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空間考古連接“一帶一路”的過去與未來
古代的文化遺存是人類過去生產、生活的“物證”,是文明歷史的標記,是我們認識今天的線索和把握未來的鑰匙??臻g考古為我們獲取這個線索和掌握這把鑰匙提供了途徑,它連接著過去與未來,也連接著“一帶一路”的歷史與將來。
心有多寬廣,舞臺就有多宏大。在中國科學院 A 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支持下,依托?DBAR-Heritage?課題,王心源和他的團隊計劃,利用空間信息技術宏觀把握“一帶一路”沿線世界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發現世界遺產保護所面臨的挑戰,制定具有針對性的保護策略;通過建立廣泛的地球觀測科學與技術的國際合作,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層次的自然與文化遺產信息與技術共享,包括監測、保護、管理與利用,為人類文明和絲路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在未來,根據?DBAR-Heritage?的計劃,2022?年前,深化?3?個區域(中國東南部和東南亞區、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區、環地中海(含北非)區研究,初步搭建“一帶一路”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共享平臺;到?2026?年,全覆蓋完成“一帶一路”自然與文化遺產的空間信息技術監測、評估與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與利用的科學建議,實現科學平臺構建與數據共享,為大眾、研究與決策服務。這是王心源及其團隊的構想,也是中國空間考古的宏圖。(作者:楊柳春《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