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第三極地區的人類活動
舊石器時代
泛第三極地區的人類活動歷史悠久,是除非洲以外歐亞大陸最早出現人類活動的地區,并且是早期人類擴散與交流的重要區域(圖?1)。格魯吉亞的?Dmanisi?遺址出土了距今1.9?Ma(“Ma”為“百萬年”)的人骨化石,是直立人走出非洲的最早證據。印尼的爪哇人,是直立人到達東南亞的最早記錄。塔吉克斯坦的?Kuldara?遺址是早期人類在中亞地區留下的最早足跡。中國北方泥河灣盆地的馬圈溝、小長梁、東谷坨遺址,秦嶺北側的藍田人(公王嶺)遺址,中國南方的元謀人遺址,是東亞早期人類活動的最早代表。由此可見,早期人類走出非洲之后在歐亞大陸東側快速擴散,在遼闊的歐亞大陸,人群交流始終存在,并未因為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和干旱的中亞沙漠區而相互隔絕。因此,泛第三極地區不僅是早期人類生活的家園,也是早期人群擴散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晚更新世,生理上的現代智人最先在非洲東部出現,距今?10?萬年左右開始向歐亞大陸擴散,距今?6?萬年前后到達澳洲大陸,晚更新世晚期現代智人到達美洲大陸,并于更新世末期登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南美洲脊梁”安第斯山。晚更新世,泛第三極及其周邊地區人類活動強度增加,遺址數量增多,但呈現出人群復雜、文化多樣的特點。相較于歐洲,東亞地區人類化石地點較少,考古遺址數量較多,在人類演化和擴散方面爭議較多。已知阿爾泰山地區同時存在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而中國境內則有可能是尼安德特人的許家窯人,帶有強烈本地連續演化特征的許昌人,存在較大爭議的廣西智人洞和湖南道縣現代人,以及有形態和基因支持的田園洞現代人等,顯示晚更新世該區域同期并存多個區域性人群。此外,從石器文化角度來看,晚更新世阿爾泰和蒙古地區以莫斯特和石葉技術為主,而中國北方則以傳統的小石片石器工業為主,但在少數遺址,例如寧夏水洞溝、呼瑪十八站、新疆通天洞等,也出現了西方的勒瓦婁哇、莫斯特和石葉技術因素。該區域晚更新世人群和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其成為現代智人起源和擴散研究的主要爭議地區。目前的發現,使經典的非洲起源說受到挑戰,一些西方學者因此推測現代智人走出非洲時間可能更早。然而,也有可能,亞洲的直立人在晚更新世早期演化成現代智人,于寒冷的冰期向南遷移,并沿冰期時可能曾是開闊森林環境的現代南亞茂密雨林向西遷移,擴散到非洲,然后再次走出非洲。另一方面,已經進化到較為發達的、具有智人特征的亞洲直立人向西擴散到歐洲演化成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只有這種“先出亞洲,再出非洲”模型,才能更好地解釋為何現代智人出非洲后,能夠與尼安德特人、亞洲本地人融合發展。當然,這一假說尚需要更多的考古和遺傳學證據,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但無論是原始智人出亞洲說或者現代智人出非洲擴散到歐亞大陸和澳大利亞,都會面對泛第三極環境及其變化帶來的影響。
泛第三極地區,特別是青藏高原,在人類對高海拔環境適應研究中意義重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寒冷干燥,動植物資源相對單調,從而對人類生存造成生理和生計兩方面的挑戰。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的過程中,必須完成對高海拔環境的自身生理適應和技術適應。已有研究顯示,史前人類最早于距今?1.5?萬年到達青藏高原東北部,主要遺址集中在青海湖盆地。史前人類在青藏高原南部地區出現的時間可能相對較晚,目前已報道存在地層的邱桑遺址的年齡還存在較大爭論。在全新世中晚期農牧業到達青藏高原之前,古人類在高原上以季節性狩獵采集為生,并存在長距離大范圍遷徙。但是,也有研究顯示史前人類在到達青藏高原的時間可以早至末次盛冰期之前,主要得到基因研究的支持,而相關的考古遺址均由于缺乏可靠測年而受到質疑。在青藏高原開展更系統的考古調查和相關研究工作是進一步了解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歷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