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美歐氣候能源政策“開倒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表現亮眼

發布時間:2022-09-14 13:48:3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韓一元  |  責任編輯:劉夢雅

韓一元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近來,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沖突等多重因素引發的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格外突出,西方多國應對氣候變化、推動能源轉型均遭遇不同程度困境。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克服自身經濟、社會等方面困難,堅定不移推動“雙碳”戰略實施,在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表現亮眼。

美歐氣候能源政策“開倒車”

拜登政府雖志在推行強有力的氣候政策,但力度不足、效果不彰。美國研究咨詢機構榮鼎集團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2021年,美國能源與工業領域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20年上漲6.2%,交通運輸領域排放量同比增長10%,燃煤發電量較2020年增長17%。這是美國自2014年以來燃煤發電量首度出現增長。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拜登政府此前提出到2030年前實現減排50%—52%的目標更難以達到。

2021年,拜登政府推出的“重建更好未來”法案,由于涉及兩黨斗爭和民主黨內分歧而難產。今年8月,改頭換面的《通脹削減法案》正式生效,其中包括3690億美元專門用于氣候和清潔能源計劃。該法案雖聲勢浩大,但《紐約時報》分析稱,其遠未達到前身的規模,在實際執行中亦面臨很大挑戰。

歐洲國家面臨的困境更甚。俄烏沖突引發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長期對峙,高度依賴俄能源供應的歐洲國家格外承壓,不得不尋找短期過渡方案。德國執政黨宣布放棄2035年前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荷蘭、奧地利、英國等也紛紛宣布,暫時解除對燃煤發電的限制,重啟或延長燃煤電廠,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亦表示,暫時放棄本市2025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7月6日,歐洲議會投票表決,支持把滿足特定條件的天然氣和核能領域投資歸為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經濟活動類別,引發強烈爭議。一些環保組織批評稱,歐盟給天然氣貼上綠色標簽,是氣候行動和能源政策的倒退,有“漂綠”之嫌。

目前看,歐洲各國實現碳中和的長期目標并未改變,但短期內訴諸化石能源以求渡過危機,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各國和歐盟氣候行動的連貫性、一致性,從而對碳中和目標的實現產生不利影響。

數據顯示,2021年,歐洲燃煤發電量比2020年增長18%,中斷了自2012年以來的下降趨勢。歐盟氣候事務負責人稱,如果沒有更全面的戰略來擺脫天然氣,歐洲將無法實現到2030年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減少55%的目標,以及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

此外,根據歐盟委員會此前公布的計劃,歐盟計劃在2027年前停用俄羅斯天然氣,因此,尋找天然氣替代供應來源成為歐洲當務之急。歐盟已決定擴大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并在中東和非洲等地區物色更多潛在化石能源替代供應方。

國際能源署公布的數據顯示,歐盟6月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首次超過從俄羅斯進口的管道天然氣。隨著歐盟能源供應日益依賴美國,歐盟將不得不接受與美國的戰略捆綁更加緊密的現實,歐盟氣候和能源政策也將日益受制于美國,所謂戰略自主更難以實現。

中國一如既往堅定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中國著力完善頂層設計,出臺各領域實施方案,大力推動綠色轉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到2020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2021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16.6%,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居世界第一位,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和發電總裝機容量均創新高,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中國還積極參與國際氣候合作,不僅參與和推動國際氣候談判,還發起建立“基礎四國”部長級會議和氣候行動部長級會議等多邊磋商機制,積極協調“基礎四國”“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七十七國集團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立場,積極參加G20、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海事組織、金磚國家會議等框架下氣候議題磋商談判。

2011年以來,中國累計安排約12億元用于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35個國家簽署40份合作文件,通過建設低碳示范區,援助氣象衛星等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物資,同時為近120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約2000名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

2021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第一階段會議在中國云南昆明舉行,正式通過“昆明宣言”。第二階段會議將于今年12月5日—17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中國將繼續作為主席國,領導大會實質性和政治性事務,推動各方達成兼具雄心和務實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屆時,全球將再次認識到中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的信心和決心,也將看到中國凝聚各方共識、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所作出的努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