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海口4月27日電題:海南全域旅游:總能給你一個向往的理由
新華社記者周正平、代超
2012年啟動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2016年成為全國首個“全域旅游創建示范省”——海南承擔了為全國旅游供給側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先行探索的重任。
如今,海南全域旅游“國家試驗田”已經開花結果:為游客帶來了全新旅游體驗,海南也找到了一條融合建設全省人民幸福家園、中華民族四季花園、中外游客度假天堂三大愿景的發展新路。
打開旅游產業閉環 全省打造大景區
來自四川達州的游客李阿姨在瓊海市住了一月有余。她告訴記者,瓊海雖然沒有一個大型的旅游景點,但她覺得到處都有吸引人的景色。
自去年1月海南被確定為全國首個全域旅游示范省以來,海南全域旅游頂層設計體現了一個指導思想:把海南全島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規劃建設,打開旅游產業閉環,實現“日月同輝滿天星,全省處處是美景”目標。
海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孫穎介紹說,海南按照“點、線、面”發展的思路推進全域旅游創建工作。著重推進旅游精品城市、省級旅游產業園區、旅游綜合體、旅游景區景點、風情小鎮、鄉村旅游點等“點”的建設;打通旅游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建設通達景點景區、鄉村旅游點、旅游集散地、旅游服務區的交通網絡。
同時,海南全力推動與全域旅游相配套的旅游治理機制建設、導游管理體制改革,三亞、萬寧、瓊海等市成立了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和旅游巡回法庭。
擴大優質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
端一杯茶,在萬畝田園中靜待夕陽西下;看一場國際體育賽事;去黎、苗村寨體驗一回民族風情,或是做一次舒緩身心的健康調理——在海南,總能給你一個向往的理由。
海南全域旅游建設重點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游客帶來了更加多元的旅游產品和體驗。
孫穎介紹說,海南目前正借助全域旅游和“國際旅游島+”,加快旅游和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包括海洋、康養、文體、鄉村、會展、森林生態在內的10大旅游產品。啟動了海棠灣、亞龍灣、清水灣等18個精品海灣和亞特蘭蒂斯、海花島、海洋主題公園3個濱海旅游綜合體項目建設;推出了游艇、帆船、潛水、海釣等近海旅游項目;推進了博鰲樂城醫療旅游先行區建設和41個中醫藥健康旅游項目建設。
目前,海南已經擁有國際旅游島歡樂節、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和萬寧、陵水中華龍舟大賽等特色節慶品牌;環海南島國際大帆船賽、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萬寧國際沖浪節、海口及儋州國際馬拉松賽等國際賽事陸續在海南舉辦,使海南舉辦國際體育賽事的密集度超過了國內一線地區。
海南迄今已打造了100個特色小鎮、1000個美麗鄉村,融合了生態休閑、農業體驗、民族文化等元素,集觀光、休閑、度假、養生、購物等功能于一體。
森林、免稅購物、婚慶、高爾夫、低空飛行、航天科技旅游和房車露營等豐富專項旅游產品,讓游客有了更多的消費選擇。
共享旅游產業發展紅利
根據海南省旅游委的統計,2017年春節黃金周期間,海南接待游客515.7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24.42億元,旅游業帶來了真金白銀。
讓百姓真正獲得實惠,享受實實在在的旅游紅利,是海南省發展建設全域旅游的根本目標。
位于瓊海市市郊的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核心區面積一萬畝,覆蓋了5個村委會,總人口達到12000人。公園的講解員陳玉芳,同時是村婦女主任、花卉合作社和農家樂的股東。她告訴記者,以前在深圳打工11年,2012年回家,現在除了每個月工資3000余元,年底還可分紅20萬元左右,“真正是在家門口就把錢賺到了”。
截至2016年,瓊海市已建田野炊煙、草根三味等上規模農家樂22家,為5000多名農民“不離鄉、不離土”提供了就業創業機會。
“海南旅游扶貧優勢明顯、功效顯著。”孫穎說。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位于海南中部山區,地處生態保護核心區,經濟發展受到諸多限制。什寒村居住著黎族苗族同胞520人,海拔高、溫度低,橡膠、檳榔等作物無法種植,村民守著青山綠水卻過著窮苦日子。
通過旅游扶貧試點,什寒挖掘黎苗文化內涵,讓游客享受“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旅游體驗,村民向游客銷售自己家的農產品、野生蜂蜜等。自2013年8月啟動旅游項目以來,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從2012年的2720元,增長到2016年1201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