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場《歌手》中,李曉東演繹了毛不易的《消愁》。
圖片來自節目官微
年輕時的李曉東(上圖為1993年,下圖為1994年簽約大地唱片公司后)。藝人供圖
2012年與譚維維在小柯劇場演出。藝人供圖
在今年《歌手》的舞臺上,李曉東不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個,甚至很多人此前都沒有聽過他的名字,但是憑借《后來》《消愁》兩首歌,很多人記住了他的聲音。
上世紀80年代出道的李曉東,90年代時成為《校園民謠2》中的主力歌手,當時他的代表作品有《冬季校園》《關于理想的課堂作文》等。與唱片公司約滿之后,他曾在酒吧擔任過駐唱,2004年轉型幕后。
雖然認為自己并不是一個“純粹的民謠歌手”,但李曉東身上依舊帶有鮮明的民謠氣質,人生經歷起起伏伏,在他看來,“哀怨”情緒也只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我不是那種總想著為什么自己不紅了的性格。我也不是有輸贏心的人,打牌、下棋這種游戲我都很少玩。”李曉東說,他只是單純喜歡著唱歌這件事。
盡管目前兩場比賽下來積分墊底,但在李曉東看來也是意料之中的,“重要的是我來了,又開始唱歌了。”本周五播出的第三期《歌手》中,李曉東將返場演出,沒有了競演壓力的他演唱了一首《心的祈禱》。即便暫時告別這個舞臺,李曉東還是滿懷熱情,并發微博與網友約定“突圍賽不見不散”。
《歌手》
就算到了83歲我也寫不出《消愁》
在上周《歌手》第二場中,李曉東一身牛仔衣褲亮相,帶著滄桑感演唱了一首毛不易的歌曲《消愁》。李曉東坦言,他想在《歌手》舞臺用這首歌致敬人生,因為歌里的每一句都能讓他對照到自己:“我對自己沒有特多的總結和規劃,挺隨遇而安的。但是突然間有這么一首歌的歌詞把我總結出來了,嚇我一跳,所以覺得和這首歌特別有緣分。”
“沒人記得你的模樣,三巡酒過你在角落,固執地唱著苦澀的歌,聽他在喧囂里被淹沒”。在毛不易的這首《消愁》中,同樣唱著李曉東的故事。很早的時候李曉東就聽過這首歌,他和《明日之子》的音樂總監是多年的朋友。比賽的時候,李曉東一聽《消愁》,只有一個想法:天才出來了,“這歌肯定會紅,結果人家(毛不易)拿了冠軍。”后來李曉東在參加《歌手》的兩次試音中,都唱了這首歌。
“‘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這十個字表達的意境所有的大師都可以描述出來,但能提煉出來這幾個字太不容易了。”在李曉東看來,自由和死亡是人生必須面對的,“用敬酒的方式來表達,是契合我性格的。我愛喝酒,天天敬來敬去,也沒想過要敬自由、敬死亡。”
李曉東感嘆著,毛不易23歲就寫出了《消愁》這首好歌,自己恐怕到83歲也寫不出來。和曾經做幕后的職業經歷相關,李曉東對于有才華的年輕人總是特別偏愛,“我倆都是生活中話不多的人,但他比我還靦腆。”
李曉東說,自己今年48歲了,人生起起伏伏,對《消愁》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但他沒想明白的是,毛不易是哪里來的這些感悟,“我想他再怎么樣也不可能吃過什么苦,他的簡歷也就是正常地上學、上班。我問他怎么寫的,我以為是他喝了酒想起什么事。他說就是比賽的時候老師說要新歌,他就寫了。我就更崩潰了,他隨時都能寫。”
盡管《消愁》和《后來》兩首歌讓很多人迅速喜歡上了李曉東的歌聲,但目前兩場比賽下來,李曉東積分墊底。對此,李曉東說,他有心理準備,“我一直在做幕后,對自己兩場下來的表現和結果是有理性分析的。我們這幾個人,怎么算我墊底都是正常的,從知名度上看,沒有什么人知道我。別說現場只有五百人,五萬人也會是我墊底。”
