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展治沙與治貧相結合關鍵技術模式的試驗與示范
由于生態環境脆弱和工業基礎薄弱等原因,北方農牧交錯區一直是貧困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建站之初,奈曼站研究團隊深刻體會到治沙先治貧的必要性,選擇了研究區內沙漠化問題最嚴重、經濟最落后的村落——堯勒甸子建立示范村。通過植樹造林,封沙育草,興建基本農田,引進良種,以及輸入先進生產技術等措施,使該村生態環境和農牧民生活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1985—2000?年?15?年間,該村流沙面積從?1?000?公頃減少到?150?公頃以下,治理區的植被覆蓋率由?5%?以下增加到?36%。糧食年總產量由?30?萬斤增加到?180?萬斤,年人均收入由?174?元提高到?2?100?元。依托示范村試種成功的沙地西瓜已經成為當地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發明的“沙地襯膜水稻種植技術”為沙漠地區治沙用沙開了先河,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得到地方政府和廣大農牧民的高度認可。研究團隊提出的鄉、村、戶三級沙漠化土地綜合治理模式,通過地方有關部門的積極推廣,極大促進了區域生態恢復和社會經濟融合發展。鑒于奈曼站團隊對地方沙化土地治理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貢獻,1998年其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糧農組織聯合授予“拯救干旱土地成功業績獎”。
進入新時期,奈曼站團隊繼續秉承老一輩科學家沙地治理與經濟發展并舉的理念,積極發揮野外站的平臺服務功能。瞄準脫貧攻堅重大任務和農牧交錯區產業結構調整的科技需求,結合當地科技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從種養一體化入手,開展了以飼用作物新品種引種和選育、青貯飼料加工等為主的科技示范扶貧工作,構建了企業和農牧戶之間托管式養殖和訂單式飼草種植相結合的農-草-畜復合生態工程發展模式,解決農牧戶分散養殖效益低下和養殖企業飼草料不足等問題,有效提升了區域種養結合水平,增加農牧民經濟收入。同時,大幅減輕了傳統畜牧業對自然植被的利用壓力,明顯提升了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速度,為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的精準扶貧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模式樣板。
30?多年來,奈曼站一直致力于開展北方農牧交錯帶典型區科爾沁沙地的土地沙漠化及其治理研究,已經明確了研究區土地沙漠化類型、程度與成因,闡明了固沙植被恢復演替規律和時空格局特征,研發示范了一系列沙漠化土地治理技術和模式,實現了科爾沁沙地土地沙漠化的整體逆轉。“奈曼沙漠化土地綜合整治模式”及其相關理論和技術也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以及聯合國其他相關機構作為其長期的基本培訓教材和科普宣傳內容,在世界類似地區推廣應用。目前,奈曼站正在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條件改善,大力引進和培養創新人才,加強團隊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科研項目,廣泛開展國內外合作與交流,力爭使奈曼站的科學研究、生態環境監測、試驗示范和科學普及整體水平有較大的提高。在進行基礎研究的同時,奈曼站緊密結合北方農牧交錯帶綠色發展的迫切需求,研發區域生態環境資源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關鍵技術和優化模式,為北方農牧交錯帶綠色發展提供關鍵理論、技術和模式支持。(作者:李玉霖 趙學勇 劉新平 李玉強 羅永清 連杰 段育龍,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