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循環經濟助推碳中和的路徑和對策建議

發布時間:2021-09-22 10:48:33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魏文棟 等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循環經濟,碳中和,“3R”原則,資源效率,節能,減排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形勢空前緊迫。為應對氣候變化,降低以二氧化碳(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包括中國在內的37個國家采用納入國家法律、提交協定或政策宣示的方式正式承諾實現碳中和,另有52個國家做出了口頭承諾。作為全球CO2排放總量最多的國家,我國在2020年9月莊嚴承諾將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最早由英國環境經濟學家戴維·皮爾斯(David Pearce)和凱利·特納(Kerry Turner)于1990年正式提出。1996年,德國開始實施《循環經濟與廢物處置法》(Closed Substance Cycle and Waste Management Act)。隨后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紛紛效仿德國,發展循環經濟逐漸成為全球共識。作為一種科學的、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改變了傳統的“開采—生產—廢棄”的線性經濟模式,實現了經濟發展與資源開采和環境影響的脫鉤,能夠以更少的資源投入創造出更多的社會經濟價值,對于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價值。英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研究表明循環經濟可以有效減少產品生產和使用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并提出循環經濟的實施可以在2050年減少全球水泥、鋼鐵、塑料和鋁等關鍵工業材料生產過程中40%的碳排放,減少全球食物系統49%的碳排放。針對歐洲國家的研究也表明,轉向循環經濟將使相關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70%。

循環經濟對我國實現碳中和具有重要價值。根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的測算,循環經濟在“十三五”期間對我國碳減排的綜合貢獻率超過25%。一方面,循環經濟通過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改變產品和材料生產及使用方式,能夠有效提高資源產出率,降低單位產品碳排放強度,減少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上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循環經濟有助于打通要素循環渠道,實現廢棄物資源有效回收,能夠提升我國資源循環效率,減少我國經濟發展對原生資源的依賴,保障國家資源安全,緩解實現碳中和目標可能面臨的資源約束問題。在此背景下,本文剖析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的內在聯系,對比國內外發展現狀,闡釋循環經濟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中的關鍵作用,為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實現碳中和目標提出政策建議。

循環經濟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

循環經濟遵循生態學和經濟學規律,旨在通過實施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資源化(recycle)的“3R”原則,構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

源頭控制投入,降低碳排放的減量化原則

減量化原則通過生態設計和清潔生產減少原材料、能源和水等各類資源的投入來滿足既定生產目的或消費需求,從而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實現資源節約和碳減排。以汽車制造業為例,從設計端放棄非必要附件、簡化汽車結構、改用輕型材料,能夠減少汽車制造過程的資源消耗,實現每年減排8900萬噸碳排放。在電子設備制造業領域,配件和包裝物的減量化也取得了顯著的減排成效。自2020年起,蘋果公司的手機產品不再隨附充電適配器,由此節省了80萬噸銅、鋅、錫等原材料投入,提高了產品運輸效率,實現了有效的碳減排。除制造業外,建筑業的綠色設計通過打造更輕盈的建筑樓層、融合分布式光伏、優化采光設計等,能夠減少水泥等高排放建材的使用,降低投入使用后的建筑能耗和碳排放。

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儲能等低碳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增加關鍵礦產資源的需求。通過革新制造技術,循環經濟能夠從縮減用量和物質替代兩個方面,實現關鍵礦產資源消耗量的顯著下降,從而保障碳中和路徑的實現。以電動汽車廣泛采用的三元鋰離子電池為例,通過對歐盟電動汽車電池物質流動的追蹤發現,采用循環經濟戰略增強汽車供應鏈的彈性和可持續性,可以降低對鋰、鈷、鎳等初級資源的需求,減少初級原材料的開采。技術驅動的減鈷策略能夠使2017—2050年歐盟電動車電池對鈷的累計需求減少54.6%,從而有效緩解碳中和背景下電動車快速擴張引致的資源約束,推動相關低碳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延長產品周期,提高利用效率的再利用原則

