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圈保護區開展了大量可持續發展實踐
改善保護區與周邊社區關系推動可持續發展
人與生物圈計劃強調保護的同時也強調發展,明確提出了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的觀點,并要求將生物圈保護區建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場所。該計劃明確提出政府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中的作用及當地生產者和決策者參與的重要性,要求在制定《生物圈保護區管理計劃》時就利益相關方對如何參與決策管理、如何從生物圈保護區建設中受益作出分析。重視與周邊社區的關系、推動保護區-社區共建共發展也成為生物圈保護區有別于我國自然保護區的最鮮明特點之一。
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我國生物圈保護區通過聘請周邊社區居民擔任生態護林員、引導周邊居民開發特色生態產品和發展林下替代經濟等舉措讓周邊社區參與保護區管理,同時借助保護區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提高經濟收入,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例如,云南高黎貢山是目前中國鳥類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高黎貢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百花嶺村自?2010?年探索修建了該村第一個觀鳥塘以發展觀鳥經濟,隨后逐步發展到了目前?47?個觀鳥塘;除觀鳥門票帶來的收益外,還帶動了民宿客棧、農家樂等鄉村旅游活動。由于這些活動每年為百花嶺村帶來數百萬元經濟收入,極大地改善了當地村民生活水平,周邊居民保護生態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明顯提高。為了推動可持續發展,村民們還自發成立了觀鳥理事會,統一服務標準,避免惡性競爭;并且自?2016?年起每年組織一次的“觀鳥節”,該節已成為高黎貢山的“生態名片”。
倡導規范化生態旅游推動可持續發展
自然保護區具有支撐發展旅游事業的有利條件。?20?世紀?90?年代,生態旅游在我國自然保護區日漸興起,但作為新事物也面臨風險和爭議。比如,業界普遍關心,在缺乏完善的管理體制和措施保障的情形下,隨著游客數量的增加,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將面臨新的威脅——可能不但無法帶動保護區的發展,還會造成自然資源的破壞。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立后即組織了多期生態旅游研討會和培訓班,并與國內外高校合作開展生態旅游實例研究。
基于國內外相關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MAB?于1998?年提出了有關國內生物圈保護區生態旅游發展的政策和技術指導。受此指引,九寨溝、長白山、梵凈山等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生態旅游發展勢頭良好,支撐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國內外已產生了一定的引領示范效應。2011?年,中國?MAB?又結合新形勢,指導生物圈保護區發布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生態旅游荔波宣言》,提出了生態旅游四大原則:環境和生態保護優先;尊重和保護文化多樣性;實施生態教育;鼓勵社區參與,保護地方民眾利益。這些原則成為生物圈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