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凸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刻不容緩

發布時間:2020-02-21 16:19:44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陳雪峰 傅小蘭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社會心理服務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的一次大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調研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要全面加強社會面管控,要把心理干預等工作做到位,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此次疫情應對再次凸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們必須深刻分析、認真反思和著力解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基礎性、系統性問題,推動社會治理及應急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和法治化。

現狀與挑戰

個體和社會心理需要往往與生命安全、物質需要、利益訴求等交織在一起,不僅影響疫情防控和疫后重建,更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社會的文明先進程度,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的應急應對,更體現在心理層面的安全安心。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國家應急管理和社會治理中,必須重視心理建設。

疫情防控中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成效

與“非典”和汶川地震之后的心理服務工作相比,應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社會心理服務有了很大進步,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成效初顯。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于?2020?年?1?月?27?日下發《關于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的指導原則的通知》,2月2日下發《關于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的通知》,2?月?7?日下發《關于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心理援助熱線工作指南的通知》,指導各地有序開展疫情社會心理服務工作。

同時,我國心理學界也積極行動起來。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等學術組織第一時間發布倡議書,并于?2020?年?2?月?12?日聯合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網絡心理援助服務指南》。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迅速推出《抗疫心理援助的分級分階段處置》《疫情特殊時期網絡心理咨詢工作指南》《熱線心理咨詢倫理規范》《網絡心理咨詢倫理規范》等專業指南。心理學科研和教學機構,以及各地心理學相關學術組織和社會組織,都在通過心理熱線、在線心理咨詢、公益講座、科普文章等方式為抗疫一線提供心理服務和科學支撐。這些行動的力度和速度前所未有。

可以看到,黨的十九大以來,特別是?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和中央政法委等?10?部門啟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以來,前期的隊伍培育和經驗積累、近期的中央要求和部署正在發揮積極作用。

社會心理服務工作面臨的挑戰

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斷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挑戰也日益顯現,集中體現在?3?個方面。

相關法律不健全

目前,我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中尚無社會心理服務保障機制,只在《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提到,要對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傷亡人員、應急處置工作人員等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即只在應急預案中提到個體層面的心理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中,都未明確涉及心理相關的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中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應當包括心理援助的內容;發生突發事件后,應當按照應急預案的規定,組織開展心理援助工作。

應急管理中的心理服務不應局限于個體層面的心理援助。隨著社會基本矛盾發生變化,人民的心理需要日益豐富,民眾心理對應急管理和社會治理的影響日益凸顯。疫情防控中,民眾的社會心理在多個方面影響著防控工作。群體恐慌心理引發的搶購行為一度使得基本生活物資保障面臨嚴重困難,部分基層社區管控舉措不尊重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引發多起沖突事件。隨著時間推移,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群體,如喪親、工傷、失業群體等,可能引發尖銳的社會問題。我國現有應急管理體系中,人力資源保障、財力保障、物資保障、基本生活保障、醫療衛生保障、交通運輸保障、治安維護、人員防護、通信保障、公共設施及科技支撐等工作,絕大多數都與民眾心理密切相關。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應急管理體系,即“一案三制”(應急預案、應急體制、應急機制、應急法制)的基本模式日趨完善,但在應對疫情的應急管理中,尚未明確心理服務與各類應急保障工作的協同。國家應急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制修訂工作中應當尊重這一基本國情,考慮各類應急舉措的民眾心理影響,增加社會心理服務保障機制的內容。

管理體制不明確

目前,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管理體制尚不明確,尤其是心理服務行業管理不到位,在應急管理中無法做到及時、有序提供服務。2018?年?11?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國家信訪局、中國殘聯聯合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要求將試點工作作為推進平安中國、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各試點地區應建立健全由黨政負責同志任組長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有關部門參與,明確成員單位職責。國家層面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和中央政法委負責試點工作的總體協調。試點工作方案對村(社區)、高等院校和中小學、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醫療機構及社會心理服務專業機構提出具體工作指標,包括心理服務站點建設數量、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情況等。

