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發推廣環境友好型穩定性肥料,為實現肥料減施增效、降低面源污染風險作出了重要貢獻
土肥一體化管理不僅通過土壤培肥措施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同時通過生物化學抑制劑的使用,使肥料養分釋放特征更加適應作物對養分的需求規律。早在?1998?年,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張志明團隊的創新性工作“新型肥料——長效碳酸氫銨的研制與應用”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8?年“長效緩釋肥料研制與應用”再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彰顯了沈陽站在以抑制劑為核心的新型肥料的研發工作中一直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并且近年來已有多項專利轉讓,經費?500?余萬元(圖?6)。由沈陽站與施可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海)等牽頭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工行業標準:穩定性肥料》(GB/T35113-2017)通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并于?2018?年?7?月1日正式實施。
隨著生物化學抑制劑引入農業,肥料氮在土壤-作物系統中的留存形態與時間均隨之改變,從而顯著影響肥料氮在土壤中的保存及后續供應過程,養分損失減少,利用率提高。硝化抑制劑和脲酶抑制劑有利于提高銨態氮肥的固定和肥料氮素向有機氮庫的轉化,對氨揮發、硝化反硝化引起的?N2O?排放、NO3?的淋溶以及綜合溫室氣體排放指數產生了顯著的影響,顯著降低農田面源污染風險。作為穩定性肥料產學研聯盟的發起單位,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及沈陽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以沈陽站為窗口,加強農化服務,將科研成果通過網絡化示范,快速轉化為廣大農民的現實生產力。新型穩定性肥料、新型生物有機肥、作物專用肥料和生物碳基肥料等增效肥料在沈陽站的長期實驗表明,在遼河平原地區開發和使用的改性肥料對肥料利用率的提高及增產增效貢獻顯著。和當地常規施肥水平(200—240 kg ha?1)相比,在肥料減施?20%—25%?條件下可獲得相當產量,平均每畝增加收益?100—200?元(圖?7)。在全國?2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推廣面積?3.7?億畝,平均增產?11.3%,減少肥料施用?10%—20%,創造效益?150.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