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生態扶貧中國模式 助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發布時間:2020-06-02 09:11:21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董戰峰  |  責任編輯:張蔚藍
關鍵詞:生態扶貧,中國,模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作者:董戰峰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9年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2020年要強化扶貧舉措落實,確保剩余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生態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五個一批”中重要一環,是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要在總結生態扶貧工作取得成就和模式經驗的基礎上,協同推進打好生態扶貧脫貧與污染防治攻堅戰役。

中國生態扶貧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

中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貧困地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統一,生態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貧困地區生態治理不斷加強。2016年以來,中西部22個省份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濕地保護與恢復、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等重大生態工程。全國新組建了2.1萬個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吸納120萬貧困人口參與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推動貧困地區同時打贏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兩場戰役,貧困地區林草植被面積持續增加,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不斷減少,森林覆蓋率平均增長超4個百分點。

提升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效益。生態扶貧工作推動了產業轉型和民生改善,增加貧困人口的經濟收入,從根本上促進貧困地區生產生活環境改善,使貧困地區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生態扶貧建立了長中短相結合的多元增收渠道,提高了貧困人口的補償、就業、財產等收入。截至2019年底,全國生態扶貧共帶動300萬貧困人口脫貧和增收,中西部22個省份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近100萬名,依托森林旅游實現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110萬人,實現戶均增收3500元。

推動地域特色生態產業健康發展。指導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木本油料、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種苗花卉等生態產業,加快推動生態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富民增收產業化道路。貧困地區呈現出新的發展局面,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游扶貧等較快發展,貧困地區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截至2019年底,建設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370家,2019年中西部22個省份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4.26萬億元。

在實踐中探索特色生態扶貧模式

中國積極實踐和探索生態扶貧模式,創新生態扶貧的思路和方法,形成了“生態產業扶貧模式”“生態旅游扶貧模式”“生態補償扶貧模式”“生態建設扶貧模式”“生態搬遷扶貧模式”“科技支撐扶貧模式”“綠色金融扶貧模式”等多種有效模式。

特色生態產業扶貧模式。針對地區的特點,發展生態高效農業、特色經濟林種植業等特色產業;利用貧困地區自然景觀保存完整,民族文化和人文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特色旅游產業;以“電商+農產品”等形式,鼓勵支持貧困地區電商企業和個人網點借助互聯網平臺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采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建立三位一體、資源互用、有機結合的現代產業化經營體系。把“生態保護+產業發展”作為扶貧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生態旅游扶貧模式。依托精品旅游線路和交通干線,發展餐飲、住宿型農家樂和生態、休閑型農莊;培育發展以“吃農家菜、住農家屋、學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主題的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大力培育生態養生旅游、中醫藥健康旅游等旅游新產品新業態,打造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生態補償扶貧模式。通過政府推動和市場參與,加大對生態脆弱地區生態補償的力度,明確轉移支付范圍,將符合條件的區域納入重點生態功能區重點補助范圍;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生態補償讓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增加對生態補償和環境保護的投入,在植樹造林項目、低產低效林改造資金支持和森林培育等方面,向貧困地區傾斜。

生態建設扶貧模式。結合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公益林補償、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及生態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挖掘生態建設與保護就業崗位,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為生態保護區的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提高貧困戶收入水平。

生態搬遷扶貧模式。主要以水源涵養林區、風沙及荒漠化威脅嚴重、生態環境脆弱、重要生態功能地域等區域為重點,通過推進生態移民范圍和補助力度,以及對處于地質災害頻發地區的貧困勞動力人口,積極探索實施和支持勞務移民,促進就業地落戶安家。

科技支撐扶貧模式。結合貧困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等復合系統,在環境脆弱地區加強科技支撐,積極運用適宜的成熟生態技術,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建立“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合作社+農戶”六位一體的股份合作經營機制,以及“專家團隊+先進適用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扶貧產業培育+創業主體培育”的服務鏈條,提高科技扶貧的可持續性。

綠色金融扶貧模式。貧困戶普遍存在融資需求多樣化、還貸能力低、融資擔保難的問題,綠色金融扶貧可以解決貧困戶融資困難的問題。不斷拓寬生態扶貧的資金渠道,通過國家引導資金、企業參與、個人投資以及社會募捐等多種形式壯大基金規模。探索出“政府引導金融、金融聚焦產業、產業反哺生態、生態精準扶貧”的金融支持生態扶貧模式,發揮綠色金融保障機制的作用。

協同推進打好生態扶貧脫貧與污染防治攻堅戰役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確保剩余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要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脫貧和環保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扶貧恰好把這兩項重點工作有效結合起來,要協同推進生態扶貧脫貧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實現脫貧攻堅與污染防治攻堅共贏。

加強生態扶貧,鞏固貧困地區生態優勢。要加大貧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監管力度,將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與精準扶貧、提高貧困人口收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生態保護與減貧脫貧雙贏。繼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支持退耕還草還林、濕地保護與恢復、水生態治理等生態工程建設,實現貧困地區自然生態資產保值增值。實施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扶貧工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資金、資源、項目等向特困地區和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切實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

深化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推動貧困地區綠色發展。要通過財政、金融等政策手段,積極探索推廣“兩山”轉化的路徑,利用良好生態環境匯聚經濟發展要素,夯實脫貧攻堅和污染防治攻堅基礎。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修復恢復力度,大力實施“藍天”“碧水”“凈土”“青山”等污染防治工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恢復和保護更多濕地、公園等綠色空間。鼓勵貧困地區開展“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支持貧困地區積極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模式新機制。深化多方合作聯動,落實各級生態環境保護部門定點扶貧和行業扶貧責任,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引導社會資源參與生態環保扶貧。

發展生態產業,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生態產業為重點,以生態扶貧人才為支撐,大力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推動貧困地區全面進步、全面發展。推進貧困地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為主攻方向,實現貧困地區農村環境明顯改善,為鄉村旅游創造更好條件。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