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楊洋)2017年1月15日,第八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主題為“創新驅動與新舊動能轉換”,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經濟時報社主辦。
圖為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王昌林 王東海攝
中國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王昌林發表主題演講時指出,總體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三十多年的持續增長,中國經濟總量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長時期的經濟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拉動投資和高強度的資源要素投入支撐的,造成內外經濟結構明顯失衡、眾多產業產能矛盾凸顯、資源環境約束極劇強化等問題。
王昌林說,“我們產能普遍過剩與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需求潛力巨大與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較為突出。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明顯放緩,‘保增長’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只能取得短暫而有限的正面效果。還帶來結構性失衡、金融風險急劇等負面效應。”
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導致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大,傳統的發展方式走不通。從而采取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很難流到實體經濟中,從而投資效率逐年下降。所以,需加快實現向創新發展驅動的轉變。從國內來看,實現創新能力較強的地區,經濟發展都較為優秀,基本實現了向創新驅動發展的轉型,新動能比較強勁。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中國也開始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階段,王昌林說,“我們研究了一些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的經驗,從國際來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后,隨著要素成本的上升,傳統的比較優勢弱化,逐步進入到創新驅動發展的階段。總體來看,中國進入了由工業化中期向后期,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等收入國家邁進的階段。這是經濟發展從投資和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階段。”
從國際上看,一些國家因為在經濟規模快速發展時,沒有實現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同步提升,陷入了中等收入的陷阱。所以王昌林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要貫徹落實新的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
企業是創新的發動機
創新驅動究竟誰來驅動?王昌林列舉數據講道,企業創新能力弱,是當前中國創新發展的突出問題。現在中國R&D投資占GDP的比重達到2.07%,接近OECD國家平均水平。但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僅為0.9%,遠低于發達國家2.5%-4%的水平。
王昌林說,“我們需要為企業這部創新的發動機添油助力。要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加強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現在總體上中國的創新倒逼的機制正在形成,因為市場約束強化,產能過剩、PPI價格下降,成本上升。在此之前企業不搞創新,現在想創新的倒逼機制形成,所以要支持它,加強技術改造。”他認為,通過政策引導,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的抵扣力度,加大投入。加強政府采購對自主創新產品的支持。作為創新的發動機,發動機需要燃料,需要人才、技術、資金,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要不停添加燃料,促進人才、技術、資金向企業流動。
創新創業生態存“短板”
王昌林表示,我國人力資源豐富,國內市場規模和發展潛力巨大,產業體系基礎雄厚、配套較為完善,擁有推進創新創業的諸多優勢。然而,我國創新創業生態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主要是創業教育不足,人才、技術、資金等對創新創業的支撐不夠;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性、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的銜接性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聯動發展機制;市場準入與監管、知識產權保護等軟環境不完善。
王昌林列舉數據說,“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是創新指數排名首次進入第25位,但實際上跟GDP相比差距較大,主要的差距是在生態環境,例如監管環境排名107位,商業環境77位,易于獲得貸款、小額信貸、創新型金融排位較后。在創新國際影響力方面,知識產權收入在貿易總額中的占比72位,2014年全球知識產權收入是2500億美元,美國占1/2,而中國不到10億美元,說明中國創新差距較大。另一方面是‘硬指標’,三方專利,國際專利,三方專利同時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申請的專利,這是較為高級的專利,中國從2015年為1897件,日本為16197件,美國為14211件,這說明中國在創新能力、創新生態、創新環境方面確實還存在短板。”
王昌林認為,針對這些問題,要堅持教育現代化先行,加強創業教育,推進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設,厚植創新創業的土壤。要強化大學、研究機構與產業界的聯系,促進多元“創業系”和“創業群落”發展。要扶持大學生、科研人員、海外留學生和農民工創業,支持創業企業發展,打造一批創新創業高地。要改革市場準入和監管機制,加快注冊制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大力弘揚創新和企業家精神,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