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運用智庫雙螺旋法構建綠色GDP評價體系

發布時間:2022-06-20 11:16:24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王紅兵 宋大偉 劉怡君  |  責任編輯:楊霄霄

當今世界,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進入密集活躍期,數字轉型和綠色轉型進入交匯發展期,伴隨資源能源緊缺,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目標實現與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疊加影響,綠色國民經濟生產總值(GDP)引起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綠色?GDP?能夠有效彌補傳統?GDP?評價時忽略能源效率和環境污染損失的缺陷,對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發揮著重要作用。綠色?GDP?評價遇到的最大瓶頸是統計數據獲取和應用推廣障礙,而數字化技術為新核算體系的可測度、可量化及精準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雙碳”目標對統計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及時性提出了現實要求,因此全面開展綠色?GDP?評價具有技術實現的可行性與時代發展的必要性。本文從智庫研究視角出發,運用智庫雙螺旋法理論探索綠色?GDP?評價體系的研究路徑、理論基礎、演進規律和基本框架,并提出構建中國特色綠色?GDP?評價制度的政策建議。 

智庫雙螺旋法拓寬我國綠色?GDP?評價體系研究路徑

針對?GDP?核算過程中無法體現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造成污染的代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業界就開始努力尋找一種從經濟增長中扣除自然資本損耗,以及由于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環境傷害和社會損失的統計方法。聯合國和世界銀行在改進?GDP?核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3?年提出綜合環境經濟體系(SEEA),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扣除環境受損的修復成本和不可再生資源損耗成本的綠色?GDP?核算框架。借鑒?SEEA?框架,2006?年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此后我國關于綠色?GDP?評價僅停留在學術層面。在全球范圍內,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發展,綠色?GDP?評估在核算方法等方面取得很大進展,仍然面臨著自然資源的數據來源不足、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估算難度大、換算標準口徑不統一等技術問題。

目前,我國綠色?GDP?評價體系尚未健全,采用科學的智庫理論方法開展適應新發展階段要求的戰略研究勢在必行。潘教峰基于多年從事戰略研究、政策研究的經驗和實踐,提出了以系統科學為理論根基的智庫雙螺旋法,包含“解析問題—融合研究—還原問題”的外循環過程,以及“數據收集(data)—信息揭示(information)—綜合研判(intelligence)—解決方案(solution)”(DIIS)過程融合法和“機理分析(mechanism analysis)—影響分析(impact analysis)—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解決方案(solution)”(MIPS)邏輯層次法兩個相互嵌合、循環迭代的內循環螺旋,由此構成智庫雙螺旋法。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把綠色?GDP?評價體系作為重要方向,在智庫雙螺旋理論框架下創新了智庫研究范式和拓展了智庫研究路徑。

智庫雙螺旋法的外循環過程為綠色?GDP?評價研究提供總體思路,其內循環過程是評價研究的核心,包括?DIIS?研究過程和?MIPS?研究邏輯,以及二者之間的交叉結合。在?DIIS?研究環節中,包含了綠色?GDP?評價的數據資料基礎、過程信息揭示和趨勢綜合研判,在時空層面與?MIPS?研究邏輯結合,包含評價的機理、影響和政策分析,綜合形成綠色?GDP?評價體系構建的解決方案(圖?1)。智庫雙螺旋法從認識論、方法論和實踐論出發,為綠色?GDP?評價提供全新的研究范式。

在認識論方面,智庫雙螺旋理論為綠色?GDP評價體系研究提供了從“解析問題—融合研究—還原問題”的新系統視角。以往綠色?GDP?評價體系研究中對問題全面性考慮不夠,缺少從系統角度對全局要素的把握。智庫雙螺旋法的外循環過程,強調“解析問題—融合研究—還原問題”,綠色?GDP?評價解析主要包括概念界定、核心要素識別、核算層面的模型方法、決策層面的應用場景?4?個方面子問題分解。通過問題解析,將綠色?GDP?評價分解為不同學科領域專業知識及各類數據資料;通過內循環體系進行融合研究最終還原問題,形成關于綠色?GDP?評價體系的解決方案。