被“誤讀”的“民謠歌手”
從1988年出道到2018年《歌手》回歸,大家一直習慣稱李曉東為“民謠歌手”,這對李曉東而言卻是一個難以說清的“誤讀”。“可能是因為當時公司做了《校園民謠2》。但我一直就沒進民謠這個圈子,也不算是純粹的民謠歌手。”
由于李曉東身上帶著“民謠”的印記,1995年他發行搖滾屬性明顯的個人專輯《快樂英雄》時,并未獲得市場上的成功。
李曉東坦言,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很多樣,在他看來,民謠和搖滾也是可以融合的,只是在器樂和編曲上有一些變化。“我喜歡唱旋律性更強的、色彩比較鮮明的歌曲。編曲是為旋律服務的,所以,在一首歌的旋律里,我想表達的東西都會用編曲去染色。”
A
西直門橋下唱歌,被發掘
時光倒退三十年,那個時候,李曉東是紅極一時的歌手。
李曉東出道的故事相當“老套”,相當于在西門町路上逛街時被星探發現的林青霞。上個世紀80年代末,人們平時沒有什么業余活動,吃完飯要不就家里看電視,要不就大街上遛彎。
那個時候開始有了吉他和流行歌曲,像李曉東那個年齡的孩子,十六七歲的男孩就喜歡幾個人晚上路邊一起彈吉他唱歌,叼個小煙圈,是當時少年最酷的配置。李曉東就是這樣,和小伙伴們一起在西直門橋下唱歌時,被星探發現了。
“其實那個人來聽過好多次我們唱歌了。他后來又專門聽了聽我的歌,說不錯可以給你錄磁帶。那個時候‘錄磁帶’這事兒,聽起來多洋氣!”就這樣,李曉東出了第一盤專輯《星座》,一夜之間就火了。此后《星座》系列連續出到《星座3》,從未有過專業音樂背景的李曉東還專門請了音樂老師補習了一兩年。
1994年,李曉東正式簽約香港大地唱片公司,大地也是當時最好的唱片公司。同年,大地發行了《校園民謠2》,在當時并不算“校園歌手”的李曉東成為了專輯《校園民謠2》的主角,演唱了高曉松、郁冬和沈慶三人的作品,造就了《冬季校園》《關于理想的課堂作文》《沒有想法》《老屋》等校園民謠代表歌曲。
李曉東和大地的合約簽了三年,三年后,公司沒有續約。“那個時候我才二十幾歲,稀里糊涂的,也沒有想過利用資源自己再接著做下去。”
在大地期間,無論是演唱會、演出,還是媒體采訪,都是直接跟公司對接。約滿后,很快演出就不再有了。“而且還不是逐漸減少,是一下子就沒有了。歌手沒演出就只剩下待著了。”
B
酒吧駐唱,客人都是大老板
李曉東閑了大半年。1998年4月,“男孩女孩”酒吧的老板找到李曉東,“他(酒吧老板)之前做電臺節目,跟我也認識。后來他想做酒吧現場演出,找我幫他組樂隊。”上世紀90年代末,市面上流行的夜間娛樂場所還是夜總會,酒吧聽起來時尚而高端,也沒有哪個酒吧搞演出,這讓李曉東覺得新鮮而有趣。
“他也沒想到我能答應,因為那個時候覺得簽約歌手地位還挺高的。我那時已經閑待了大半年,還挺慌的,也沒攢錢,需要賺錢。人家錢也給得挺好,又能玩樂隊,多好。”
李曉東說,做事“好玩”對他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而且他對“簽約歌手唱酒吧”這事,一點不介意。“我之前就聽田震說過,在倫敦酒吧喝酒,一回頭sting在后面唱歌呢。”這也讓李曉東覺得,在酒吧唱歌神秘又浪漫。
李曉東組建的樂隊在酒吧一唱就火了。李曉東說,酒吧的舞臺跟觀眾很近,人多的時候從舞臺走到門口卻需要十分鐘,“你想想那得多少人。”那段時光很歡樂,每天半夜十二點半演出結束,大家一起去簋街喝酒。
那個時候去酒吧的人大多是白領,當時在人均每個月幾百塊工資的情況下,酒吧里啤酒四十多一瓶,算是相當高端的消費場所。有客人每天都來,而且每天都是同一個時間來,一來來兩年,直到有一天突然再也不出現了,這些場景聽起來都像老電影中的畫面。李曉東笑著回憶,每天來酒吧的客人中有各種大老板,總喜歡點同一首歌聽,比如beyond的《不再猶豫》,“每天就要聽這一首歌,然后全場大合唱。”
