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國際評估的回顧與展望

發布時間:2021-01-07 14:09:15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徐芳、周長海  |  責任編輯:張蔚藍
關鍵詞: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國際評估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加速演進,科技和經濟競爭日益加劇。我國科技創新正處于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關鍵時期,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國際并跑”“領跑階段。科技評價是科技創新爬坡邁坎的強大推進器,是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的必備工具箱。如何更好地發揮科技評價作用,推動科技創新向更高水平發展,是科技評價政策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國家發布了一系列科技評價改革的政策文件,其中導向之一是引入國際同行的力量,探索開展國際評估。2018??1?月,《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提出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主要評價研究的原創性和學術貢獻,探索長周期評價和國際同行評價;同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提出推行同行評價,引入國際評價。但是目前,我國國際評估方法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一些關鍵問題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如:國際評估的必要性何在?可行性如何?國際評估的內容、專家選擇、程序等如何設計?如何用好國際評估結果? 

作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先鋒,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早在?2004?年就嘗試對所屬研究所開展國際評估。2012?年以來,中科院進一步擴大了研究所國際評估的范圍,并在其“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探索了對中科院卓越創新中心的國際評估。本文在回顧中科院研究所國際評估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對國際評估的若干重要環節進行總結,重點對國際評估的一些關鍵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為不斷深化對國際評估的認識提供參考,為指導和優化我國國際評估的實踐提供借鑒。

 

需要指出的是,中科院的研究所在領域方向布局、科研團隊績效、職稱晉升等諸多方面也開展了廣泛的國際評估;同時,中科院在重要獎項評審、重要項目立項和驗收等方面也采用了國際評估。而本文中所指中科院研究所國際評估,僅限于中科院層面對研究所開展的國際評估,而且特指國際專家到現場對研究所進行的整體評估;不涉及項目、人才等其他類型國際評估,也不涉及研究所內部自己組織開展諸如科研團隊績效、職稱晉升等方面的國際評估。

 

中科院研究所國際評估的主要實踐

中科院在國內率先探索機構層面的國際評估,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知識創新工程二期時的研究所國際評估試點。在“十二五”時期,作為重大成果產出導向的研究所評價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國際專家診斷評估在研究所評估中進行了大規模的推行。在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依托研究所建設的卓越創新中心的籌建工作驗收評估也參考了研究所國際評估的經驗。

 

2004?年:中科院研究所國際評估試點。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初期的研究所評估中,定量評價發揮了主導作用,而且評估結果與資源配置緊密掛鉤,從而給研究所造成較大壓力,并由此引發中科院內部針對研究所評估方法展開了很多討論。隨后,中科院在研究所評估上嘗試與探索了多種方法,包括重大創新貢獻評價,以及研究所國際評估試點。2004?年,中科院選擇了理論物理研究所、計算技術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4?家研究所開展國際評估試點。以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國際評估為例,7?位國際一流專家在研究所集中召開?3?天會議,對其學術水平、發展潛力、機制改革、學術活動和交流措施,以及研究人員的水平進行了“診斷性”的評估。然而,中科院當時仍然處于知識創新工程改革階段,研究所的評估理念仍然以保持競爭激勵機制為主,因此在之后的研究所評估中沒有繼續實施和推廣國際評估,而是采用了其他評估方法。

 

20122014?年:研究所“一三五”國際專家診斷評估。由于知識創新工程極大地提升了中科院的創新能力,新時期中科院的戰略目標關鍵在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作出重大創新貢獻,形成一批重大成果產出。為此,中科院推動所屬研究所制定了以重大成果產出為核心的“一三五”規劃。同時,中科院該時期在對研究所管理理念上也有調整,試圖給予研究所更多的自由發展空間,即“規劃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體現在研究所評估上,就是減少競爭性排名(或分檔)評價,更多采用定性評議,并由此構建了“兩個環節一個基礎”的研究所評價體系。其中,兩個環節分別是專家診斷評估和驗收評估,定量數據則作為關鍵指標發揮監測作用,為兩個環節提供支撐。基礎研究領域的專家診斷評估采用國際評估。20122014?年,共有?193?位國際專家對?33?家基礎研究領域的中科院研究所開展了國際評估,重點對重大成果的進展情況、人才隊伍水平,以及研究所的國內外地位、核心競爭力和學科布局形成診斷意見,以幫助研究所強化優勢、彌補不足。一開始,中科院內部對國際專家診斷評估還有遲疑,主要擔心因中科院研究所通常規模較大、科研活動類型復雜,加之國情不同等原因,難以找到合適的專家開展國際評估。實踐表明,國際專家診斷評估效果不錯,對研究所發展、研究水平和影響力提升及科學文化提升等諸多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6?年以來:中科院卓越創新中心國際評估。2014?年中科院啟動以建設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4?類新型機構為核心的率先行動計劃。其中,建設卓越創新中心旨在樹標桿、促跨越、聚人才,在一些重要領域樹立中國科技創新旗幟,率先實現重大突破,匯聚優秀人才團隊,建設形成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由于卓越創新中心對標國際一流機構,加上中科院在“十二五”時期國際專家診斷評估中已經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卓越創新中心的籌建工作驗收評估理所當然地采用了國際評估。在?2017??8?個籌建期滿的中科院卓越創新中心籌建工作驗收評估中,國際專家重點考察了卓越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重大成果產出情況和人才隊伍水平。從本質上看,對卓越創新中心籌建工作驗收評估采用國際評估是建設卓越創新中心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所國際評估的延續和擴展,兩者在理念上是一致的。

