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國際社交媒體平臺上的中國科學形象研究——基于推特平臺的數據

發布時間:2023-01-20 14:36:45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楊正、賈鶴鵬 等  |  責任編輯:殷曉霞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并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發揮各自特色和優勢開展工作,展示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在國家形象建設與對外傳播中,國家科學形象是國家科技實力的綜合反映,是國家整體形象中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西方對中國科技發展的關注度持續增加,科學形象在國家整體形象中的地位也越發重要,應當引起我們更多的關注與研究。然而,中國科學形象在國際輿論場中呈現出何種特征,目前尚未有詳實的實證研究。文章將以推特(Twitter)這一國際社交媒體為研究平臺,以中國科學形象為研究對象,研究中國科學到底在國際公眾討論中呈現出何種特征并受到何種輿論力量的影響,以期為更好地了解我國國際科學形象特征與建設國家科學形象,提供實證證據與路徑建議。

科學形象與立體化國家形象

國家形象被認為是一個多維度認知的概念。其中,國家的科學形象是國家形象的科學技術維度表現,被認為是國家形象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成果、產品、科學家群體及其相關內容在國際新聞或輿論流動中所形成的形象。研究指出,中國的科技形象已經成為中國國家形象中的亮點。《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8》顯示,科學技術維度僅次于經濟維度,是西方公眾認為中國在改革開放后取得最突出發展的領域,也是西方公眾最想要了解的中國發展領域。

傳統的國家科學形象研究一般聚焦于以機構、政府間的互動關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學外交(science diplomacy),即通過國家間的科學合作獲取科學知識、構建建設性國家關系、應對共同挑戰的外交領域與外交政策工具。例如,以科學為載體,分析政府推動國家間科學主體的交流與合作;以政治、經濟、氣候、環境、衛生等領域的外交進程為載體,分析與研究科學在這些外交領域或進程中所發揮的主體性或關鍵性影響。然而,對于媒體或輿情視角下的國家科學形象研究較少,且多集中于對新聞紙媒等傳統媒體的關注,缺乏對快速發展的數字媒體及更廣大的國際公眾輿論的關注。

然而,21世紀以來,隨著數字環境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社交媒體迅速成為了“微時代”的輿論場。西方主要國家不僅主動且充分地利用社交媒體傳播國家和城市形象,并利用社交媒體平臺作為輿論戰場引領廣大的受眾群體,建構對他國的形象認知。科學傳播也逐漸從傳統媒體環境下由缺失模型所主導的單向傳播模式,向數字媒體環境下的互動與對話模式發展。社交媒體目前已發展成為科學傳播與對外傳播這2個領域共同關注的焦點與實戰平臺,它不僅可以提供包括科學形象在內的國家形象相關輿論數據與資料,更是我們在當下時代不可忽略的重要國際輿論戰場。因此,在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社交媒體快速發展、正負面中國科學新聞層出不窮的背景下,我們有必要以面向西方公眾的社交媒體平臺及西方公眾對于中國科學的認知作為研究對象,基于大數據實證研究方法,分析西方公眾對中國科學的關注程度、整體情緒、關注領域、信息流中的主要把關者等內容,重新細致、全面地考察中國對外科學形象,并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制定對外宣傳戰略與策略,推動我國對外科學形象的正面建構。

研究數據與方法

目前,推特已然成為英語世界中用戶數量最多,使用次數最頻繁的社交媒體之一。同時,相較于臉書(Facebook)的SNS特征,偏向微博客性質的推特被認為更容易吸引公眾對特定的話題進行討論。因此,本研究以國際社交媒體平臺推特為研究對象。

確定了推特為研究平臺后,文章采用了推特高級搜索功能,以“科學”(science)為詞根搜索得到代表了西方公眾對中國科學整體認知的數據。為了方便后續分析與歷時研究,本文將搜索語言限制為英語,推文發表時間為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通過采用由英國南安普頓大學開發的數字媒體平臺分析軟件WDRA進行抓取除重后,共獲得有效推文數據24386條。

針對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問題,即西方社交媒體平臺上對于中國科學形象的關注程度如何、討論維度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由何種輿論力量在引導或把關、整體態度如何這些方面,本研究利用以下3種研究方法對所獲取的數據樣本進行分析:①社會網絡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即將所采集的數據中的轉推關系(retweet)設為社會網絡分析數據來源。被轉推用戶設置為target,轉推用戶設置為resource,最終形成了由12024個節點和9507條邊構成的網絡結構圖。其中,每個節點代表1個推特用戶,每1條有向邊代表用戶之間的轉推關系。通過導入Gephi0.92并使用ForceAtlas2的布局(layout)功能,最終生成推特平臺上關于中國科學討論推文的整體社會網絡關系圖譜。②語義網絡分析方法(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即在將全部24386條推文剔除標點及emoji等符號后,通過表格(excel)中的分列功能,自動將每條英文推文設置成語義網絡分析所需的以句為單位、以詞為節點的數據形式。通過導入Gephi0.92并使用ForceAtlas2的布局功能,最終生成推特平臺上關于中國科學討論推文的整體語義網絡。③情感分析方法(sentiment analysis)。即通過英文情感分析軟件SentiStrength,對所抓取的推文樣本進行基于辭典匹配的情感賦值分析。

