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李建斌:中國制造需要“精準創新”

發布時間:2018-05-16 08:41:49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李建斌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李建斌,中國制造,精準創新,策略性,機制創新

圖為中鐵高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建斌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這表明了我們發展制造業的決心和信心。但在制造業創新中,我們面臨著和打贏脫貧攻堅同樣的境遇:消除貧困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但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我們仍有一定數量的貧困人口存在;同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但關鍵性核心技術受制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性改變。這兩者都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對此,發展制造業可以借鑒脫貧攻堅方略,采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思路,在建設制造強國中實施“精準創新”,解決發展先進制造業“掯脖子”的問題。

何為精準創新?精準創新就是解決市場急需或引領市場的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文化創新、機制創新等多種手段,通過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引領前沿、找準策略,提升創新的精準度和針對性。在發展制造業中,如果說創新是根本,精準就是導向;創新是核心,精準就是聚焦;創新是動力,精準就是策略;創新是龍頭,精準就是思路。

那么,在發展制造業中,應當如何做到精準創新呢?

首先,要在制造業的創新中體現市場需求的導向性,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特別是對市場有需求而尚未實現有效供給的技術和產品進行創新。以高端裝備隧道掘進機為例,中國的掘進機企業已經完全具備了獨立自主的研發制造技術,生產的產品及提供的服務優于世界老牌的掘進機企業,但主要短板在于制造掘進機的主軸承、減速機等核心部件仍依靠單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企業進口。我國制造業還有很多類似的境遇,比如,在終端掌握了設計研發制造技術,但市場的上游和基礎環節未能形成有效供給;基礎零部件供應企業研發制造的投入成本大、研發周期長,而末端的下游企業又急需進口零部件用于產品制造,自然而然就不斷地加固了國外企業市場地位的“護城河”。精準創新的導向性,就是要解決市場這種上下游產業鏈不完整、不匹配的問題,國家要在深入梳理產業鏈失配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產業政策和扶持資金的導向作用,提高我國制造業基礎環節的市場競爭力和話語權。

其次,要在制造業的創新中體現對重難點技術和前沿技術的聚焦,牢牢把握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在破解難題、補齊短板的同時,緊盯世界前沿技術和領先技術,以此實現彎道超車和換道超車。發展制造業,創新是核心,而技術創新又是核心中的核心,發展實踐證明,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也是花錢買不來的。無論是掘進機、船舶,還是高鐵、大飛機和無人機,都是在突破了技術的重點和難點,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之后,才培育發展成產業。而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需要“政產學研用金”有效協作、共同推動。政府要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制定“制造業核心技術重難點清單”,對制約制造業發展的共性技術和基礎技術進行立項,奠定技術創新的牢固根基、把握技術創新的關鍵命門;生產制造企業要和研發機構進行有效聯動,通過共研、共創、共享和共贏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體現知識產權應用的經濟價值;核心技術人才即便是高價也無法引進,因此,高校要注重基礎領域和前沿技術研發人才的培養,在學科設置及課程設置上進行結構性優化,實現我國“智力資源”的有效集聚和流動;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引導財政和資金流向高端裝備制造業,以智能制造推動制造業的升級換代。

再者,要在制造業的創新中注重策略性,區分輕重緩急和具體問題。不可否認,經濟全球化仍是大趨勢,專業分工和合作是經濟全球化基本的邏輯,關起門來搞建設必然會導致產業發展的落后。創新和產業經濟的發展具有同樣的邏輯,需要多學科、多組織、多系統的共同合作和發力,例如,智能制造系統就涉及自動化、智能裝備、工業軟件、電子信息等多個技術和專業領域的支撐,閉門造車不但成本巨大,而且必然走向失敗。因此,必須保持開放和協作的精神,吸納世界各國先進技術為我所用,同時擁有先進制造業的“殺手锏”和博弈能力,成為世界先進制造業必不可少的一環。

最后,要在制造業的創新中明確思路、找準路徑,圍繞技術創新做好商業模式創新、機制創新和文化創新,形成全方位的創新格局。不能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實現裝備制造業的創新也不能簡單歸因于技術創新是否成功。共享單車的出現和風靡,體現的不是單車制造業技術創新的成果,而是商業模式創新的成果,成功的商業模式創新讓參與各方實現了各取所需和互利共贏,實現了制造業的業態升級。創新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機制的激勵和保障作用則是人才實施創新的最大動力,開展機制創新就是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的積極性,進一步推動動力變革、釋放創新能量;在機制創新中,我們要尊重創新人才的自主權、保障創新人才的專利權,讓創新人才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此外,還要實施文化創新,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全社會創新氛圍,讓創新成為中華民族新的時代基因和精神品格。(作者:李建斌,中鐵高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