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人大代表朱民陽:加減乘除 推進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

發布時間: 2017-03-09 17:56:48  |  來源: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楊洋  |  責任編輯: 劉芳奇
關鍵詞: 江淮,大走廊,朱民陽,規劃,長江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年來,揚州以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為引領,在服從服務于國家和全省發展大局中,挺起綠色發展脊梁,引起全國廣泛關注。就此話題中國網《中國訪談》特別采訪到了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市政協主席朱民陽。

記者:朱代表您好。感謝您能接受我們的采訪。我們知道,2015年揚州全國人大代表就提出了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的議案。您能簡要介紹一下江淮生態大走廊的定義與內涵嗎?

朱民陽:主持人好,網友朋友們大家好。江淮生態大走廊,從地理概念上來說,地處以上海為龍頭的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區域,位于長江和淮河兩大流域的交匯處,以京杭大運河(2014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附近湖泊為主軸,串聯起長江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域,這里既是中國南水北調東線的水源地,供水覆蓋3省71縣(市)近1億人,擔當著“一河清水向北流”的使命;也是淮河入江的大通道,70%的淮河水由此入江達海,對“長江大保護”至關重要。同時,這一區域也是南接長江經濟帶、北通京津冀協同發展兩大國家戰略的重要交匯帶。大走廊江蘇段涉及揚州、泰州、淮安、宿遷、徐州5市,其中揚州段規劃面積近2000平方公里,約占揚州1/3的面積。

此外,我們還可以用“三個區”來說明大走廊區位的獨特性:

首先,這里歷來就是長三角的生態腹地,是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集中展示區。大走廊區域是東亞候鳥的遷徙通道,目前已匯集鳥類254種,每年有上萬只候鳥在此棲息云集;淮河入江口還是“長江三鮮”的主產區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江豚的自然棲息地,其中江豚是長江唯一的淡水哺乳動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列入瀕危野生動物,已剩不足1200頭,而該區域已發現江豚20余頭,目前正在論證建設江豚遷地保護區。

其次,這里是服務國家南水北調工程,全力確保一江清水向北送的生態敏感區。南水北調揚州東線源頭正式通水以來,已累計向北輸水超過13億立方米,全部達到地表水Ⅲ類水標準。但長江沿線污染減排形勢嚴峻,加之淮河入江水質難以穩定達標,對南水北調安全輸水壓力很大。

第三,這里也是創新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探索經濟發達地區推進物質財富和生態財富同步積累的先行試驗區。群眾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關注“口袋”、現在更關注生態。揚州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連接點,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抓長江大保護,不搞長江大開發”的具體落實者,以生態為倒逼,努力在區域板塊競爭中走出一條合作共贏、和而不同的綠色GDP創新發展之路,對地方而言具有探索性和實踐性,對全國而言具有先導性和示范性。此外,大走廊區域內的京杭大運河也是我國唯一在用的世界文化遺產,對于我們處理好經濟發展與遺產保護、對外展示良好形象也有極大的提升作用。

記者:為什么要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對于揚州,對于江蘇省乃至全國的意義何在?

朱民陽: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既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南水北調工程、長江大保護等生態文明建設系列講話精神的貫徹落實,也順應了綠色發展、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體現了揚州服務服從于全國全省發展大局的行動自覺。具體而言可概括為中央有要求、江蘇有行動、揚州在實踐這三句話。

中央有要求:指的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系列關于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論述,為我們的行動實踐提供了理論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底線就是要守住生態安全、生態保護這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踐行“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任務就是要確保實現國家南水北調工程“一江清水向北送”和淮河“一河清水南入江”。早在2013年12月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指示,“南水北調工程是事關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基礎設施”“確保工程運行平穩、水質穩定達標”,這也是江蘇揚州作為水源所在地必須承擔的首要任務。路徑就是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和“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指示精神,率先打造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雙輪驅動的先行區和示范區。落腳點在“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讓人民群眾享受最普惠的生態福利,走出一條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相得益彰的路子。

江蘇有行動:指的是江淮生態大走廊從提出伊始,就受到了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關心和重視。針對“我省經濟體量大、環境容量小”的特征(江蘇以全國約1%的國土面積,承載著6%的人口和10%的經濟總量),江蘇省委、省政府一方面堅決“破”除生態負擔,開展了史上最嚴格的“兩減六治三提升”環保專項行動,去年我省PM2.5平均濃度下降12.1%,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Ⅲ比例提高近10個百分點,壓減煤炭、鋼鐵、水泥產能近2000萬噸;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創新路徑,去年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在南水北調沿線高起點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以此為主軸構筑起江淮大地的生態安全屏障”。今年春節后的首個工作日,省委李強書記就專程到揚州督導視察大走廊建設推進情況;上月我市還獲得了第一筆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省級專項資金;這次“兩會”期間江蘇代表團又專門提出了將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納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的議案。應該說,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是江蘇貫徹落實2014年習總書記視察時要求構筑江蘇“自然環境之美、景觀風貌之美、文化特色之美、城鄉協調之美”交相輝映“環境美”現實模樣的具體舉措,同時,這也是立足江蘇實際推進“兩聚一高”(聚力創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處于工業化中后期起始階段、占江蘇面積60%的江淮生態大走廊沿線蘇中蘇北城市綠色發展的實踐探索,著力通過生態大走廊建設,堅定不移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從根本上改變發展、污染、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伴同行的路徑,既讓群眾的“口袋”鼓起來,又讓身邊的“生態”好起來,某種意義上這在全國范圍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揚州在實踐:指的是我們率先啟動大走廊核心板塊“七河八島”先導區建設。超前謀劃做“加法”:以人大決議“立法”形式設立“四控一禁”(嚴控廊道寬度、建筑高度、開發強度和污染排放,禁止違法建設),將“七河八島”空間劃分為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適宜建設區三類區;借鑒前海新區模式,編制“1+6+11”綜合規劃,劃定60%以上土地為生態開敞區。堅定不移做“減法”:近年來已直接投入2.3億元,全部關閉搬遷沿河39家船廠、砂石場,搬遷后騰讓濱水空間1100畝,并對騰讓后空間整體策劃,發展生態旅游、文化創意產業。聚焦重點做“除法”:重點針對1200畝萬福片區,通過“拆整搬建”,完成環境整治40萬平方米,引進一批生態旅游項目,徹底改變了積存40年的“臟亂差”面貌。乘勢而上做“乘法”:建設了各類生態公園近200萬平方米;依托生態資源,發展綠色產業,萬科深潛水上運動基地、亞布力中國企業家分論壇、游艇俱樂部、音樂俱樂部等一批項目成功落地。應該說,抓好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既是有要求、有需求,也是有基礎、有優勢,更是有前景、有路徑。

1   2   下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