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國務院參事、國家知識產權局原副局長李玉光 王東海 攝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楊洋)2017年1月15日,第八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主題為“創新驅動與新舊動能轉換”,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經濟時報社主辦。
??? 國務院參事、國家知識產權局原副局長李玉光就在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他列舉數據說,專利是創新的一個標志,2015年中國受理了110多萬件發明專利申請,連續5年全球第一位,而美國在2015年國內只申請了58.9萬,日本31.9萬。可以看出,中國的國內專利申請超過了美國和日本國內申請的總和。他指出,在國際申請方面,2015年全球主要的幾個國家申請專利的情況,中國4.2萬,美國23.8,日本19.5萬,德國10.2萬。中國申請的全球專利只相當于美國的17.7%,所以中國的創新到目前為止主要是本地創新,不是一個全球創新。
他說,“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創新者提交的發明專利申請包括電信在內的電氣工程類、計算機技術與半導體類,包含醫療科技在內的測量儀器類等科技含量較高的類別,這是中國目前申請專利量比較大的地方。還有其他領域,也是顯示科技創新的能力強大。這些領域不一定通過專利來表現,比如在載人航天、高速鐵路、核電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大高科技工程,有了一批高價值的核心專利。高質量的專利有效支撐了該領域的產業轉型。”
本土創新和全球創新能否兼顧
李玉光表示,創新的原動力是讓現實生產力轉化為橋梁和紐帶。通過知識產權,專利申請、外觀設計和商標的申請來體現。可以看出來,中國目前處于經濟轉型期,生產力的水平總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整體表現追趕型國家特征。中國在高端裝備、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等高科技領域的創新活動和美、歐、日、韓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中國正處于由本土創新向全球創新轉變的階段。
本土創新和全球創新可以兼顧嗎?李玉光表示,“從全球的創新活動和實踐看,本地問題都可以全球解決。全球創新實際上是一種雙贏模式,既可以解決本地創新所有需求,同時解決適應全球貿易的需求,走向全球化。在當今全球創新一種低迷的低增長的情況下,尋求一種新的生產力的源頭和未來增長是需要優先考慮的重點。”
他認為,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創新正變得全球化。而全球創新需要借助更多的平臺,對中國企業來講,需要具備創新型的方法,另一個是需要有利于相關各方參與全球創新合作的平臺和文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通過創新來解決,而創新需要更多的是國際創新。在目前一些領域已意識到并且正在向全球創新領跑的企業,本土銷售市場占有率優秀,所以全球創新是一個雙贏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