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伊茲大街
【環球時報駐埃及特派記者王云松】在開羅伊斯蘭老城,有一條名為“穆伊茲”的南北走向的老街,縱貫老城中央。老街不長,卻凝聚了開羅伊斯蘭藝術的精華,數十座數百年歷史的老建筑訴說著滄桑與時光;老街不大,卻是開羅市井天堂,遍布著各色手工藝作坊,散發出這座阿拉伯世界最大城市的異彩流光。
從汗·哈里里市場那錯綜復雜的小巷中走出,用不了多少時間就來到了穆伊茲大街。說實話,我是懷著一種非常崇敬的心情走到這里的,因為我知道這里有我熟悉的人和事,雖然歷史遠去,但鐫刻在木與石上的痕跡不易消逝。喀拉溫建筑群是老街上最為宏大的建筑,主要包括醫院、伊斯蘭學校和陵墓,是13世紀80年代喀拉溫蘇丹在此開始建造的。此后,歷代統治者在其基礎上均有擴建,直到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這里仍是舉行重大宗教儀式的場所。據說,當年伊本·白圖泰游歷至此曾經感慨這里有如此多的醫療設備和藥劑。時至今日,還有一個以喀拉溫命名的眼科醫院在這組古建筑旁邊。
不過如今,當年的經學院和醫院都已破舊不堪,只有陵墓還相對完整。墓室的穹頂精美大氣,其背后的遭遇折射出王朝的更替。在奧斯曼帝國取代馬穆魯克成為埃及的統治者后,執政者按照土耳其的風格改變了穹頂的模樣,直到帝國式微的上個世紀初,穹頂才被重建成現在的樣子。穹頂正下方是喀拉溫蘇丹和他兒子們的棺槨,棺槨四周圍立著一圈極為精美的木刻雕板,雕板上方還有燙金的阿拉伯文。
王朝的興衰,在這條老街上浮浮沉沉。窗戶上透射來的陽光,街上的熙熙攘攘,手機微信的“滴滴”聲,把人從權力斗爭的血雨腥風和宮闈秘事中拉回到了現實。中世紀末期,富商巨賈、達官顯貴的宅邸便多坐落在老街兩側。只不過隨著時光荏苒,多數在歷史的長河中化作不為人知的回憶。只留下蘇海米舊宅成為窺視那個時代生活的標本。
蘇海米舊宅是典型的奧斯曼帝國時期埃及伊斯蘭傳統民居,始建于17世紀。數百年間,不斷擴建、易手。宅子南邊的小庭院非常雅致,繁盛的草木吸引了許多繪畫愛好者臨摹寫生。房間的設計適應著埃及炎熱的天氣——為了通風散熱,舊居內的房間層高都很高。我前來參觀時,恰逢開羅氣溫逐漸回升之際,但室內卻涼爽異常。屋內的阿拉伯雕花窗戶更是堪稱實用性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這是一種凸起于墻面的落地窗,通體采用細密的鏤空木質刻雕,不僅美觀,還能遮陽通風,更關鍵的是能防止屋內的女人被外界看到。
大街上,能夠看到幾處精美的水泉。埃及天氣炎熱,所以富人有修建水泉將水免費分發給路人的傳統,時至今日,開羅的許多地方仍可以見到各式的水泉,只不過與過去相比,現在的水泉更加實用而缺乏美感了。
埃及多數穆斯林都屬于遜尼派,不過在這條老街上能夠見到兩座頗具代表性的什葉派清真寺,一座是哈基姆清真寺,另一座是阿克馬爾清真寺。哈基姆清真寺面積近1.6萬平方米,取名自法蒂瑪王朝第六任哈里發哈基姆。他性格乖張,被人們認為是一個“瘋子”,而且殺人如麻,最后他消失得無影無蹤,連尸體也沒有找到。他的一個隨從說,這正好證明他不是普通人,而是神。歷史上,這座清真寺分別被用作關押十字軍的監獄、傳奇戰將薩拉丁的馬廄,以及拿破侖征戰埃及時的要塞。除了建造者的傳說,哈基姆清真寺最為著名的是一南一北兩座石塔,人們認為這是開羅現存最早的清真寺宣禮塔。
始建于1125年的阿克馬爾清真寺是開羅第一座外墻用立體石材裝飾的清真寺。與哈基姆清真寺相似,這兩座清真寺都是由什葉派建造,后來遜尼派給這兩個清真寺修建或者修復了宣禮塔。最近這些年來,什葉派人士出資重修了清真寺,但是對于宣禮塔,他們卻是不管不顧,理由便是宣禮塔是遜尼派修建的!兩個教派的千年矛盾,由此可見一斑。老街的終點是伊斯蘭開羅老城的征服門。城門顯示出法蒂瑪王朝的強盛國力。城墻建于1087年,是伊斯蘭開羅的北界。它的外形頗有些特點:拱門兩側各有一座凸出于城墻的圓柱形警戒塔。每座塔上都有射擊孔,拱門上方還有孔道,這是一種在阿拉伯世界常見的守城設計,守城的將士可透過孔道向下傾倒熱油抵御敵人進入城內。
這條大街,有著訴說不完的故事與傳說,穿越千年,在數個偉大的王朝間游走。在輝煌的文明面前才能感到人類個體自身的渺小。透過一座座古建筑,洞悉老城的肌理,在一個有著“歷史無窮大”底蘊的城市,不禁讓人感喟:光榮歸于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