 

研究所國際評估若干重要環節分析

從知識創新工程初期的國際評估試點,到“十二五”時期“一三五”國際專家診斷評估的推廣,再拓展到“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卓越創新中心籌建工作的驗收評估,中科院在研究所國際評估上形成了一套方法。以下,將以“十二五”國際專家診斷評估為主要案例,結合?2004?年中科院研究所國際評估試點和?2016?年以來中科院卓越創新中心籌建工作驗收評估中國際評估的相關實踐經驗,聚焦研究所國際評估中的若干重要環節進行分析。

 

評價對象與內容選擇 


通過?2004?年試點,中科院對國際評估“能評什么”和“不能評什么”有了初步認識和判斷,即國際評估可以有效評價研究所、科研成果或學術骨干基礎研究的水平,但難以有效評價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所管理的水平。在此基礎上,結合國情、院情,在“十二五”國際專家診斷評估中,中科院確定了“能國際評估的盡量國際評估”的原則,并進而確定了國際評估的內容,包括研究所整體、領域方向或團隊,以及科研骨干(在生物類研究所的評估中還包含對青年科研人員的評估)。

 

在對研究所的評估上,重點考察?4?個方面: 圍繞一個定位的整體學科布局、特色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三個重大突破的進展情況、質量和影響; 五個重點培育方向的發展態勢,及其在國內外同領域的地位、水平和影響; 投入產出、體制機制、人才隊伍和研究生培養、條件平臺、創新文化,以及重要決策民主化和規范化等情況。

 

在對領域方向或團隊的評估上,重點判斷該領域方向的研究水平和國內外地位、研究意義,以及滿足需要的情況、團隊中人才隊伍和技術支撐情況及重點工作的情況。

 

在對科研骨干的評估上,由專家根據科研骨干書面材料、現場學術報告等情況,對其工作進行評議。

 

從實踐看,在基礎交叉前沿、生命健康、資源環境、大科學裝置等領域,具有一定領先優勢的中科院研究所都開展了國際評估。

 

評估專家的遴選與構成


國際專家在一三五診斷評估中發揮著主導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國際專家質量決定了國際評估的質量和效果,這對國際專家的遴選與專家組構成提出了要求。中科院借鑒了德國馬普學會研究所評估等國際經驗并結合學科領域特色,確定了國際專家遴選和構成原則。一般來說,中科院研究所國際評估專家組由領域專家和同行專家或用戶專家構成,有?89?位專家,其中包括?12?能夠進行跨領域方向評估的專家(即領域專家),并且每個被評的重點領域方向至少有?1?位同行專家或用戶專家。參與國際評估的專家要有開闊的視野,公正敢言,具有一定的評估經驗,同時與研究所沒有利益關系。各類專家的遴選參考標準如表?1?所示。特別要指出的是,促使國際專家對中國科技體制和科研管理有一定的了解,是國際評估“接地氣”的一個重要因素。在?2017?年中科院卓越創新中心籌建工作國際評估中,在專家成員中設置了?12?位華裔專家,他們在幫助國際專家了解中國國情中有效地發揮了“橋梁”作用。

評議過程與方法

 

