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觀中國)再到內蒙古 習近平明晰中國“綠色發展”路徑
中新社北京7月17日電 題:再到內蒙古 習近平明晰中國“綠色發展”路徑
中新社記者 馬學玲
“近年來林場森林面積逐年增加,野生動物多了,生態環境好了,收益也多了……”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內蒙古考察,這是他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林場的所聞。
這也是習近平自2014年初在內蒙古考察之后再赴內蒙古。兩次地方考察,習近平都重點關注了生態保護、綠色發展。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
此次考察中,習近平走進林區,察看林木長勢,同正在勞作的護林員們交流,了解他們的工作、生活、家庭情況。
他指出,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凈,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近年來,在數次地方考察以及諸多其他重要場合,習近平屢屢提到“綠色發展”。
何謂綠色發展?習近平在《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一文中指出: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
歷史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蔓延,湮沒了盛極一時的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擴展,毀壞了敦煌古城。科爾沁、毛烏素沙地和烏蘭布和沙漠的蠶食,侵占了富饒美麗的蒙古草原……以古為鏡,習近平指出,“這些深刻教訓,我們一定要認真吸取。”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這也是習近平力倡綠色發展的原因。
重視綠色發展的背后
習近平如此重視綠色發展的背后,是中共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不斷豐富和完善。
如,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位置,并且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這份報告由習近平擔任起草組組長。
再如,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并闡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
今年3月,習近平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用“四個一”高度概括: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
綠色之路上的戰略定力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由于需要打破藩籬、觸動利益,綠色發展之路上不免有一些“雜音”。
對此,習近平在今年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特別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
習近平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從根本上講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不能因為經濟發展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動鋪攤子上項目、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念頭,甚至想方設法突破生態保護紅線。
“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習近平說。
“我一直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北京世園會開幕式上,習近平指出,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指出,既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堅守。
高質量發展路徑漸明
在中國,綠色發展已不只是一種理念,更昭示著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
習近平在今年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在北京世園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強調,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同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
今年5月在江西考察時,習近平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下更大功夫,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下更大功夫,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
此次在內蒙古考察時,習近平指出,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集中集聚集約上找出路,加強草原保護,強化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工作,保護好生態環境,筑牢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透過習近平一次次的闡釋、厘清,綠色理念深入人心,中國高質量發展路徑漸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