試點啟動以來各地工作都在推進。大部分地區是由地區衛生健康部門牽頭,部分地區是由地區政法委牽頭,其他部門配合程度有強有弱,但普遍存在難以有效協同的情況。社會心理服務是一類特殊的公共服務,規范管理從業者是規范行業發展、保證服務質量的前提。社會心理服務需求按其剛性程度由強到弱,可以分為精神障礙患者的診療、心理行為問題人群的心理咨詢、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心理輔導。社會心理服務的提供者按專業領域的不同,可以分為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接受過心理學教育和培訓的各類心理服務工作者。前一類在醫療系統執業,管理規范。后兩類從業者情況復雜,亟待人社、民政、工商、衛生健康部門加強協同,根據專業資質對從業者及社會心理服務機構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并支持學會/協會進行行業自律和專業服務,在試點工作中探索可行的模式。只有實現常態下社會心理服務從業人員和行業的規范管理,才可能在應急管理中及時調動專業力量,實現“分層分類、精準服務”。

運行機制不暢通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在疫情防控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但也明顯暴露出應急協調運行機制方面的不足,在社會治理層面體現為一個核心問題:多元主體如何實現協商共治、共同提升治理能力。由此也凸顯出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對統籌管理、協同合作的重要性。政府部門、專業機構、社會力量、接受服務的個體和組織等多元主體之間需要有效溝通合作,并在黨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有序推進工作。以心理援助熱線為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地衛生健康、教育、民政、文明辦、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部門及心理學相關學會、協會等社會組織都在行動,已經支持建設了幾百條心理援助熱線,但缺少統一管理,存在重復建設、浪費資源的現象。各類熱線各行其是,專業性和服務能力參差不齊。衛生健康部門出臺的指導性意見不具備強制性,專業機構出臺的專業要求和倫理規范也只能靠心理服務工作者自覺去實施。民眾更是不清楚撥打哪條熱線能夠獲得高質量服務,而且熱線的服務質量也得不到有效評估。

社會心理服務是公共服務的組成部分,也需要供需匹配、精準供給。抗擊疫情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中,政府部門、心理學專業機構和社會力量提供的社會心理服務資源的形式相似,主要是心理援助熱線、網絡心理疏導、公益網絡講座、社會媒體采訪等。此外,近?2?周時間內有?10?多家出版社推出各類疫情心理自助手冊,內容大同小異。我國人口規模大,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有較大差異;此次疫情中,不同地域、不同人口學特點、受影響程度不同的人群對社會心理服務的需求也不同。短時間集聚起來的疫情應對社會心理服務資源,不僅需要有序、高效地提供給公眾,更需要針對性地提供給有需求的人群。應急管理中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實現各類信息的及時收集和共享,以及服務決策,實現心理服務需求與心理服務資源的精準對接,實現常態下的應急演練與應急中的穩態實施、緊密銜接,這也是亟待加強的工作。

國內外經驗與借鑒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基于我國國情和實踐逐步提出和形成的,是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與我國體制相適應的舉措,是覆蓋個體、組織、社會、文化各個層面的完整心理服務體系。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一個多層面的架構,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針對性的心理服務,既包括突發事件后對個體的心理危機干預和更為長期的心理援助,也包括常態生活中對個體的心理咨詢、對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學知識普及,以及更宏觀層面的社會心理疏導和社會心態塑造。

針對突發事件后的社會心理服務,有一些很好的國際經驗值得借鑒,特別是災難事件后的心理援助。歷經地震、臺風等自然災難,以及恐怖事件、戰爭等人為災難的沖擊,發達國家災難心理援助體系已日趨完善和成熟。很多發達國家為預防災害制定了相應的法規和法律,明確組織機構和服務內容,納入應急預案,建立國家級災難心理援助系統。

