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議
過去?50?年來,美國、歐盟、俄羅斯和日本在行星深空探測工程上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為后續行星科學研究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深空探測任務方面,也都紛紛走過了由“工程主導”探測任務(工程目標優先)到由“科學牽引”探測任務(科學目標優先)的發展路線。“科學目標牽引”的深空探測任務能帶動更多科研人員參與到行星物理研究中來,而強大的行星科研團隊才能更好地為國家提出更多、更高質量的深空探測任務方案。這種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之間的良性互動循環在歐美強國早已實現,而這也將是我國未來深空探測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因此,在我國“嫦娥工程”獲得重大成功的先期基礎上,我國后續深空探測任務也應逐漸過渡到由具體科學問題牽引而開展,而不再是簡單地去“看一看,探一探”。對此,我們提出?5?點建議。
加快學科建設。在具備優異基礎和優勢資源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為國家培養急需的深空探測相關科研人才。
系統建立行星物理研究學術組織。以服務國家深空探測任務為目標,促進國際合作,并有序牽引學科在不同方向上的發展。
努力提升衛星平臺和科學載荷研制的技術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行星探測儀器研制團隊。
推進建設行星物理大型地面研究平臺,如建立地面行星望遠鏡、行星物理模擬實驗室等,為我國行星科學長期發展提供可持續研究平臺。
鼓勵和促進深空探測任務總體、儀器研制團隊與行星物理科研團隊相互融合交流,實現工程、科學與技術的相互促進,和諧發展。(作者:戎昭金,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崔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中山大學;何飛,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孔大力,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張金海,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鄒鴻,北京大學;李力剛,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堯中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魏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萬衛星,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