一般來說,現場評估會議需耗時?2?天。在借鑒國際科研機構評估實踐基礎上,研究所國際評估一般包括?4?主要環節:專家組預備會議。由中科院管理部門重點介紹評估的主要目的和要求,發放專家聘書。專家組組長在明確評估需求和任務后,組織專家組內部會議、討論并分配評估任務。研究所報告。包括研究所整體匯報,如研究所的定位、一三五規劃的總體部署與進展情況、存在的問題、未來發展思路等,重點領域進展情況;以及重點領域主要項目負責人(原則上不超過?5?個)匯報研究進展與存在問題等。座談與參觀。評估專家組分為?2?組,分別與科研人員代表和管理人員開展面對面交流,并參觀研究所重要基礎設施和平臺(適用于部分研究所)。形成評估意見并反饋。專家組召開內部討論會議,集中討論評估意見并形成專家組初步評議要點與意見,隨后在現場向中科院管理部門和研究所交流專家組評議意見。

 

評估支撐材料

 

為支撐國際專家做好診斷評估工作,同時也使中科院管理部門和參評研究所明確各自的職責和任務,中科院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形成了國際專家診斷評估的內容、方法、操作程序等方面的規范,并提出了一整套評估支撐材料示例和模板,包括:研究所一三五專家診斷評估工作介紹、專家評議表、研究所數據報告、研究所狀態報告、現場評估會議手冊。研究所狀態報告,既是對研究所十二五時期各方面工作的系統總結,也包含了對未來重點領域方向研究工作的思考,有助于國際專家對研究所形成全面系統的了解。主要包括?3?部分內容:研究所整體情況簡介、研究所管理及舉措、研究所重點領域方向介紹。研究所數據報告,涉及了“十二五”時期反映研究所整體情況和發展態勢的關鍵數據和指標,包括科研經費、科技人員、承擔重大任務情況、重大科技產出、交流合作等內容。作為重大成果產出導向評價體系中的關鍵監測指標,其為國際專家評估提供參考。現場評估手冊,對評估程序和主要環節做了細化和分工,有助于國際專家、管理部門、被評研究所明確各自的職責和任務,共同做好一三五國際專家診斷評估工作。

 

評議報告與反饋

 

一般來說,國際評估報告以定性表述為主,側重對研究所的地位和影響力、學科方向布局、重大成果產出情況、人才隊伍水平等方面提出診斷意見,并就其與國際同類機構相比存在的問題和差距等,提出未來發展建議。為更好發揮國際評估的作用,中科院建立了多渠道、多形式的評估報告反饋機制。在評估現場,專家組向研究所領導班子和院機關領導反饋初步評估意見。在有些研究所現場評估中,專家組也曾提出向中科院機關領導單獨反饋評估意見。在現場評估結束的?1?個月后,專家組完成正式的專家組評估報告并反饋至中科院管理部門。個別專家會通過郵件或其他方式,針對某一方面內容單獨起草個人評估報告,一并返回至中科院管理部門。中科院研究所會根據國際專家評估報告中提出的意見建議提出落實改進方案,并報管理部門備案。

 

國際評估的效果和影響

 

中科院研究所評估中采用的國際評估方法,與德國馬普學會研究所評估大體相似。對于中科院來說,國際評估的效果和影響可以從多方面進行總結,以“一三五”國際專家診斷評估為例,具體體現在?3?個方面。

 

推動中科院研究所更加明確自身定位和戰略發展目標。總體上看,“一三五”理念得到了多位國際專家的認可,有國際專家表示考慮將其納入所在機構的評估體系中。在現場評估中,國際專家也都認同研究所的定位和“一三五”規劃,認為多數研究所具有綜合優勢和獨特性,但同時也對個別研究所的定位和學科領域布局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例如,中科院某研究所?A?在規劃中提出的重大突破之一是納米生物器件。國際評估專家組認為這是一種能力建設,不是科學意義上的重大突破,建議改為下一代生物技術。再如,中科院某研究所?B?國際評估專家組建議該研究所提出的重點學科領域之一——對氣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應包括燃料燃燒過程中發生的基本過程的研究應拓展到“上述基礎研究領域與膜處理、污泥脫水等技術結合等方面 

 

推動了追求卓越科研文化的形成。在現場評估中,中科院研究所重點學科帶頭人向國際專家匯報了自己的研究工作,通過專家一一點評和提問,有利于促進科研人員深入思考如何走向卓越科研。例如,研究所人員在匯報時習慣于強調論文、獲得的獎勵等數量,專家們則提出要聚焦研究問題,應注重講scientific story(科學故事),建議要更關注研究質量而不是量化的數據。在與科研骨干座談時,專家們也引導科研人員更多關注研究工作的挑戰和問題。專家通過詢問研究人員是否了解本領域的佼佼者、競爭者及其研究內容;通過詢問研究者對自身競爭優勢的判斷等信息來判斷研究人員的研究現狀和水平,這也促使研究人員開闊視野,深入思考,了解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國際專家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也給科研人員都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例如: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評估專家組在組長的領導下,利用休息時間甚至減少吃飯時間,討論評估意見到晚上?12?點;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評估專家為了給出準確的判斷和意見,還專門提出回國查閱材料后再填寫評議意見。