應急管理心理服務立法

發達國家在應急管理立法中,不僅明確規定心理援助工作,而且在應急管理的各項與心理有關的舉措中,充分考慮心理影響和心理服務。日本是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早在?1961?年就出臺了《災害對策基本法》,構建了較完整的防災減災法律體系,其中明確規定了心理援助在災后應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及實施策略。美國政府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后,對應急管理體系進行重構,發布《總統政策第?8?號指令》,形成以應急管理核心能力建設為導向的應急管理體系,確立了“全社會參與”的應急管理理念,出臺了一系列保障應急管理體系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文件。在核心能力指標中,有多項指標與個體和社會層面的心理建設直接相關,如溝通行為、協作行為、社區復原力、衛生和社會服務、遇難管理服務等?。

應急管理心理服務組織機構

應急管理中的心理服務與應急管理心理需求密切相關,不僅包括對直接受災人群的緊急心理危機干預,還包括對各類人群不同心理需求的針對性服務。不僅需要立法保障,還要明確應急管理心理援助的組織機構,以確保有效實施。美國與應急管理心理援助相關的管理部門主要是聯邦應急管理局、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和退伍軍人事務部。其中,心理援助由聯邦應急管理局總負責,并向總統直接負責。官方災難心理援助被列入聯邦緊急計劃(FRP),包括?12?項緊急支援功能。其中,災后心理服務屬于第?8?項功能“公共健康和醫療”,由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的公共健康服務系統牽頭主持。

應急管理心理服務隊伍建設

國際上普遍情況是政府作為應急管理主體,組織應急管理心理服務隊伍建設。一些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通過發布工作指南、開展國際合作、政府與非政府機構合作等方式,在專業隊伍和專業服務方面提供支援并進行監督和督導。

德國的專業化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建設很有特色,值得借鑒。德國的應急救援力量由三部分構成:政府消防部門、聯邦技術救援署下屬的技術救援協會和五大志愿者組織,即政府、專業協會、社會力量合作。三支救援力量針對德國常發災種進行明確分工,志愿者覆蓋應急管理的各個專業領域,其中包括心理服務。這支隊伍規模大、專業性強,網格化分布在德國的州、縣市、鄉鎮,反應迅速。德國出臺的《德國聯邦技術救援志愿者法》等法律,明確了志愿者在應急救援中的權利義務。德國《民事保護和災難救援法》等法律明確了各級政府是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建設的主導力量,明確了聯邦政府、州政府及社會捐助在志愿者隊伍建設中的經費投入模式;在應急救援時根據災害規模、波及范圍、危害程度等,通過統一的應急指揮平臺,對各級專業救援力量進行協調和調度。常態下,德國很重視對志愿者隊伍的專業培訓和后備隊伍建設。

我國尚無國家層面的專業心理援助隊伍。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的《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中,要求加強各級應急心理援助隊伍建設,但并沒有明確如何建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在汶川地震后牽頭組建了全國心理援助聯盟,探索了應急管理心理援助隊伍建設的模式,在組建隊伍和專業化、規范化培訓隊伍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在近年多次突發事件后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3?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聯合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舉辦了第一期國家救援隊心理急救培訓,旨在進一步提升我國災害管理和人道主義救援的國際化、專業化、標準化水平。但是,與德國的成熟體系相比,我國應急管理心理援助隊伍建設不僅缺少法律保障、未明確政府主管部門、無政府專項經費支持,也沒有將其與常態下社會心理服務專業隊伍建設緊密結合。