再利用原則通過延長產品和材料的使用周期,提高產品和材料在生產流動過程中的利用效率,從而實現資源節約和碳減排。工業領域超過50%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于材料生產,提升材料的再利用率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塑料為例,當前95%的塑料包裝材料在首次使用后就被丟棄,只有14%的塑料包裝能夠被回收利用。通過再利用原則改善塑料利用方式,將大幅降低碳排放。研究顯示,如果全球塑料使用增長的趨勢繼續擴大,由塑料導致的碳排放將在2050年達到全球碳預算的15%。而通過實施循環利用和需求管理、應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由塑料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在2050年有望保持在2015年的水平。除工業生產外,食物系統也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將“賣相不佳”的水果和蔬菜進行簡易加工制成罐裝食品或涂抹醬,以及對臨期產品打折促銷,都能延長食品生命周期,有效避免食物浪費,到2050年每年可以減少14億噸碳排放。

提升材料再循環利用率、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對于資源節約和碳減排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再制造機械能夠對新機械實現置換,有效減少碳排放。以模塊化、重復使用、再制造為目的的措施能夠有效提高再制造產業的利用效率,到2050年僅車輛再制造領域每年就能減少3800萬噸碳排放。產品的梯次利用對于解決再制造業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也具有重要價值。以動力電池為例,將新能源汽車的退役電池直接進行資源化處理,將造成巨大浪費。報廢的動力電池經過檢車和重組,可對其中的鉛酸電池進行置換,在保障安全可控的基礎上,將置換后的電池應用于通信基站、低速電動車等儲能領域。

循環利用資源,減少固廢的資源化原則

資源化原則通過推進廢棄物綜合利用,實現對原生資源的節約和替代,從而可以減少由原生資源開采、冶煉、加工等環節產生的碳排放。以有色金屬產業為例,再生有色金屬資源的利用可以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再生銅、再生鋁、再生鉛生產的能耗相比于原生銅、原生鋁、原生鉛生產能耗可以分別降低1054千克標煤/噸、3443千克標煤/噸、659千克標煤/噸。2018年,全球鋁產業共排放11億噸CO2,其中產量占2/3的原生鋁生產貢獻了95%碳排放,而產量約1/3的再生鋁生產僅貢獻了5%。在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需進一步擴大再生鋁產量以完成2050年生產每噸鋁的碳排放減少75%的目標。關鍵礦產資源的回收利用和資源化對于實現碳中和也具有重要價值。提高關鍵礦產資源的回收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可以減少對原生資源的依賴,有效支撐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術的推廣。在農業領域,通過再生農業實踐可以減少碳密集生產要素的投入,增加土壤固碳能力。

循環經濟的資源化還可以有效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進而減少儲存、運輸、處理固廢過程中的碳排放。研究表明,用回收的混凝土細粉代替新水泥,使用廢玻璃、粉煤灰作為替代材料,能夠減少水泥生產工藝中的碳排放。此外,對再生水生產中的廢物進行處理,如回收利用焚燒污泥所排放的甲烷氣體、將污泥焚燒灰分中的磷元素制成磷肥,能進一步降低再生水生命周期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提高再生水工藝中的資源化利用水平。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碳中和面臨的挑戰

我國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顯露。為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模式轉變,一些學者借鑒德國和日本的實踐開始向國內引入循環經濟的思想。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我國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理論、政策與實踐。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正式踏上發展循環經濟的新道路。2008年,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循環經濟促進法》,標志著我國循環經濟法治建設邁出堅實一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對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但同時也指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突出矛盾和問題。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當前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仍存在循環經濟治理體系不夠健全、循環產業及科技創新體系不夠成熟、社會共治體系缺失等關鍵問題。

尚未健全的循環經濟治理體系,掣肘減碳措施落地

當前,我國針對循環經濟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現有循環經濟立法、環境改革措施及相關政策缺乏協同聯動,尚未建立面向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循環經濟治理體系。 我國尚未構建依托循環經濟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具體路徑,尚未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標的中長期循環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到的“五大工程”和“六大行動”涉及多個主管部門,各部門、各層級的責任分工、統籌協調仍有待明確。 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存在顯著的階梯式區域失衡,各地區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亟待建立涵蓋省、市、縣級層面,統籌循環經濟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路線圖和行動方案。盡管我國2009年起正式實施《循環經濟促進法》,但該法僅對循環經濟發展做了原則性規范。與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沒有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另外,除《節約能源法》外,我國能夠保障碳中和目標順利實現的配套法律和制度并不完善。包括“應對氣候變化法”“資源利用法”在內的一系列循環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建立。 

