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維可視化。數據可視化是描述、表達和理解各種半結構化甚至非結構化問題的關系和模型的最佳方法和手段。以地質空間大數據為基礎,結合三維可視化、虛擬現實技術等,針對地質體和地質結構進行三維動態可視化建模,則可構成“玻璃地球”,幫助科研人員分析、預測、評估和決策。以數字礦山技術發展為例,三維可視化技術能夠更加生動地展示礦山地質地貌的信息,清楚地反映礦體賦存狀態,從而綜合、動態地指導研究人員進行礦體定位與成礦預測工作。
大數據時代給地質學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地質大數據為我們全面感知、了解地球打開了新的圖景,也為地質科學的知識發現、科技創新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徑。另一方面,由于地質大數據具有科學大數據的“三高”特點,給大數據的挖掘和利用提出了難題。此外,數據交流、共享機制的不成熟也成為地質大數據研究發展的阻礙之一。如何建立高效的大數據服務平臺,推動具有大數據源的各個學科協同研究是今后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我國地質大數據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它的重要戰略意義和發展應用前景都應該得到肯定。為此,提出加快我國地質大數據建設進程的?3?點建議。
推動“地質+大數據”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高校要應對大數據時代的挑戰,建立地質大數據人才培養方案。呼吁教育部和科技部加大對地質大數據項目的支持,以項目育人才,培育出既有扎實的地質學基礎,同時熟悉算法開發、數據建模及數據架構,并且能夠勝任地質大數據系統研發、地質大數據挖掘與分析、地質大數據應用開發等工作的學科交叉型專業人才。
加快地質大數據共享交流平臺的建立。數據的自由流通和共建共享是發揮數據資源價值的關鍵。目前大多地質數據資源建設都由重大科研項目驅動,有一定的項目實施周期,其數據服務平臺也存在著功能單一、檢索效率低下、數據庫建設標準不一等缺點,造成系統平臺數據流通性、可用性較差。應由國家層面的專門機構協調構建由高校、科研院所和地質生產單位共同參與的地質大數據中心,在保護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加快構建規范統一的地質大數據共享交流平臺,推動地質大數據的研究與應用。
地質學家和地質工作人員的思維變革。科學大數據已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途徑,數據密集型科學范式也已逐漸被接受。地質學家和廣大地質工作人員應該抓住歷史契機,擁抱大數據,改變經驗的傳統思維模式,以新的態度看待數據,以新的思維方式利用數據,從中獲取新知識,創造新價值。(作者:翟明國 楊樹鋒 陳寧華 陳漢林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杭州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