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在汶川特大地震、廬山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等救災過程中,都曾出現過一支災害考察團隊的身影——在災難發生后的第一時間身赴險地,進行細致的觀測以獲取第一手數據,并由此提出科學的認識和危險性評估,為災后的應急搶險、防災減災、災后重建提供決策所需要的科學依據,而這支隊伍的領導者就是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崔鵬。
從?2006?年起,崔鵬就已走出國門,開始為中巴經濟走廊的減災工作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2016年5月,中國科學院“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風險與綜合減災國際研究計劃(以下簡稱“‘一帶一路’減災計劃”)正式啟動,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安全服務,以及解決沿線國家遭遇的災害問題的工作中去。“當地老百姓對我們的減災工作都是非常歡迎的,因為能夠解決他們實際的民生問題。‘一帶一路’減災是‘民心相通’非常好的切入點——減災工作做好了,不僅是各國政府,而且是各國老百姓對中國的理解和友好的程度就會增加很多。該工作能夠服務于我們國家新時代對外開放大的格局,也符合我們國家提倡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崔鵬說。
實例?1 喀喇昆侖公路上的“風景點”
2000年,巴基斯坦北部山區發生滑坡,形成一個很大的堰塞湖,其規模超過了汶川地震的唐家山堰塞湖。當時滑坡掩埋了中巴喀喇昆侖公路?25?公里長的路段,這使得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商貿幾近中斷。承建中巴喀喇昆侖公路改擴建任務的中國路橋集團委托崔鵬團隊做了危險性分析;與此同時,也有西方的科技單位做評估。經過對比,雙方最終決定委托崔鵬團隊做進一步的風險分析并設計應急排險處置方案。巴基斯坦的施工隊伍采用崔鵬團隊設計方案進行施工后,中巴喀喇昆侖公路堰塞湖風險得到控制,完成了公路修復并且提高了運輸能力,使商貿得到迅速恢復,且貿易量超過了斷路之前。此外,這個堰塞湖風險不僅被排除了,甚至成為喀喇昆侖公路上一個美麗的“風景點”。
實例 2 尼泊爾地震災害評估報告
2015年,尼泊爾地震以后,由崔鵬帶隊的中國科學院科技團隊(以下簡稱“中科院團隊”)成為到地震現場做考察工作的第一支減災方面的科技隊伍。尼泊爾對此非常重視,相關部門對該隊伍工作的支持、配合也非常好。中科院團隊與尼泊爾公路局、特里布文大學以及國際山地研究中心一起組織了一個考察工作隊。該工作隊的任務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野外考察,一部分是遙感解譯,其中遙感調查就是中科院團隊和國際山地中心共同進行的。野外考察工作,分別由兩個研究員帶隊分兩路開展了一個多星期的調查,基本上把重要的地方都調查了——當時交通到達不了的地方也都乘直升機去了。考察完以后,中科院團隊很快寫了一個災害評估報告,報告結尾提出減災建議,包括應急減災階段應采取的措施,以及未來災后重建階段應該采取的措施。中科院團隊通過中國大使館將該報告轉交給尼泊爾政府后,得到了尼泊爾政府高度重視,后來包括其科技部及地震災后重建專門機構,都到中國與該團隊交流后續的減災工作。“中國和尼泊爾的中尼交通廊道建設對兩個國家都是很重要的,我們做的工作將會為公路的修復和已經在計劃中的鐵路修建,特別是為規劃中的中尼鐵路選線和工程設計等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在修建鐵路或者修建公路過程中提前做好災害預防工作,能夠保證道路修建的順利和今后運營的安全。如果災害應對比較合理,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縮減工期、減小投資”,崔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