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論
只有通過更精準、更有針對性的監管,并輔以強有效的處罰力度,才能管住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網紅食品店。
一家網點遍布廣州的餐飲網紅店,此前被離職高管爆料用變質豬肉和發霉大米配餐,每天賣出快餐上萬份,送餐對象不僅有企業職工,還有學生和孤寡老人。經職能部門檢查發現,該網紅店在黃埔區經營點沒有食品經營許可證,被抽檢的冷凍豬手粒中含有二代“瘦肉精”。《廣州日報》日前報道的一起問題食品事件,引發廣泛關注。
“外賣”和“網紅食品”,如今是食品安全領域問題的“多發區”,在這起新聞事件中二者則“匯合”了。
民眾去網紅食品店消費,看中的不僅是食品本身,更是其所代表的人氣和時尚。但是,影響和消費群體越大,代表著一旦監管乏力,食品安全衛生所存在的問題就越大。
比如,這家店的生意如此紅火,其開發的“團餐配送”模式卻“鎖定近郊人流集中區”,瞄準“學生和孤寡老人”。結合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家網紅店在單純的經營策略之外,很難擺脫避開監管密集覆蓋區域的嫌疑,現實也告訴我們,他們的“花招”在短期內也確實得逞了。
又比如,涉事網紅店有的經營網點沒有食品經營許可證,這背后或許是監管的“網漏吞舟”;而這家網紅餐飲店的亂象若不是知情者爆料,還要藏多久?這些亂象都提醒我們,網紅店銷量大,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影響也大。所以,有關部門宜對網紅食品店采取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的監管。
為提高監管的有效性,有關部門在常態化排查和不定時抽查等監督手段外,不妨探索監管新形式。比如,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點評網站消費者的評論進行甄別,一旦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查。
網紅食品有百種面目,但那些問題食品暴露出來的問題卻往往指向一處。只有通過更精準、更有針對性的監管,并輔以強有效的處罰力度,讓問題商家付出高昂的違法成本,才能管住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網紅食品店,徹底保衛我們“舌尖上的安全”。
□梅堂(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