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觀察)前瞻2022:國際糧價創十年新高 中國糧價會怎么走?
中新社北京1月2日電 (記者 陳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的2021年11月國際食品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7.3%,創十年最高紀錄。在此背景下,中國糧食價格會否受到波及?2022年中國糧食價格會怎么走?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糧食產量連續第七年超過1.3萬億斤,達到1.3657萬億斤新高。同時,中國糧食儲備充足,據官方數據,當前,中國糧食庫存總量充足,處于歷史高位。以小麥為例,在連年豐收的形勢下,庫存持續增加,目前可滿足中國人1年半的消費需求。
不過,在國際糧價上漲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帶動下,中國糧價也出現了波動上漲的趨勢,尤其是玉米價格上漲明顯。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21年1-6月,玉米產區批發均價比2020年上半年均價上漲44%,稻谷、小麥均價同比漲幅在10%以下。
分析預測,未來國際糧價將在高位運行。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經濟學家阿巴斯安認為,短期內國際食品價格可能不會下跌。荷蘭合作銀行也在報告中指出,在2022年,通脹現象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不會是暫時的,供應鏈斷裂、極端天氣、化肥價格上漲三大問題不會在明年有明顯緩解。
在新冠肺炎疫情、貿易保護主義等影響下,國際糧食供應鏈持續受到沖擊,國際糧食格局深刻改變,中國糧食進口的穩定性面臨挑戰。國際糧食價格是否會進一步傳導至中國、影響2022年中國糧價?
從口糧來看,專家普遍認為,2022年中國的小麥、大米價格仍將以穩定為主。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向中新社記者表示,從供給的角度來看,中國糧食連年豐收,中國始終將“口糧絕對安全”視為底線。面對復雜的國際糧食格局,中國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糧食安全的重視“再加碼”,強調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2年中國總體糧食供給貨源根基較穩,預期向好。從需求的角度看,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糧食需求雖然將持續增長,但整體上糧食需求量相對穩定,2022年不會有很大的增長量,整體糧食仍然處于緊平衡狀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中國口糧價格穩定運行的基礎比較好,“目前稻谷生產相對過剩,價格不具備上漲條件;前期小麥價格經過一輪上漲,目前在高位運行,但隨著中國官方對夏糧生產高度重視,夏糧豐收或有可能帶動小麥價格回落”。
由于此前玉米價格漲勢較大,且中國玉米進口量持續增長,玉米價格走勢備受關注。
李國祥表示,目前中國玉米價格已在高位波動,但未來繼續上漲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由于國際玉米價格上漲帶動了玉米增產,國際玉米價格已經趨于穩定,國內玉米也在持續增產,此外,隨著全球大米產能過剩,過剩的大米有可能會進入飼料行業,在替代作用下,玉米等飼料糧價格也會有所下降。
2021年受玉米價格高漲因素影響,農戶種植熱情高漲,種植面積較上年有所增長。據有關機構測算,2021年中國玉米種植面積達4332萬公頃,同比增長206萬公頃,增長近5%。
中國的大豆和油料作物比較依賴進口,其中大豆對進口的依賴度超過80%,大豆和油料價格又將如何發展?
李國祥表示,國際上價格上漲明顯的主要是小麥和油,小麥中國完全可以自給,大豆和油料還會繼續進口,但預計2022年中國將增加大豆和油料產量,降低對進口的依賴。
面對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近日,中國高層在布局糧食安全時提出,要“擴種大豆和油料”,被外界視作中國提高糧食安全抗外部風險能力的措施。
姜文來表示,2022年,中國糧食主產區受到干旱洪澇災害影響的風險依然存在,加之地租、農藥、化肥、種子、人工等生產成本持續增加,這兩方面因素將有可能推高糧價。官方需要關注農業生產資料走勢,做好對極端災害天氣的防備。
對于國際糧價的傳導效應,李國祥表示,要謹防借國際糧價上漲惡意炒作,糧食貿易商應注意辨別錯誤的價格信號,以免對市場行情產生錯誤判斷而惜售、增儲。“中國的糧食需求比較穩定,明年國內整體供給也會只多不少,對進口的依賴度也將有所下降。建議貿易商不要到國際上搶購糧食,以免造成損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