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社交新方式 約個“搭子”一起學習、健身、追星
尋搭子年輕人的社交新方式【基于共同興趣或目標建立具備更靈活、更有針對性的社交選擇】
“下課一起吃飯啊!”“一起去看最新的電影吧!”“唉,早八又要遲到了,幸好有你陪著我。”這些對話在當今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它們代表了一種新型社交方式,被稱為搭子。健身搭子、追星搭子、讀書搭子……在特定領域,當今年輕人正在尋找合適的搭子。這種“有指向性”的社交需求成為了他們尋找搭子的基礎,也催生了搭子文化圈。與普通朋友不同,搭子是年輕人之間基于共同興趣或目標建立的新型社交方式,提供了更靈活、更有針對性的社交選擇。
年輕人約個“搭子”一起學習、健身、追星
“什么樣的人能成為搭子?”很多年輕人的答案是:和我趣味相投、好相處、容易約。
“今晚去單車課,七點不見不散。”阿威想要減肥,又怕自己缺乏動力,于是他給自己找了一位健身搭子——熱愛騎行運動和健身的曉曉。
大學的健身房每晚都有單車課,只要沒事,曉曉基本上是風雨無阻地去鍛煉,“不只是為了減肥,真的是喜歡和享受運動帶來的感覺。”曉曉這樣的心態也影響著阿威。
每次單車課前,兩人會聊一些運動、健身的話題,阿威還會帶一些零卡的運動飲料給曉曉。“阿威作為健身搭子是很合格的。”當曉曉偶爾想偷個懶時,阿威也會喊她去上團課。
“這就是健身搭子的意義,相互鼓勵、督促,分享運動心得和狀態。”曉曉說,慢慢的,除了健身,學習和生活的話題,兩人也會聊一聊,所以阿威現在已經不僅是她的健身搭子,而是好朋友,“我們處在一個很舒適的社交和交流狀態里。”曉曉說。
咩咩是個狂熱的推理迷,也是東野圭吾的鐵粉。每逢有推理類新書上市,她就喊上自己的“書搭子”甜豆——另一位沉迷于看推理懸疑小說的東野圭吾粉,總會第一時間到書店看實體書。
對于這對書搭子而言,他們相處的基本點是興趣一致,所以也更像是彼此的“精神搭子”。
“在比較浮躁的時代,甜豆是能陪我靜下來的那個人。”咩咩認為,尋找一個“精神搭子”,最重要的是能懂自己。“別人大多在刷短視頻時,我能和‘精神搭子’共享我的心理空間和精神世界,是一件很值得慶幸的事。”咩咩說。
小河近期在追一檔韓國男團的選秀節目,前兩天,她找到了一位“追星搭子”——小魔仙。小魔仙是小河舍友的好朋友,小河會時常與舍友分享她的追星心得,小魔仙也會給小河舍友發很多這檔節目的訊息,而小河的舍友根本不看這個節目,于是決定“搭橋”建群,讓小河和小魔仙在群里聊。
“搭子”不等同于密友功能需求大于情感依賴
有人把搭子等同于好朋友,也有人認為,搭子和密友之間,仍是不同概念,至少需要經歷時間的檢驗。
在某段實習經歷里,瓜瓜認識了很多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實習生。工作之余,大家會聚在一起吃飯、聊天。逐漸熟絡后,他們還會在周末一起組織活動。于是,瓜瓜擁有了一群游玩搭子。實習結束后,大家也沒斷了聯系,時常約出來玩。
談及選搭子的標準,瓜瓜說:“首先要真誠,其次是有趣,第三是合拍。”瓜瓜認為,搭子是朋友的一種,朋友不一定什么事都有興趣一起做,但搭子就屬于某個更為垂直的領域。
今年,瓜瓜和游玩搭子們一起去過西湖、靈隱寺、十里瑯珰、良渚、蘭心大戲院,一起感受過livehouse的夜生活,也曾一起去浙大體驗別人的校園生活。這其中,令她印象深的是這群游玩搭子陪她過了農歷和陽歷的兩個生日。“感覺上很合拍的朋友,可以探索更多搭子的可能性,比如說飯搭子、演出搭子,也可能成為旅游搭子。”瓜瓜說道。
在咩咩看來,朋友和搭子并不沖突。搭子相對于朋友的功能而言,更偏向某一個范圍。
“從交流內容來說,我和搭子聊天的內容僅限于與愛豆相關的事,所以嚴格說我們并不算是朋友。”而在小河看來,搭子關系僅承載著她日常生活的小部分分享內容,而對于朋友,她會分享更多有關吃飯、健身、學習和苦惱等等瑣碎的內容。
“此外,我對朋友和對搭子的要求也不一樣。”小河說,自己對朋友的要求會更多,比如在親密關系中能積極回應、被堅定地選擇、被特殊偏愛等。相較之下,小河對搭子就沒有太多的情感依賴。
“社交邊界”更清晰不至于“入侵”生活太多
