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戰略——“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的建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它正由構想一步一步走向現實。“一帶一路”四年來所取得的成就也為今后更大規模的建設奠定了基礎。“一帶一路”是一次重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我國的對外開放形成“雙引擎”、“多點開花”的全新模式。大幕剛剛拉開,未來的建設充滿機遇和挑戰。
“一帶一路”倡議展現美好愿景
習總書記于2013年9月7日出訪中亞國家期間,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他又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構想開始浮出水面。在2014年11月6日舉行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以釘釘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帶一路’建設推向前進,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2015年8月8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將給地區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2016年8月,習近平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三個“聚焦”和八項“切實”要求。即“聚焦”“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合作”,即構建“互利合作網絡、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臺”;“聚焦”“路”,即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八項“切實”要求是:“切實推進思想統一”、“切實推進規劃落實”、“切實推進統籌協調”、“切實推進關鍵項目落地”、“切實推進金融創新”、“切實推進民心相通”、“切實推進輿論宣傳”、“切實推進安全保障”。至此,“一帶一路”的構想初步形成。2016年9月3日開幕的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上,習近平向世界承諾:“中國的發展得益于國際社會,也愿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2017年5月14日,習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進一步闡釋了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和互利共贏的“一帶一路”精神內涵,并描繪了將“一帶一路”建設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和文明之路的美好愿景。
“一帶一路”構想的深刻背景
“一帶一路”絕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有著深刻的國際國內背景。它是我國全面開放的新戰略和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治理體系轉型的應對。
(一)國內背景剖析
從國內區域開放結構轉型來看,“一帶一路”體現了我國全面開放的新理念。眾所周知,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從1979年開始,我們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個經濟特區,開放和開發了14個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東新區,相繼開放了13個沿邊、6個沿江和18個內陸省會城市,建立了眾多的特殊政策園區。但顯然,前期的對外開放重點在東南沿海,廣東、福建、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了“領頭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始終扮演著“追隨者”的角色,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東、中、西部的區域經濟發展和開放度的失衡。“一帶一路”則是一個全方位開放、全面發力的安排。“一帶”起始于我國中西部,也主要經過中西部通向西亞、中亞和歐洲,這必將使得我國對外開放的地理格局發生重大調整,由中西部地區作為新的牽動者承擔著開發與振興占國土面積3/2廣大區域的重任。而“一路”則集中于我國的東南沿海,我國已經確定廣州、泉州、寧波、揚州、漳州、連云港、北海等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通過這些節點將我國與東盟、中亞、非洲、大洋洲和歐洲緊密地連接起來。而且這些地區還正在通過連片式的“自由貿易區”建設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重要引擎。這樣,通過“一帶一路”,我國的對外開放就形成“雙引擎”、“多點開花”的全新模式。
從要素流動結構來看,“一帶一路”構想順應了我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新動向。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我們亟須資本、技術和管理模式。所以,當初的對外開放主要是以引進外資、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為主。有數據顯示,1979年至2012年,我國共引進外商投資項目763278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達到12761.08億美元。不可否認,這些外資企業和外國資本對于推動我國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管理的現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說,這是一次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性產業大轉移。而今,盡管國內仍然需要大規模投資和技術改造,但我們已經具備了要素輸出的能力。根據可比口徑的測算,2005年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連續10年持續增長。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1231.2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值,同比增長14.2%,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中國吸引外資僅差53.8億美元,雙向投資首次接近平衡,拐點已經顯現。2015年達到了1456.7億美元,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最近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的數據,2016年我國實際吸收外資為1340億美元,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1830億美元,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的差額進一步擴大到490億美元。中國從原來以資金輸入為主的國家,已經轉變成了資本凈輸出國家。資本輸出的背后實際上是產品和產業的輸出,中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后期,我們的經濟面臨著全面的轉型升級。
(二)國際背景剖析
從各國貿易政策主張來看,根據歐洲中央銀行官方報告的數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世界貿易平均增長速度大致是全球GDP增速的兩倍,從1990年到2007年,全球國際貿易增長年均速度高達6.9%。但是,危機之后,全球貿易增長乏力,速度開始回落。數據顯示,金融危機后的2008年至2015年,全球貿易平均增速只有3.1%,2015年全球貿易總量增長緩慢至2.7%,與全球GDP增速(2.4%)基本持平,2016年全球貿易增速與2015年持平,也是全球貿易增速連續第五年低于3%,全球貨物貿易金額(以美元計)猛烈收縮了13%。在這一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然而,中國在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后,逐漸對開放和全球化問題形成了共識,按照龍永圖先生的說法,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科學技術發展是全球化最重要的動力;全球化的目的在于全球配置資源;開展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是實現全球化的手段;實現全球化的載體就是跨國公司。在這些理念和政策主張之下,中國不僅承擔著推動我國經濟全面開放的重任,同時也承擔著推動國際經濟進一步全球化的重任。“一帶一路”倡議實際上是在國際經濟全球化處于艱難時期中國對于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積極舉措。
從全球經濟結構轉型來看,國際經濟格局正在發生巨大變化。9.11事件爆發后,美國沒有及時調整其戰略,而是繼續布局長期掌控世界能源及大宗商品市場。然而,美國的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金融業的泡沫越吹越大。到了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終于爆發。特朗普上臺之后,推行“美國優先”戰略,在經濟領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對于實體經濟的重視引人注目。中國長期以來采取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的戰略,并借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會,實現了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中國“一帶一路”的實施,實際上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