在方法論方面,智庫雙螺旋理論為綠色GDP評價體系研究提供了從“收集數據—揭示信息—綜合研判—形成方案”的新技術視角。依據智庫雙螺旋法內循環?DIIS?研究環節,綠色?GDP?評價應從綠色發展、資源環境相關統計數據及資料的匯總和集成入手,構建評價的數據基礎。信息揭示涉及從數據采集、清洗到核心指標生成的過程,包括數據轉換標準、評價指標設計和計算模型方法等,形成綠色?GDP?評價的特征層。綜合研判是對評價要素特征的系統集成,包括要素相互影響和作用。解決方案是依托綜合研判結果,結合實踐應用需求,給出實施的最佳路徑。

在實踐論方面,智庫雙螺旋理論為綠色?GDP?評價體系研究提供了從“機理分析—影響分析—政策分析—形成方案”的新邏輯視角。已有的綠色?GDP?評價體系著重完善評價內容體系,近年來逐步開始重視各方面的影響,但對前端評價機理和后端政策設計考慮不足。在智庫雙螺旋內循環?MIPS?研究邏輯過程中,機理分析為綠色?GDP?評價的基礎導向,主要是在現實發展背景下考慮評價原則、評價目標和評價思路。影響分析是綠色?GDP?評價的規范界定,包括評價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通過影響分析區分核心要素和輔助要素來界定評價范圍。政策分析是綠色?GDP?評價的應用支撐,必須從生態環境戰略、評價規范制度和實施獎懲措施等方面構建綠色?GDP?評價的政策體系。從核心機理、影響范圍和政策體系出發,構建科學規范的綠色?GDP?評價體系的邏輯框架。 


DIIS?重塑我國綠色?GDP?評價體系理論基礎

綠色?GDP?評價理論體系,包括數據資料、處理技術、結果集成和形成最終的評價體系框架。以?SEEA?體系為例,從?DIIS?研究環節解析綠色?GDP?評價理論體系,綜合考慮各環節中?MIPS?的研究邏輯(圖?2),解構我國綠色?GDP?評價理論基礎。

數據收集是?DIIS?研究環節的基礎

DIIS?分析過程中涉及的數據包括統計數據、知識資料、實踐案例等。數據收集包括:①不同階段、不同地區的綠色?GDP?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和評價流程等,如聯合國制定的《環境經濟核算體系:中心框架(SEEA-2012)》;不斷擴展其核算內容,將環境系統、生態系統等納入核算體系。②資源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福祉等方面的影響效果資料,如?SEEA-2012?年建立了國際統一的統計標準。   ③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層面和不同區域的綠色發展相關規劃戰略、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等,如?SEEA?環境經濟核算體系在不同階段技術標準、規范體系。

揭示信息是?DIIS?研究環節的關鍵

信息是基于歷史數據資料分析和總結的現實規律,是對具體問題涉及數據的篩選和歸類,以及運用統計、對比、交叉分析等數據挖掘的技術方法對信息的提取。以?2021?年發布的環境經濟統計與生態統計體系(SEEA EA)為例,揭示信息包括:①綠色?GDP?評價的作用機理分析,主要針對現有評價框架的理論依據、基本架構和核算體系等。SEEA?體系是從資產價值理論和公共物品理論出發,運用成本估價方法和基于收益的估價方法,核算生態環境公共物品的“生態價值”和“環境價值”。②綠色?GDP?影響效果分析,主要結合可持續發展總目標,對現行核算體系的作用影響的綜合評價。SEEA EA?新框架更加重視對經濟繁榮和人類福祉的貢獻。③綠色?GDP?評價的政策現狀分析,指核算體系在政策制定及決策支撐方面發揮的作用。SEEA EA?新框架為?2021?年在昆明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園》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格拉斯哥氣候大會奠定了決策基礎。

