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興國:從科教融合到科學引領
我國的深空探測工程舉世矚目。但我們也注意到,當前我國深空探測是技術先行,科學家積極參與。對照美國行星科學的發展歷程,下一階段應轉型為技術與科學并行,同時加強行星科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最終實現科學引領。中國未來的深空探測,應由科學家主導,科學家與工程師共同合作,形成分工明確、高效率且有強大凝聚力的團隊。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應當盡快著手開展行星科學人才的培養。加快建設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全面提升我國深空探測能力和行星科學國際影響力,這必將加速我國從深空探測大國邁向行星科學強國。
自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以來,我國的行星科學的規模和水平都有了質的提升。從美歐回流的青年人才增多,加強了我國行星科學界與國際學界的聯系;國內以交叉學科的方式培養的行星科學人才初具規模,也積極融入國際學界中去。但是,基于我國自主探測數據所產生的成果仍然偏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發現更是屈指可數。與探測工程的巨大國際影響力相比,行星科學的科學產出亟待大幅提高,我國深空探測需要盡快完成從工程驅動到科學驅動的轉變。所以,人才培養體制的建立越發重要與迫切。
縱觀歐美行星科學過去的?50?年發展,美國之所以在深空探測領域具有絕對的領先地位,完備的學科體制與人才培養模式是其保持傲視群雄的資本與來源。中國若要走向世界行星科學舞臺的中央,為人類作出與大國體量相當的科學貢獻,必須開展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建立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做好人才儲備工作。
基于上述認識,在?2018?年底舉行的論證會上,各高校代表就學科設置達成了一致意見。參照美歐發達國家的學科設置,按照我國的學科設置模式,建議行星科學作為一級學科,下設3 個二級學科,具體設置如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