 

提供了向國際科技界展示的平臺,推動了中科院研究所的國際化交流和合作。在對中科院研究所進行診斷評估的同時,國際評估也為其提供了一個全面展現和宣傳的機會,推動其邁向國際前沿,拓展了國際合作的渠道。例如,中科院沈陽生態研究所的領導提了道:這是沈陽生態所歷史上第一次國際專家評估,對沈陽生態所而言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也是研究所走向國際的重要一步。在對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機構的評估中,國際專家提到某些領域最好的研究團隊,并主動提出可以幫助聯系,以促進交流合作。參加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評估的一位法國專家介紹到,日本提出諾貝爾獎計劃后,專門派人到法國宣傳日本的科學成果和科學家,以便讓國際學術界了解和認可其學術成就。他認為中國科技已經到了這個階段,需要加強與國際科技界的聯系,加強相互了解與溝通。 

 

結論與展望

 

結論

 

國際評估是檢驗國際研究水平的重要方式,對于優勢科研力量來說尤其重要。從國際上看,國際評估是國際上知名科研機構開展科技評估的通用模式。對于我國來說,現階段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和實力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特別是在部分優勢機構、優勢學科領域和優秀科研人員已經進入了國際一流序列。無論是從提升研究水平和影響力,還是從與世界科技前沿保持同步角度看,對于這批優勢機構、優勢學科領域和優秀科研人員而言,國際評估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只有經歷過國際高水平同行和國際標準的檢驗,才是真正意義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明確國際評估的適用范圍和使用條件,是國際評估可行的重要前提。國際評估遭受質疑的一大原因在于國際評估的可行性。國內很多研究單位通常承擔著多樣化且處于創新鏈不同階段的工作,即使是國內的專家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了解其整體情況,對于國際專家來說難度則更大。如果國際專家無法出具針對性的評估意見,那國際評估也就失去了意義。這一擔憂在中科院開展研究所國際評估初期也同樣存在過。但是,回顧中科院研究所國際評估的發展歷程,從?2004?年開始試點,到“十二五”時期在基礎領域?33?個研究所的大規模推行,再到“率先行動”計劃時期卓越創新中心籌建工作驗收評估,國際評估在方法上實現了對研究所、成果、人才等多個維度的評估,滿足了水平判斷、問題診斷和驗收評估等不同管理需求。中科院的實踐證實了研究所國際評估在中國是可行的,前提是要明確國際評估的適用范圍和使用條件。

 

如何用好國際評估結果,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與改進。從國際慣例看,國際專家更善于給出價值判斷和定性建議,擅長提供較為客觀的評價結論和具體的定性意見,以幫助被評估對象未來更好的發展,但不善于做選擇性判斷和定量評價。從國內管理實踐要求看,更多希望通過國際專家的國際視野和專業知識,對科研工作或人才隊伍的質量水平、國內外地位和影響力等進行打分或定檔的選擇性判斷,以便支撐管理決策。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找好結合點,促使國際評估達到更好的效果,仍需進一步的探索與改進。在中科院實踐中,國際專家中的華裔專家參與了最后評估意見的形成,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溝通協調作用。

 

展望

 

當前,國際科技和經濟競爭日益加劇,國內經濟社會也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國內外的新形勢都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需求、新挑戰。在這過程中,科技國際交流合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還要堅持繼續開展國際評估?本文認為,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我隔絕,要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開拓國際合作的新途徑、新渠道。而國際評估可以在促進我國科技發展、促進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由此,結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基于中科院的國際評估實踐,對未來開展國際評估提出?3?點建議。要探索建立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國際評估方法及規范化、標準化的國際評估實踐指南,既充分利用國際評估的優勢和長處,又要實現國際評估方法的“本土化”和“接地氣”。重視發揮國際評估的作用,既為研究方向發展、科研質量提升、科技布局優化等提供參考借鑒,同時也推動建立平等交流、客觀評價、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的科研氛圍和學術環境。鼓勵有基礎、有條件的科研機構和高校,結合本領域科研工作特點和本單位科研管理的需要,積極組織開展國際評估,探索有益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作者:芳,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周長海,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