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開展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逐步在全國推開。營商環境是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對投資、經濟活力乃至社會發展都會產生廣泛影響。當前,為應對復雜形勢的挑戰,要把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重要舉措,激發實體經濟活力,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持續推進“放管服”等改革,改善營商環境取得積極成效。不久前,世界銀行發布《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為改革而培訓》,我國得分73.64分,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46位,比去年提升了32位,躋身營商環境改善排名前十。這意味著我國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努力,得到了世界銀行的認可。
盡管如此,我國依然存在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空間。
從營商環境的區域均衡看,目前世界銀行對中國營商環境的評估由北京、上海兩個城市的數據組成,上海權重為55%,北京為45%。作為我國經濟發達的兩個城市,北京和上海的營商環境建設既有全國性改革措施的直接反映,也有城市對標國際大都市發展后逐步形成良好營商生態的原因。
從營商環境的政策因素看,一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因為缺乏地方配套措施而難以有效落地。同時,還存在部分政策協調不暢的情況,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要么一哄而上,要么放任不管。政策執行尺度也不統一,地方差異過大,存在明顯的套利空間,既影響到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又會助長風險累積。
從營商環境的企業感受看,包括土地、資金、勞動力、電力和水在內的要素供給的便利性和競爭性還有待提升,各種要素供應的隱性成本還沒有完全消除。此外,法制尚不健全,行政執法標準難以有效統一,市場準入也不完全透明,地方隱性壁壘還個別存在。上述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實體經濟的活力。
當前,我國面臨外部沖擊和內部經濟轉型壓力,一些民營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遇到“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將有助于激發市場活力,緩解民企經營困難,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明確營商環境建設的對標體系。北京和上海對標國際,省會城市對標京滬,地級市對標省會城市,縣城對標地級市,每個城市在營商環境建設上都有對標,推動全國整體營商環境建設向國際先進標準逐步看齊。
二是加快推廣先進經驗。及時總結各地在營商環境建設上的典型經驗,深入研究其在全國推行的可行性。比如浙江省在不動產交易登記領域,合并了建設、稅務、國土三個窗口,群眾辦理不動產登記只需取一次號、排一次隊,憑國土部門出具的不動產登記受理通知書辦理水電氣聯動過戶,實現不動產登記和水電氣過戶只跑一次。“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做法完全可以結合地方特點全面推廣。
三是探索推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區域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各種要素分布也不均勻,區域營商環境評價既不能完全照搬世界銀行標準,也不能全國一套標準并固化。需要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瞄準市場主體反映的突出問題進行動態評價,還要探索建立企業參與營商環境政策制定的工作機制,支持開展第三方評估。
營商環境的內核是市場主體。營商環境建設和評價“三位一體”,都要圍繞市場主體需求、便利市場主體經營、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展開,其目的是讓市場競爭更加公平公正,讓市場要素流動更加自由便利,由此推動我國社會創業創新熱潮,更好地實現我國經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