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生物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人類繁衍提供了基本物質基礎,為人類健康提供了藥物來源,為工業生產提供了重要支柱,更是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基本要素。我國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全球約?10%?的生物資源,是水稻、大豆等重要農作物的起源地,生物資源利用歷史悠久。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為生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科學院長期以來始終堅持將生物資源的保藏、保護與利用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重點內容。通過戰略生物資源計劃,以服務社會發展和支撐科學研究為基本職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集成中國科學院植物園、標本館、資源庫、生物多樣性監測網、實驗動物平臺等相關資源,構建整體化資源體系,在堅持資源長期收集保藏的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分析、評價和利用,推動資源的數字化與信息化建設,為重要科研任務的完成提供資源支撐、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撐。
其中,中國科學院植物園體系實現了全國?60%?植物物種的遷地保護,標本館體系收集保藏了全國一半以上的生物標本,建有亞洲最大的種質資源庫、普通微生物菌種庫,以及國內最為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在實驗動物領域近年來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傮w而言,中國科學院作為科技力量的火車頭,在生物資源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重要資源的保存、保護與利用發揮了重要的戰略作用。
但要看到,我國在戰略生物資源保護與發展方面仍然任重道遠。為此,需要不斷加強對戰略生物資源的科學認知,深入開展生物資源的全面調查,促進生物資源平臺的系統化發展,進一步推進各類生物資源實物與信息的保存、利用和共享。同時,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貫徹以人為本和綠色發展理念,強化新技術革命和新產業崛起的先導作用,發展基于生物資源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發揮戰略生物資源在服務“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確保我國生物資源與技術安全和國際生物產業競爭地位,致力推進“后?2020?時代”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進程。
(陳宜瑜,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