研究結果與發現

國際公眾對中國科學的關注呈現事件引導且持續上升趨勢

從抓取數據的總體體量來看,西方社交媒體平臺上對中國科學或科學家的討論并不十分熱烈,推文數量總體不多,關注度不高。但是歷時性分析發現,推特平臺上中國科學類相關議題的討論與關注的體量從2019年的8099條翻倍增長至2020年的16287條,小型的討論高峰也增加了50%。這說明西方公眾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對中國科學的關注呈較快速的增長趨勢。通過圖1可見,西方公眾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對中國科學的討論并不是歷時均衡的,而是呈現出不等的峰值,即由特殊事件引導、在特定時間點爆發對中國科學的集中式討論。例如,2019年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2020年新冠病毒起源。但是,更多元化的討論議題或討論視角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缺失的。此外,西方公眾在推特平臺上對中國科學事件的爆發式討論與關注,大多集中在負面新聞或陰謀論上。西方公眾在推特平臺上對于中國科學事件的討論高峰,也幾乎是由西方傳統新聞媒體對中國科學的報道引發,尤其是這些報道都偏向負面。許多研究已然揭示西方主流新聞媒體對中國形象的負面報道不實,尤其是對于“中國威脅論”相關話題的框架建構。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這種傳統西方新聞媒體對中國科學形象的負面報道已然突破了傳統媒體的邊界,通過媒體融合的渠道向社交媒體平臺彌散,并進一步引發社交媒體平臺上西方公眾對中國科學形象乃至整體國家形象的負面認知。雖然已有研究發現新媒體使用可能會增進西方公眾對中國形象的正面認識,但我們依舊需要警惕這種傳統媒體負面報道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擴散。

國際公眾對中國科學的討論呈現出明顯的西方“他塑”特征

通過對采集的推特數據進行語義網絡分析(圖2),可以發現其與歷時性數據分析結果相似。基因編輯(gene-editing)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議題(Covid-19、Coronavirus、Wuhan等)占據了具體討論議題中最為顯著的部分。除此之外,西方政治人物(如特朗普個人推特賬號 @realDonaldTrump、拜登個人推特賬號 @POTUS)或政府組織(如推特詞條FBI、CIA)在中國科學類相關話題討論語義網絡,即科學形象的建構中,也占據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相應的,中國的主要政治人物,如習近平總書記(推特標簽Xi)也頻繁地出現在討論話題中。對于中國科學類議題的討論也經常涉及西方國家相關議題(如推特標簽US、American、Canada)或國際組織(如推特標簽WHO)的討論與視角。這說明推特平臺上關于中國科學類議題的討論在一定程度上已然與政治類話語或國際關系話語相糾纏,即政治類、國際關系類相關話題的走向、議程與話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科學形象在西方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呈現。而對于華人的關注則主要集中在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推特標簽Liu Ken)身上,其余華人群體則關注度相對較低。

結合歷時性分析數據的結果可以得出,2019—2020年,推特平臺上關于中國科學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與新冠肺炎疫情這2組連續事件上,討論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主流新聞媒體及主流政治人物的影響或引導,討論內容與政治類或國際關系類話題相關度較高,整體呈現出西方引導、西方語境、西方話語的政治性“他塑”特征,中國本土科學家群體或其他華人群體受關注度則相對較低。

采集的推特數據中轉發關系的社會網絡分析結果(圖3)顯示,在信息轉發社交網絡中心度前50用戶中,美國新聞媒體(32%)與美國政治類人物(18%)占據了50%的用戶比例。其他國家的媒體賬號,如印度(推特賬號@ndtv、@factordaily、@pmoindia)、新西蘭(推特賬號@ nzherald)、英國《衛報》(推特賬號@guardian)、路透社(推特賬號@reuters)等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中國媒體賬號所占比例依舊不高,僅為10%,且中心度相對較低。

語義網絡與社會網絡的數據表明,推特平臺上中國科學類議題討論及中國科學形象建構依舊主要受到尤其是以美國為主的相關西方媒體及西方政治話語力量的影響與引導。總體而言,中國“自塑”的力量在西方媒體與政治話語力量的“他塑”面前,依舊呈現出較為弱勢的態勢。