綜合研判是?DIIS?研究環節的核心

綜合研判在綜合各方面信息機器研判結果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趨勢引入專家智慧,形成對不同場景下研究問題的構成要素、潛在影響和政策方向的全面掌握,綜合構成決策方案的基本依據。綠色?GDP?評價體系的綜合研判,在?MIPS?研究邏輯視角下,主要包括:①綠色?GDP?評價體系作用框架研判,指分析核算技術演進趨勢,采用成熟技術方法、適合的核算框架解決以往評價中的問題。在?SEEA?體系中,考慮全球貿易、資源環境對生產的影響反饋,生態系統時空尺度等因素,不斷升級和完善核算方法。②綠色?GDP?評價體系影響情景研判,根據未來不同的發展情景,評估評價體系對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影響。在?SEEA?體系框架下,結合全球經濟及貿易趨勢,評判其對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環境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影響。③綠色?GDP?評價體系政策趨勢研判,考慮評價的政策導向變化,以及評價體系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決策影響。在?SEEA?體系中,政策趨勢主要反映在《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變化等方面的戰略。 

MIPS?解析我國綠色?GDP?評價體系演進規律

根據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進程和趨勢,將研究周期確定在?2000—2035?年,分為?3?個階段:2000—2012?年為環境污染治理階段(歷史域);2013—2022?年為生態文明建設階段(現實域);2023—2035?年為美麗中國建設階段(未來域)。分析我國綠色?GDP?評價演進規律,總結我國綠色?GDP?評價體系構建在機理、影響和政策方面的方法、目標和要求(圖?3)。

我國綠色?GDP?評價的機理分析,主要包括不同階段我國綠色?GDP?評價遵循的基本理念及核算的機理框架。2000—2012?年,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總體理念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實施環境友好型戰略;《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項目組,通過建立不同層次環境實物量賬號,進行實物量核算,并據此進一步核算環境價值量,提出了考慮環境污染成本調整的綠色?GDP?核算體系。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主戰場;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生態環境治理強調發展與保護的均衡,綠色?GDP?核算主要圍繞聯合國?SEEA?框架在區域應用方面的探索,為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提供量化依據。面向?2035?年遠景目標,深入實施生態文明戰略仍然是生態環境治理的根本方針。由于“雙碳”已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戰略布局,需要將碳收支納入綠色?GDP?核算框架。

我國綠色?GDP?評價的影響分析,主要包括對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2000—2012?年,我國重化工業加快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綠色?GDP?評價為解決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提供量化視角。從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來說,大力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使得環保投入不斷增加,需要對其治理效果做出具體判斷。2013?年以來,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改善環境質量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生態環境治理強調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綠色?GDP?評價重視生態服務功能等方面,為這一時期的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新視角。面向?2035?年遠景發展目標,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協同,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產品開發均衡。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綠色?GDP?評價則強調資源價值、市場機制和生態服務功能等。

我國綠色?GDP?評價的政策分析,主要包括綠色發展戰略頂層設計和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建設。2000—2012?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并將其確定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2013?年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并寫入黨章和憲法;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國家根本大法,環境法治體系不斷健全和發展,實施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生態補償制度及排污權交易等改革不斷深入。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戰略方向,要求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層面構建黨委、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互相監督、互相促進的現代化治理格局,需要綠色?GDP?評價綜合考慮多主體框架、多要素核算和體系化支撐。 

DIIS?和?MIPS?融合創建我國綠色?GDP?評價體系

當今世界,綠色制造、綠色經濟、綠色文明、綠色革命已經形成席卷全球的綠色浪潮。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GDP?評價體系,根本宗旨是在綠色制造和綠色產業發展中實現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在綠色增長和綠色生活方式中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設計我國綠色?GDP?評價體系的指標框架

圍繞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促進高質量發展、可持續增長、現代化進程,筆者設計提出了中國“綠色?GDP?評價指數”的指標體系,由綠色經濟質量、綠色社會質量、綠色環境質量、綠色生活質量和綠色管理質量五維子系統及?25?項要素構成。

