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和功能區劃助力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發布時間:2020-06-28 16:23:25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白永飛 等  |  責任編輯:張蔚藍
關鍵詞: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生態功能分區,生態屏障

實施北方草地生態功能區劃的保障措施

實施北方草地生態功能區劃對堅持生態優先,科學配置草地的生態功能和生產功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構建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實現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們提出了實施北方草地生態功能區劃的?8?項保障措施。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科學布局國土生態安全空間。基于各生態功能區的主體功能和生態敏感性,確定生態保護紅線,推進和優化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完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空間布局,科學配置草地的生態功能,是實施北方草地生態功能區劃、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的重要舉措。同時,加強北方草地生態功能區劃實施同《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的銜接,從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出發,科學布局北方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目前,我國草地生產功能研究基礎較好,但生態功能研究基礎薄弱,應依托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網絡,加強重要草地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研究,以及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和試驗示范模式研發工作,為實施《總體規劃》提供科技支撐。

統籌生態和生產用水比例,創新畜牧業發展模式。水分是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服務的關鍵驅動因子。因此,基于水資源承載力及其空間分異和動態變化,統籌和優化生態、生產、生活等用水比例是維持和提升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包括初級生產力、碳固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育、防風固沙、土壤保持等)的重要抓手,也是科學配置其生態功能和生產功能的重要基礎。在濕潤半濕潤草原區、農牧交錯區及部分綠洲區,根據水資源的承載力,利用部分進行輪作和休閑的耕地,發展適度規模的高效人工草地和營養體農業,從而提升飼草和飼料的生產力水平,減少畜牧業對天然草地的過度依賴,創新畜牧業發展模式,是加速退化草地恢復的有效途徑。

緩解牧區草-畜矛盾,提升草地生態功能。超載過牧是當前北方草地面臨的突出問題,也是導致草地大面積退化的重要原因。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根據草地的退化程度和利用狀況,因地制宜地采取禁牧、休牧、減牧、輪牧及打草場輪刈休閑等草地管理措施和技術,從根本上減輕長期過度利用對草地的壓力。這是緩解牧區草-畜矛盾,加速退化生態系統自然恢復和自我修復,提升其生態功能的重要抓手。例如,內蒙古自治區從?2001?年開始探索春季休牧,即每年在牧草返青期的?4—5?月進行為期?30—60?天的休牧,加速退化草地的恢復。該項措施已在內蒙古、青海、西藏等省份大面積推廣。一些長期堅持春季休牧措施的地區,其草地退化狀況已明顯好轉。2020?年,黑龍江省決定對全省?17?個縣(市、區)的草地集中連片進行每年為期?7?個月(4?月?15?日—11?月?15?日)的禁牧,進一步探索禁牧對草原生態修復的作用,推動畜牧業轉型發展。

根據草地退化程度和特點制定科學的修復策略。我國北方草地的大面積退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歷了?50?多年的演變和發展過程。其中,90%?左右的天然草地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嚴重退化草地占?60%?以上。因此,草地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應根據草地的退化程度和特點,因地制宜制定科學的修復措施。特別是對于重度退化草地,由于生態系統結構嚴重退化、功能嚴重喪失,其生態修復需要經過?3?個關鍵階段,即植被建植、結構優化和功能提升(圖?5)。①植被建植階段。需要解決的關鍵科技問題是如何構建以先鋒植物為主的植物群落,實現由“黃(裸地或沙地)變綠”或由“黑(黑土灘)變綠”的目標,該階段需要采用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修復技術。②結構優化階段。需要解決的關鍵科技問題是如何通過免耕補播鄉土優勢物種等措施,使原生群落的優勢物種及其多度顯著增加,先鋒植物的多度逐漸減少,植物群落結構得到優化。③功能提升階段。其科技目標是植物、土壤和土壤生物群落結構進一步優化,基本實現近自然恢復,其生態系統功能和穩定性顯著提升。實現這?3?個關鍵階段的修復目標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特別是土壤和土壤生物群落的恢復。因此,重度退化草地的生態修復工程,應根據這?3?個關鍵階段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技術措施、修復目標和草地管理措施。例如,在植被建植階段需要禁牧,在結構優化階段只能輕度利用,而在功能提升階段可以合理利用。

提升飼草收獲與加工的科技水平。我國草原牧區植物生長季較短,冬季漫長,風雪災害頻發,繁殖母畜的安全越冬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秋季收獲的干草儲備。目前,我國草原牧區飼草收獲、打捆、加工和貯藏技術落后,同畜牧業發達國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牧草收獲加工過程中由于干燥時間延長和葉片脫落引起的粗蛋白、維生素損失十分巨大,加上飼草儲備設施簡陋使干草品質進一步降低,不能滿足繁殖母畜對飼草的營養和能量需求,草原畜牧業難以擺脫粗放、落后的經營模式。因此,亟待大力推廣飼草收獲、壓扁、打捆、加工、貯藏等新裝備、新工藝和新技術,提升飼草收獲與加工的科技水平,實現飼草儲備“糧食化”。

實現牧民收入的多元化。探索適合我國草原牧區特點的家庭牧場、牧民協會、牧民合作社等規模化經營模式,創新和完善我國牧區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同時,適度發展生態旅游、民族文化、特色生物資源產業,實現牧民收入的多元化。

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提高補獎標準,延長獎補年限,增加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在牧民家庭收入中占比,實現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的“雙贏”。同時,建立嚴格的保護成效監測、檢查和考核機制,從根本上遏制超載過牧和草原大面積退化的勢頭。

發展教育事業,提升牧區文化生活水平。大力發展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牧區社會事業,不斷提高牧區人口素質、科學文化水平、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實現科技移民、教育移民和發展移民,有效降低生態環境脆弱區的人口壓力,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作者白永飛、趙玉金、王 揚 周楷玲,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

<  1  2  3  4  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