國際公眾對于中國科學的情感認知偏向負面

利用英文情感分析軟件SentiStrength對采集的中國科學類議題討論的推文進行情感分析得出如下結果(表1)。①沒有明顯與有略微情緒的推文總和占比最高。沒有明顯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推文(1,—1)占比18.94%,同時有略微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推文(2,—2)占比18.25%,這2類推文占據了總推文數量的最大比例。②略微積極情緒推文占比高于略微消極情緒。有略微積極情緒的推文(2)占比43.82%,要略高于占比40.04%的有略微消極情緒的推文(—2)。③隨著情感程度的上升,消極情緒所占比重要逐漸高于積極情緒。有比較消極情緒的推文(—3)占比15.17%,要高于占比11.46%的有比較積極情緒的推文(3);有嚴重消極情緒的推文(—4)占比4.25%,也要明顯高于占比1.75%的有非常積極情緒的推文(5),有極端消極情緒的推文(—5)占比(0.19%),還是要略微高于占比0.06%的有極端積極情緒的推文(5)。因此,推特平臺上對于中國科學類議題的討論或者中國科學形象的認知呈現出消極情緒略高于積極情緒的整體態勢。

為了進一步了解西方公眾在推特平臺上對中國科學形象正、負面認知的具體內容,研究選取24386條推文中,負面情緒在—3及以上的推文(4785條)、正面情緒在3及其以上的推文(3282條)進行上述的語義網絡分析,得到當下西方民眾在推特平臺上關于中國科學類議題討論中積極與消極認知的語義網絡(圖4)。

通過對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語義網絡圖及2個網絡中點度最高的詞進行分析,得出2點結論。①消極情緒呈現較為明顯的議題指向性。“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與新冠肺炎疫情的污名化,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推特詞條“武漢疫情”這些事件的討論,造成了對中國科學(推特標簽science)及中國科學家(推特標簽scientist)形象的消極情緒與負面認知。這些話題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由西方主流媒體與政治性力量所引導,并放置在政治性或國際關系的話語體系中進行討論,比如特朗普(推特關鍵詞Trump)、美國財經博客網站ZeroHedge(推特話題#ZeroHedge)就是一些伴隨出現的內容。②積極情緒呈現去政治化的討論語境特征。在網絡圖與詞表中很難發現積極情緒網中顯著的政治性人物或國際關系性詞匯。此外,對于中國具有突破性的或首發性的成果,西方公眾往往表現出正面積極的情緒,對于這些成果的贊揚往往結合了對優秀科學家及其優秀品質的贊揚,比如屠呦呦(推特標簽Tu)、潘建偉(推特標簽Pan)。分析還發現積極語義網中,尤其是展露出科幻(推特標簽fiction)相關內容的情況,對中國科學積極形象建構有重要作用,比如對劉慈欣(推特標簽Liu Cixin)和華裔科幻作家、翻譯家劉宇昆的討論都呈現出明顯的積極情緒。

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大致得出推特平臺上中國科學形象的初步輪廓:①關注度較低,科學事件主導。西方公眾目前對于中國科學類相關議題的關注度并不高,但是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對于中國科學類議題的討論由少量的主要科學事件主導,如“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與新冠病毒起源等。②西方引導話題,“他塑”強于“自塑”。中國科學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主流新聞媒體與政治話語力量的引導與掌控。中國雖然已經通過設立一系列的官方媒體推特賬號進行科學形象“自塑”,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但是其在西方公眾輿論場域中的接受程度依舊有限,明顯弱于西方主流媒體。西方公眾在西方主流新聞媒體與政治話語力量的引導下,對于中國科學形象的認知偏向負面,且這種負面形象的“他塑”建構中,一定程度上被卷入政治話語與國際關系話語體系中,表征為對中國負面科技新聞的報道及陰謀論的關注,而正面積極的科學形象則更多表征為“去政治化”語境下對于中國突破性科學成果與獲得國際科學獎項的科學家的贊賞及對中國科幻的格外關注。

對此,為了推動我國的對外科學形象在國際社交媒體平臺的正面建構,我們需要在重視社交媒體平臺這一輿論場域的基礎上結合研究結果,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對外科技傳播策略。

輿論監控與應對。由于西方公眾對中國科學形象的負面認知大多集中于政治話語體系下中國負面科技新聞報道與陰謀論的關注。因此,我們在進行國際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科學傳播時,要時刻注意西方主流媒體所報道的中國負面新聞和陰謀論謠言,及時進行有效的“反擊”、辟謠與積極引導。

話題選取與引導。由于正面積極的科學形象更多表征為“去政治化”語境下,對中國突破性科學成果與獲得國際科學獎項的科學家的贊賞,還有對于中國科幻的格外關注。因此,脫去“政治化外衣”、從科學本真出發,對中國科學形象進行建構或可更容易被西方公眾所接受。抓好時機、積極爭取對中國科學突破性進展及科學家國際獎項的平臺首發,或可更多地引發西方公眾對中國科學議題的正面討論與科學形象的正面認知。

品牌塑造與傳播。利用好“科幻”渠道,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系列作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科幻品牌,或可為我們更快、更好地實現中國科學形象的國際傳播提供巧力。整體而言,國家科學形象已經成為當下立體化國家形象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借由科學為巧實力與突破口,或可為建設更為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提供新的路徑與可能性。


(作者:楊正、賈鶴鵬蘇州大學傳媒學院;王艷麗、王挺,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