第一維:綠色經濟質量。表明在生成?GDP?中物質消耗、要素結構和動力轉換情況;反映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傳統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包括信息和技術等新型生產要素投入比例提升。綠色經濟質量需要從資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強度、勞動力素質水平、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投入?5?個方面要素來度量。其中,資源利用效率可以用資源利用率、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率和再制造產業增長率來表征;能源消耗強度可以用單位?GDP?能耗、綠色技術推廣率來表征;勞動力素質水平可以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每萬人受高等教育占比、全員勞動生產率來表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可以用綠色經濟、數字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表征;科技創新投入可以用單位?GDP?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增長率來表征。

第二維:綠色社會質量。表明在生成?GDP?過程中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程度及其反饋作用的效應,強調發展過程中效率與公平的平衡,反映人們參與綠色社會建設與綠色經濟生活并且共享發展成果的程度,涉及社會公平、社會保障、社會包容、社會賦權、社會安全等多方面內容。綠色社會質量需要從就業水平、教育水平、城鄉差異水平、公共衛生水平和社會安全水平?5?個方面要素來度量。其中,就業水平可以用總就業效益、大學生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率來表征;教育水平可以用義務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學率來表征;城鄉差異水平可以比較城鄉居民全年人均收入和消費性支出變動來表征;公共衛生水平可以用健康教育普及率、預防接種服務滿意度、國民體質監測合格率,以及傳染病、職業病、慢性病防治來表征;社會安全水平可以用社會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生產安全狀況來表征。

第三維:綠色環境質量。表明生態環境對于?GDP生成所作出的貢獻、付出的代價或成本外部化效應,體現在對自然的索取應與對自然的回饋相平衡,反映環境的整體或環境的某些要素對人類生存和繁衍,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適宜程度,是一種對環境要素優劣狀況的量化表達。綠色環境質量需要從污染物排放、碳中和進程、環境治理、生態建設和城鄉環境?5?個方面要素來度量。其中,污染物排放主要考核控制化學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碳中和進程主要考核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和碳儲量增長率;環境治理主要考核城鄉污水處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生活垃圾分類和無害化處理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生態建設可以用森林覆蓋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陸域自然保護區面積來表征;城鄉環境主要考核城市綠化建設達標率、“美麗鄉村”建設達標率。

第四維:綠色生活質量。表明居民的幸福程度、生存狀況,以及與民生相關的主要內容,強調對于?GDP?生成的宗旨、意愿和基礎,反映一定經濟發展階段下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綜合狀況,包括健康達標率、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等多個方面。綠色生活質量需要從健康水平、消費水平、居住水平、福利水平和綠色出行?5?個方面要素來度量。其中,健康水平可以用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來表征;消費水平可以用人均消費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恩格爾系數來表征;居住水平可以用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生活能耗中清潔能源比重和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來表征;福利水平可以用各類社會保險參保率、財政民生支出增長率、老年福利項目達標率來表征;綠色出行可以用城鎮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車出行比重,以及新能源與清潔能源公交車比例來表征。

第五維:綠色管理質量。表明政府的決策水平與管理效能,強調對于?GDP?生成的調控的精準性、適時性、前瞻性,反映政府管理、社會治理和經濟管理等方面的綜合運行效能和穩定性。綠色管理質量需要從綠色市場、綠色投入、綠色服務、綠色設施和綠色監管?5?個方面要素來度量。其中,綠色市場可以用綠色技術交易額增長率、排污權出讓收入增長率、碳排放權交易額增長率和綠色制造服務業增長率來表征;綠色投入可以用綠色投入占地區?GDP?比重、環境污染治理總投資和生態保護與修復投資占比來表征;綠色服務可以用綠色采購金額增長率、綠色服務項目落實率、綠色通道服務暢通率和綠色服務公眾滿意度來表征;綠色設施可以用國土綠化、城市綠化、四旁綠化和道路綠化覆蓋率,以及綠色平臺、綠色網絡、綠色通信、綠色培訓覆蓋面來表征;綠色監管可以用綠色企業認證增加率、綠色農產品認證比率、綠色食品市場占有率和綠色中介機構認證率來表征。