在談到搭子時,很多年輕人提到了“社交邊界”——這種可以共享愛好又不至于“入侵”生活太多的搭子社交,讓年輕人感到更為舒適自在。
“所謂的社交邊界感就是社交的分寸。”采訪時,琳琳說,她最近和室友鬧掰了,“我和室友之前關系還不錯,相處比較有分寸感。”但漸漸地她發現,室友會因為兩人特別熟悉了,就隨便用她的東西而不打任何招呼,“有時候我給家人打電話,她也會不斷插話,對我的生活指手畫腳。我覺得這就挺缺乏社交邊界感的。畢竟,你覺得是好心的事,我不一定能接受。”琳琳說,現在她很希望找到“合住搭子”,保證雙方的社交保持在合理的邊界范圍內。
在談及社交邊界感時,小河則認為,社交邊界感涉及尊重問題。出于尊重,“搭子”社交也需要考慮到對方喜歡怎么樣的相處模式,該進則進,該退則退,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施加在別人身上,也要坦然接受社交中不對等的情況。
因為在尋找的是追星搭子,在選取搭子的標準方面,小河有三點要求:首先是搭子的個人標準,“如果我是唯粉,肯定是選和我喜歡一樣愛豆的人。”其次,是搭子之間的交流標準,“搭子的三觀需要和我相近,且表達方式不能過于偏激,不然容易有矛盾,追星就不快樂了。”最后是搭子之前的情感置換標準:“我們彼此需要能互相輸送情緒價值,有交流、有置換,這樣才能長久。”
“每個人都是形狀不一的拼圖,有時候止步于點頭之交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小河認為,朋友是在一次次選擇中與自己選擇一致的人,如果很明顯地感覺到與對方的選擇不同,邊界其實就顯現出來了。看到了邊界之后,不要期待對方強行為自己改變,也不要強行讓兩人走在一起。
珍惜已建立起來的友誼不愿降級為“點贊之交”
在社交網絡上,很多同學廣發“搭子招募帖”:“求飯搭子”“求咖啡搭子”,也有同學通過一系列精密的量表測算來尋找最合適的搭子。
結束了一天的學習,樂淵回到宿舍,他躺在床上,打開社交軟件。消息欄里熱熱鬧鬧的滿是一眾小紅薯的私信。“同學你好,請問你可以帶我去地大逛逛嗎?我也可以帶你去我的學校逛逛!”“給你補充一個,人大校友可以入校,現在邀請親友也可以了。”
樂淵是中國地質大學研一的學生,如今他也是一名校園博主,實時發帖匯總北京各大高校的新鮮資訊,例如學校的進出校規定、是否能夠邀請親友入校參觀等等。
“我是一個INFP(調停者),性格比較內向,在學校里的朋友很少。平常吃飯、上課都是我一個人。”樂淵說,起初做這件事的意義是他想去其他學校逛逛,和更多人建立聯系;順便找一找自己的“搭子”。
樂淵對搭子的唯一要求是“對方要對自己真誠”。樂淵和“搭子”取得聯系后,會為搭子發放一張問卷,詢問對方想要和自己成為什么程度的朋友,再根據對方的意愿,在心中為對方劃分一個等級。
“假如你填了A,那么我也會把你當成我的A對待,經常主動和你聊天,對你分享我的心事。但這種等級并非固定的:如果你做問卷填了A,但你總是不回我消息,對我愛搭不理,我會在我心里把你降成B。”
在樂淵的眼中,搭子和朋友沒有任何區別。樂淵說,在尋找搭子的過程中,他發現,原來很多人有愿意,并且能夠真正和自己成為朋友。樂淵很珍惜和搭子們建立的友誼,不愿輕易把他們降級為“點贊之交”,甚至給自己設立了維系搭子的“制度”:和A等級的朋友至少要一星期聊一次天,“這是最低的標準。”
接觸的搭子越多,樂淵的交友也變得越自如。“本科時有個女生為了感謝我的幫忙,請我吃飯。當時我都不敢坐她旁邊,全程也沒敢看她,甚至不敢和她說話。”
現在,樂淵有了很多“互逛搭子”。前幾天,樂淵約了兩位北京林業大學的“搭子”,三人相約在北林的“林之心”標志建筑物碰面,一起逛校園。
樂淵的搭子遍布北京各大高校,無論男生女生,“交道打多了就放得開了,慢慢地我們也會討論些情感話題,大家基本沒什么隔閡。”
對話
當代年輕人更追求弱關系和輕社交
周瓊作為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的副教授,同時也是影視傳播與新媒體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常年從事文化傳播、新媒體與社會研究,對于互聯網時代的青年社交關系有獨到理解。關于年輕人找搭子背后折射出怎樣的社會文化轉型,北青報記者專訪了周瓊博士。
北青報:大學里年輕人找搭子的情況多嗎?
