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云南旅游監管趨緊的背景下,其他地方依然橫行的低價團才顯得更加扎眼。低價團不應在一時一地被放松監管,屢禁不絕并非真的“難絕”,關鍵在于地方政府的打擊力度有多大
眼見天氣一天比一天熱,蟄伏一冬的玩心也變得蠢蠢欲動起來。可出去玩也有堵心事兒,最近幾天,四川和廣西被曝出,低價團依然大行其道,導游一路帶著買買買,一些合同上約定好的旅游景點,甚至只能在大巴車上匆匆一瞥。
無論是原因還是危害,低價團已經被吐槽了千百遍,但這一次的曝光,卻讓人們有了新的關注點。
在不久前的4月15日,云南省出臺號稱“史上最嚴的”《云南省旅游市場秩序整治工作措施》,半月有余,政策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據云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公布的“五一”小長假旅行社接待游客的情況,云南全省旅行社接待游客比4月15日前日均下降56.9%。
幾個新聞一起比較,有些人似乎產生了這樣的感覺:是不是原來報名參加云南低價團的游客,都跑到四川廣西去了?哪里管得嚴,哪里生意差,哪里管得松,哪里團隊多,這不是劣幣驅逐良幣嗎?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潭水,景點的吸引力不變,消費升級的動力不變,旅游市場的活力自然也不會變。不過,云南急劇下滑的隨團游客人數,恰恰說明此前存在的大量以低價團為生的旅行社,伴隨此次監管收緊而難以為繼。
也正是在云南旅游監管趨緊的背景下,其他地方依然橫行的低價團才顯得更加扎眼。一方面,低價團作為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為,不應在一時一地被放松監管。另一方面,所謂屢禁不絕的低價團并非真的“難絕”,關鍵在于地方政府的監管決心有多強、打擊力度有多大。
從云南的實踐來看,盡管強化監管背后會是短期的陣痛,但必然會帶來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吸引更多注重體驗的游客。
云南旅發委的數據就顯示,“五一”小長假期間,全省共接待游客641.34萬人次,同比增長21.51%。而這增長的主力,則由旅行團變成了散客。
隨著旅游消費成為我國居民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市場的秩序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全國旅游是一盤棋,對付低價游,其他地方監管應該拿出更多手段來,唯有如此,才會有旅游市場的蓬勃與可持續發展。
《 人民日報 》(2017年05月05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