踐行我國綠色?GDP?評價體系的實施路徑

我國綠色?GDP?評價體系的實施,按照智庫雙螺旋法“解析—融合—還原”過程,規范建立系統層、指標層、計算層和目標層。其中,系統層和指標層是對評價問題的解析;計算層是對評價各子系統的融合;目標層是針對評價目標對評價問題的還原(圖?4)。

系統層。在“自然-經濟-社會”復雜系統中,綜合考慮綠色?GDP?評價的“發展度”(數量維)、“協調度”(質量維)、“持續度”(時間維),求取在平衡狀態下的評價目標函數最大化,將綠色?GDP?評價問題分解到經濟、社會、環境、生活和管理質量?5?個不同領域子系統;根據每個子系統核心要素、內部結構、外部影響等,將評價內容進一步分解到各要素層面,實現對評價問題的全面解析。

指標層。依據指標體系完備性、精簡性和普適性原則,選取能夠反映評價要素的表征指標。完備性原則,指深入挖掘評價對象的潛在特征,列出全面反映影響評價結果的指標,建立基礎指標庫。精簡性原則,指防止指標數量冗余、指標間相關等問題,尋求信息全面性和指標數量少而精之間最優均衡點,建立備選指標庫。普適性原則,指通過加強同類評價的代表性和權威性分析,解決因空間差異和系統誤差而影響指標體系的靈敏度,最終構建能夠全面系統評價我國綠色?GDP?發展的指標體系。

計算層。依托?MIPS?機理、影響和政策方面的邏輯過程,對綠色?GDP?指標進行篩選,并根據指標在要素層面的代表性和對子系統的貢獻,進行指標權重閾值和計算標準設計,構建評價體系的計算基礎。依據?DIIS?從數據到方案過程,按照“數據的精確性、信息的可獲取性、研判的簡捷性、結果的可比性”4?個方面的過程要求,從各類指標統計數據獲取、不同維度信息特征挖掘、各領域子系統指標集成研判,通過對各類指標融合分析集成最終的方案結果。

目標層。各子系統評價結果集成為中國綠色?GDP?評價綜合指數,整體的評價結果反饋到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標、“雙碳”目標。其中,美麗中國建設目標主要涉及綠色社會質量、綠色環境治理和綠色生活質量;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重點涉及綠色經濟質量和綠色管理治理;“雙碳”目標主要涉及綠色經濟質量和綠色環境治理,通過子系統評價在目標層面對評價問題的反映,實現對綠色?GDP?評價的還原。 


“十四五”時期,綠色轉型和數字轉型“雙驅動”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新增長動能,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經濟科學規律、反映經濟發展質量的新評價體系。圍繞應用智庫雙螺旋法促進我國綠色?GDP?評價體系研究進展,筆者認為需要繼續在?3?個方向加大研究力度。

深化綠色?GDP?評價的理論體系研究。在總結國內外綠色經濟發展基礎上繼續豐富綠色?GDP?內涵,針對實現“雙碳”目標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從?DIIS?研究環節入手,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GDP?評價理論體系。

推進綠色?GDP?評價的技術方法創新。依托國內外成熟綠色?GDP?評價技術方法,從?MIPS?研究邏輯入手,統籌考慮發展階段、技術水平和系統影響,綜合運用多維度、多因素、多工具的技術分析圖譜,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綠色?GDP?評價方法體系。

加快綠色?GDP?評價的實踐應用探索。建議將綠色?GDP?評價體系納入政府戰略頂層設計、統計制度體系,以及各級政府考核機制,加強從政府工作、統計制度、績效評價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落實,在開展綠色?GDP?評價的實踐應用中不斷完善提高。


(作者:王紅兵、宋大偉,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劉怡君,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 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