應急管理心理服務信息系統和網絡平臺建設

有效的信息溝通和信息共享在跨部門應急協同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是保障運行機制暢通的重要前提。此次疫情中,國際、國內多個機構和組織運用大數據技術對疫情發展情況進行研判,為應急管理提供建議。國家《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要求建立統一的突發事件信息系統,該信息系統中應當包括心理服務信息系統,能夠為應急管理決策提供心理服務需求與心理服務資源的準確信息。此外,心理服務網絡平臺建設也不可或缺,其可以在服務宏觀決策、引導輿論傳播、直接服務有需求的人群等不同層面發揮積極作用。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迅速,疫情應對的心理服務主要通過心理援助熱線和網絡平臺開展,這也是心理服務網絡平臺發揮積極作用的體現。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開發的心理健康服務平臺為例,其包括心理自測、科普知識、心理自助方法、心理咨詢等模塊,既可以了解和收集民眾的心理需求,也可以為有需求的民眾提供直接服務。該平臺目前面向中國科學院職工、職工家屬和學生開放,開通首日點擊量即超?1?萬。

政策建議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在準確把握民眾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各部門各類組織有效協同、高效協作的體系;是在個體、組織、社會、文化等層面,通過公共政策、公共服務等手段,同時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為個人和組織提供針對性的心理服務。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既需要抓好常態社會中的建設,也需要完善應急管理中的建設。針對疫情防控等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對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提出?5?點建議。

充分發揮現有社會心理服務資源在疫情應對中的作用

各地衛生健康部門和政法委牽頭,盡快制定應對疫情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方案,并納入疫情防控總體部署,統籌安排、協調推進。工作方案應體現分類干預、精準施策、疏解壓力、維護穩定的目標,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形成詳細工作任務。應重點開展為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等提供心理服務,而且要為受疫情影響嚴重人群提供不少于?1?年的長期心理援助的工作。應充分調動當地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專家團隊及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的積極性,通過多種渠道宣講心理健康知識、引導科學理性認識、提升心理健康素養,為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做好輿論引導。

將社會心理服務納入應急管理法律法規體系

立法機構及應急管理部門應加快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制修訂工作,及時修訂突發事件應對法;在突發事件監測和預警中增加對民眾風險感知的監測和預警,在應急處置與救援中增加對直接受影響人群實施心理危機干預的應急措施,在事后恢復與重建中將個體長期心理援助和群體層面的社會心理服務納入恢復重建計劃。各級政府應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中增加獨立的社會心理服務保障預案,明確主管部門和協同部門,明確經費保障及日常演練要求。社會心理服務保障預案應遵循分級分類開展心理服務、短期干預和長期服務并重的原則。

加強行業管理,建設應急管理社會心理服務專業隊伍

各地人社、民政、工商、衛生健康等部門應加強協同,規范管理各類社會心理服務從業者及服務機構,根據專業資質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在此基礎上,參考德國專業化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建設的經驗,以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級行政區三級行政等級為基礎,分別組建應急管理社會心理服務保障專業志愿者隊伍,成員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健康及社會工作等領域的專業人員,形成一支可以分級分類實施干預的專業化志愿者隊伍。對專業隊伍實施平戰結合的管理和培訓。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作用,引導心理服務的社會資源規范有序地發揮積極作用。

加強信息系統建設,為應急管理高效率運行提供保障

各級政府在應急管理信息系統中,應當增加對心理服務需求和資源的信息收集及調控,包括社會心理服務隊伍資源、技術資源、資源的區域分布等信息;并且,要與其他物質保障信息結合,常態下定期更新,應急響應中直接調用支持綜合研判。在應急處置和重建中,充分利用信息平臺實現社會心理服務需求與資源的精準對接和精細化管理。根據突發事件特點,運用好心理援助熱線和網絡心理服務等技術和平臺的作用。

加強應急管理心理學研究

社會治理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行為——體系建設是人的行為,體系實施是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治理體系建設中充分尊重人民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科學心理學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在提升人民心理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中發揮了重要學科支撐作用;其在應急管理領域也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如較早開始的針對災難受害者的心理干預研究、管理者的風險決策研究、公眾的風險感知研究、安全心理學、災害心理學等分支學科的研究進展等。有關部門在制定“十四五”及中長期發展規劃時,應充分重視應急管理和社會心理服務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為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效能、提升治理能力提供科學支撐和人才儲備。(陳雪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博士、副研究員;傅小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