李曉東自己喜歡唱的都是老歌,李壽全的《張三的歌》、劉文正的《雨中即景》、潘安邦的《恰似你的溫柔》,非常受歡迎。因為酒吧生意好,后來陸續在青島、深圳都開了分店,還成立了“男孩女孩”音樂公司,其中各種瑣事李曉東都得管。
C
兩年前發專輯,只賣出幾百
在“男孩女孩”最鼎盛的時期,酒吧里匯集了全國最好的一批歌手。而且還不斷有新人想要加入,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歌手等在酒吧門口,想見李曉東,讓他聽一聽自己的歌,“當年能在‘男孩女孩’里唱歌,跟現在能上《歌手》是一種心情。很多人晚上來,我沒在,得排隊等我。我先得給酒吧歌手排練好,再挨個聽新來的歌手唱。”
給酒吧篩選歌手成為李曉東轉型幕后的第一站。2004年,太合麥田成立,老板宋柯找到李曉東,邀請他加盟。從這一年開始,李曉東全面轉向幕后。
2010年,李曉東開始負責譚維維的音樂制作,給譚維維和吉杰做專輯。
在李曉東的幕后生涯中有一段小插曲,就是他曾經在2012年開了一場屬于自己的個人演唱會,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場個演。“那個時候小柯劇場開業,他就問我能不能來演一場。我唱了那么多年歌,又那么多年沒唱歌,其實是很想做一場的。”李曉東說,這次演唱會是對自己的一個總結,也算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我也是辦過專場的歌手了,算是留下來一個東西。”
李曉東在2016年發了專輯《星座4》,這是一張遲到了17年的專輯。《星座4》的母帶在1999年就錄制完成了,但當時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出來,李曉東自己都把這事給忘了。一天他的朋友翻出了專輯的母帶,轉成音頻發給他,李曉東一聽,當年的很多記憶被喚醒,“我想就把它發了吧。”《星座4》賣出去了幾百盤,對于這個銷量,李曉東哈哈一笑,“銷量我都想到了。2016年誰還記得我呀,我就是想著發出來自己也留一盤。”
D
復出原因,想讓兒子過更好
這些年,李曉東的日子像一個普通上班族一樣穩定、平凡。平時做一些音樂的幕后工作,輔導一下年輕人,更多的時間回歸家庭。
李曉東在他47歲時有了兒子,此次決定從幕后走到臺前,他坦言有部分原因是為了兒子,“如果我上這個節目讓很多觀眾重新回憶起了過去,有了一些知名度,帶來一些演出,我也可以多賺一點錢補貼家用,對兒子今后的生活、教育各方面應該都能起到好的作用。”
兒子如今14個月大,還看不懂電視節目,看到《歌手》中的李曉東,對他來說跟和爸爸通視頻沒有什么區別。這個時候兒子就會向平時視頻通話一樣,跟電視里的李曉東招手。提到兒子,李曉東眼睛里都是笑,“哎,就是現在忙起來沒時間陪他了。過了這一陣子應該好一點。”李曉東說,如果能再重新站在臺上唱歌,收入跟目前比肯定是不一樣的,“大舞臺上唱歌賺錢能多一點。我有時想,兒子上大學我都70歲了,還能為他做什么呢?”
回憶起自己出道這三十年的起落,出過唱片、唱過酒吧,也開過班傳授聲樂技巧、給其他歌手做過音樂總監,反反復復中他發現,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還是唱歌。“如果可以被更多人接受,當然希望一直唱歌。我真的非常想唱歌,也喜歡唱歌,這是我活了快五十年可以做到的最好的一件事。”
采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
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