,鞏固并進一步整合、拓展IRDR計劃戰略資源,并將其作為中國推動災害風險和發展安全的國際平臺,為實現SDGs、實施全球發展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重要貢獻。


(作者:郭華東、陳方,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韓群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國際項目辦公室;劉潔,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責任編輯:楊霄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