周瓊:我關注到學校里有很多搭子,一起點外賣、去食堂的飯搭子;圖書館里的自習搭子;考研期間,三兩個人結成考研搭子,在群里早起打卡……學生群體里有很多這樣的現象。
北青報:搭子和同學、朋友有什么不一樣?
周瓊:搭子更像是“高于同學、朋友未滿”的狀態。它是基于特定場景、特定功能性的關系,更強調速成。相比搭子,朋友更細水長流,知道彼此的需求和喜好,日積月累起來的情誼。
北青報:有人把搭子視為親密關系的平替,您覺得這種心態說明什么?
周瓊:新一代年輕人的自我意識很強,這也是今天年輕人的重要特征。很多人不愿意在一段關系里委屈自己,合則來,不合則散,會更加關注到內心的體驗和感受。這是和往屆年輕人很不同的一點。
北青報:您怎么看待這種更有指向性的社交需求?
周瓊:快節奏的時代里,人們更渴望速效的輕社交和弱關系。社會快速發展,一切以“效率”為先,生產需要效率,關系也需要速成的效率感,年輕人開始更注重交友的功能性。傳播學有“弱關系理論”——兩個人的關系在某些場景下維持特定的關系,既可以給彼此提供必要的支持,又可以隨時抽身,不需要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去維系一段關系。搭子文化就和弱關系理論很契合。
整個社會高速運轉起來后,用精細化的指標衡量社會,造成了人們在社交關系里的改變。大家會計算社交成本、考慮值不值得,所以更多地會選擇更有效率的輕社交。
北青報:搭子文化的背后折射了年輕人怎樣的人際交往趨勢?
周瓊:感覺年輕人的交友越來越務實了,在社交方面也有懶惰化的趨向。年輕人在社交方面更理性化,這對個人來說,情感層面的沉沒成本會少一點。這也是社會高速發展期里,人和人關系要經歷的必經階段——人們對情感的付出越來越謹慎。這也體現在年輕人在戀愛方面,現在很多人不想經歷戀愛的流程。心動過后,一些人會選擇把感情停在最美好的階段然后全身而退,他們不想讓日后的柴米油鹽破壞掉最初心動的感覺。
北青報:現實中,也有從搭子進化成情侶的情況,今天的新親密關系創建路徑和從前有什么區別?
周瓊:這當然也是一種路徑。說從搭子到情侶、從搭子到密友,極大縮短了相處的進程,會讓年輕人更快地遇上對的人,另一方面也說明社會“門當戶對”文化在年輕人當中更加盛行。以前大家會覺得年輕人喜歡沖破世俗,排斥傳統的婚戀觀,但在我們的一項調研中發現,今天的年輕人更接受門當戶對,更希望各方面都搭得來:思想層面要有交流,物質層面也要匹配,才能達到情緒上的一拍即合,他們覺得這樣的婚戀才是比較穩定的狀態。從這個角度來說,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人,很難在戀愛的場景里重合——這也是“搭子文化”帶來的一個新的思考,年輕人更強調共性,通過搭子文化找到適配自己三觀的人。
(文中受訪者為化名)
本版文/本報記者 張知依 實習生 田璐瑤 王伊朵
統籌/林艷 張彬 插圖/袁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