不夠成熟的循環產業及科技創新體系,難以支撐碳中和目標實現

近年來,盡管我國循環經濟產業及科技創新體系已經取得了較大發展,但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難以支撐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 我國循環經濟產業規模較小、產業發展水平較低。貫穿全產業鏈的生產與消費規范尚未形成,涵蓋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的循環經濟網絡不夠暢通。例如,我國食物浪費現象嚴重,農業供應鏈效率較低。適應碳中和需求的再生鋁、再生銅等產業的行業占比仍然偏低,距離《“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的2025年實現相關產量增長55%、23%的目標仍有巨大差距。再制造產品的認證與推廣應用不足,高端再制造業發展緩慢,缺乏全面推進循環經濟、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支撐能力。廢品回收行業處于從“線下”向“線上+線下”轉型的階段,“互聯網+廢品回收”的數字化模式還未推廣,固體廢棄物回收、拆解、處理的產業鏈不完善;而且家族式及老鄉式非正規回收企業擠占了正規回收企業的業務空間,導致再利用資源化水平較低。 我國企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尚未形成。打造循環經濟配套設施,健全企業循環經濟管理體系,會在初期增加生產運營成本。由于缺乏資金和政策支持,許多企業缺乏對循環經濟相關技術研發與應用的積極性。覆蓋生態設計、綠色材料投入、綠色包裝、廢舊物綠色回收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不足,配套生產、回收、處理的環保設施不完備,阻礙了相關產業的低碳轉型。 我國循環經濟與低碳發展的創新能力仍有待提升,對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的機制創新、模式創新、產品創新關注不足。動力電池等廢舊物智能化與精細化拆解、稀有金屬的深度化分選、垃圾能源化(WtE)和塑料廢紙燃料化(RPF)等顛覆性、戰略性技術創新進展較為緩慢。

緩慢成長的循環型社會,不利于低碳理念的全方位普及

當前,我國尚未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循環經濟治理體系,社會力量參與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的積極性不高。 由于缺乏引導,公眾的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尚未形成,普遍存在快買快扔的“拋棄型”消費行為。除大量使用一次性產品外,手機等電子產品的過快更新換代也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加劇了固體廢棄物的產生。公眾對于資源節約、垃圾分類等行為仍然缺乏積極性:“限塑令”、綠色出行等政策實施效果不如預期;許多社區存在垃圾分類不嚴格、投放站點臟亂、垃圾混收混運等問題。 相比于歐美國家,我國居民閑置商品的流通度較低。二手市場的規范化程度不足,定價、交易、售后等全流程的標準化、規范化有待提升。盡管“互聯網+二手”模式依托“90后”“00后”等年輕消費群體發展迅速,但更廣大公眾對二手交易的參與度較低,以社區為主體的集中規范的線下“跳蚤市場”不夠普遍。 我國企業環保信息披露仍處于較低水平,無法滿足構建循環經濟的信息共享需求。當前,我國仍未構建全國層面的信息共享平臺,導致企業環保信息共享不充分,社會組織和公眾難以參與到對企業減排行為、政府環保治理的監督中來??蒲袌F體、環保組織缺乏宣傳組織能力和資源,未能引導公眾廣泛參與環境治理。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和對策建議

綜上所述,循環經濟“3R”原則對實現碳中和具有重要價值,目前已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實踐和應用。當前,歐盟等發達經濟體都已經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循環經濟取得了顯著成績,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都頗有成效。在實現碳中和目標背景下,我國必須著力解決循環經濟發展仍存在的諸多問題和挑戰,從構建循環經濟治理體系、建立循環產業與科技創新體系、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社會等方面穩步推進面向碳中和目標的循環經濟機制、政策、模式、技術和產品創新,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支撐和保障。

構建面向碳中和目標的循環經濟治理體系

應厘清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的內涵及其關系,明確循環經濟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路徑,加強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的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構建面向碳中和目標的循環經濟治理體系。 加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循環經濟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統籌協調和監督管理,推動各部門間緊密合作,實現循環經濟與碳中和各項工作的緊密銜接。 分類制定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面向碳中和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相關主體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階段目標、實施路線和行動方案,對循環經濟相關產業和企業設定具體的碳減排目標,保證循環經濟發展與碳中和行動的協同推進。引導地方政府靈活運用財稅政策和產業政策支持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能源高效利用和資源循環利用。面向實現碳中和目標,適時修訂完善《循環經濟促進法》《節約能源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現行法律法規,加快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法”和“應對氣候變化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進一步完善適應碳中和的循環經濟法治體系。 參考循環經濟產業園、“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等工作經驗,基于“3R”原則在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探索開展面向碳中和目標的循環經濟發展試點工作,創新體制機制,努力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經驗和模式。

建立面向碳中和目標的循環產業與科技創新體系

完善的產業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是發展循環經濟與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應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與科技創新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撐。 構建面向碳中和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生產、流通和消費體系。對相關循環經濟行業和企業給予更多扶持,統籌推進相關行業和企業全產業鏈綠色生產改造,推行產品生態設計,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低碳,提高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綠色低碳循環水平。 構建面向碳中和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進一步減少我國食品供應鏈存在的浪費。延長農產品使用周期,提高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促進循環農業發展。通過改善食品儲存方式、加強物流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食品物流配送體系、補齊食品加工和包裝基礎設施短板來優化食品儲存、運輸和加工過程。 在擴大內需的基礎上加強我國產品的國內流通與循環,為資源回收型企業的發展提供原料支持與市場支持。完善廢舊物資回收利用體系,加強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廢金屬、廢玻璃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提高再生資源和關鍵礦產資源的回收利用水平,支持再生金屬、再生水等循環再生產業的發展。 實施綠色低碳循環技術創新技術攻關行動。將循環經濟和碳中和戰略技術納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設立相關科研專項推動關鍵金屬等稀有資源高效利用、動力電池等新型廢舊物回收拆解、再生農業在內的循環低碳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深度融合。協同培養循環經濟與碳中和領域的創新人才,建設綠色低碳循環技術創新項目孵化器和協同創新創業平臺,推動綠色低碳循環技術轉移和創新成果轉化。

打造面向碳中和目標的綠色低碳循環社會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需要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多元治理體系。通過激活全社會協力共建的活力,將循環經濟和碳中和發展的各項重點工作落到實處。 重視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營造發展循環經濟的良好社會氛圍。夯實循環經濟理念,傳播普及“3R”理念和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知識;培育綠色低碳意識,鼓勵公眾減少塑料等一次性制品使用,培養可持續飲食習慣,增強垃圾分類意識,選擇綠色出行方式,購買綠色產品,推動公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加快向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轉變。 在全國范圍內構建共享循環交通體系。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打造以智能公共交通為紐帶的城市交通網絡,全面提升公共交通系統的運行效率,扶持共享單車企業的發展,進一步滿足居民的多樣化出行需求,降低城市出行碳排放。 要規范發展我國二手市場。打造“線上+線下”的二手流通平臺,構建完善的“互聯網+二手”模式。完善社區綠色低碳循環的運營管理模式,建設集中規范的“跳蚤市場”,促進家庭閑置物品交易與流通,提高產品再利用水平。 加強綠色低碳循環社區建設。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社區試點,完善社區綠色低碳循環的運營管理模式,開展社區循環低碳發展模式創新和體制創新。 結合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面向碳中和的循環經濟產業環保信息共享和監督平臺。實現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間環境信息的共享和互動。充分保障公眾對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及重點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調動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綠色低碳循環治理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造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協力共建的綠色低碳循環社會。


(作者:魏文棟,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綠色增長聯合研究院;陳竹君,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耿涌,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綠色增長聯合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蔡聞秋,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綠色增長聯合研究院;劉瀚斌,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